總忍不住嘮叨孩子,是一種病,要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戴玲


你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嗎?

最近聽到不少家長向我抱怨,為什麼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吃早飯,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做功課,幫孩子洗澡……

煩心的事情數都數不過來,偏偏孩子還不聽話,不管叫他做什麼事,都要「三催四請」,還不肯挪一下。

好不容易叫動了吧,孩子嘴上還不放過你:「媽媽,你有完沒完啊!」「知道啦知道啦,你煩死了!」「媽媽,你別再說了,我耳朵都起繭子了!」

費了好大功夫,安撫好煩躁不安的家長,我趕緊找到幾個「不聽話」的寶寶。



「為什麼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呢?」

沒想到,孩子們開始向我大吐苦水。

原來,孩子們也是有自己想法的。

「我的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了。

可是我就是不喜歡聽她說話。

「為什麼呢?」

「早上鬧鐘一響,她就喊了,快點,快點起床!動作要快!我想再睡兩分鐘吧,她又來喊了,快起來,再不起來要遲到了!」

「吃飯的時候,媽媽會說,要慢點吃,要多吃青菜,多吃維生素。

不要把飯掉在桌子上,吃飯要注意細嚼慢咽!這樣的話我一天要聽好多遍,而且每天都要聽。

我總算明白了,不是孩子們不聽話,而是身為家長的我們,說的「太多了」。




要警惕超限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如果同樣的話,對孩子說的過多,同樣會引起超限效應。

舉個例子。

馬克·吐溫聽說有一位牧師,非常擅長演講,就前往參加他的演講。

馬克·吐溫聽了牧師的開場白,覺得他的口才的確很不錯,心中有了捐款的想法。

過了10分鐘,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因為牧師已經講了10分鐘,可是好像還是在講開頭,他決定只捐一點零錢。



再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那裡侃侃而談,馬克·吐溫覺得非常不耐煩了,打消了捐錢的想法。

到了最後,當牧師的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已經感覺有些氣憤了,他不僅一點錢沒捐獻給牧師,還從捐款的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應是經常會發生的一種現象。

當孩子有一件事沒做好的時候,比如做作業的時候,腰沒有挺直,筆沒有握好。



有的家長會批評孩子,如果孩子沒有立刻糾正過來,或者糾正了一次,下次又犯錯時,家長便會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重複批評孩子。

最終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引起孩子的反感。

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超限效應的危害。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如果家長不注意規避超限效應,很可能會觸發孩子的叛逆情緒,導致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拖延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拖延。

犯錯的孩子,即使本來想改正錯誤,也會因為對家長的牴觸,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同樣的錯誤。

不僅如此,在超限效應作用下,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會日漸疏遠,更加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




停止你的說教,用「提問」來溝通

我一位朋友的女兒,剛滿10歲,可是言行舉止十分得體,她不僅在班上學習好,人緣好,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氣質出眾。

她的媽媽在跟女兒交流的時候,從來都是心平氣和的。

如果女兒想在寫作業的時候聽聽音樂,她不會像有的家長那樣,立即展開說教攻勢,而是採取啟發式的提問方式。

她會平和的問女兒:「為什麼你要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呢?」



這時,單方面的說教就變成了母女間的情感交流,這樣不僅避免了超限效應,而且增強了親子關係,可謂一舉兩得。

試想一下,如果她在女兒想看聽音樂的時候,立即強行關掉音樂,然而擺出一副家長的臉孔,對女兒進行一番訓斥。

即使能講出再好聽的道理,又怎麼可能讓女兒能聽得進去呢?

許多家長以為對孩子教育就是反覆說教,很多年以來,人們都把耳提面命當做最好的教育。



父母說的口乾舌燥,大道理對孩子講了一遍又一遍,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感和厭惡,得不償失。

中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避免引起超限效應。

要採取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把說教變成「提問」。

父母把說教變成「提問」,有許多好處。



首先,父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進行溝通,有利於營造融洽的氣氛,孩子的心靈容易與父母產生情感的共鳴,自然不會對父母感到厭煩,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其次,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向孩子提問,有利於激發孩子進行思考。

當孩子聽到問題時,會自然而然的開動腦筋,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思考的良好習慣。

最後,平等是交流的保障,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放下了家長的架子,孩子也自然會以同樣的心意回報父母,就不會有「說教模式」下的牴觸心理。



正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賴斯狄思所說:「溝通是一種教育方式,紛爭往往因誤會而起,解決之道在於溝通。

作為父母,和孩子說話,同樣要掌握說話的藝術,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超限效應,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讓你的孩子和自己越來越親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