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不好,做事也不好,怎麼教他都不聽,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位家長說她有個13歲的兒子,讀書不好,做事也不好,怎麼教他都不聽,自己說的話他也很反感。

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樣和他相處,不知道怎麼教?百師君相信,很多孩子都聽不進父母的話。

我們不妨先來聽聽下面這個故事。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

嘮叨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無異於「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就像馬克·吐溫一樣。

而13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步加強,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對父母的依賴開始減少,對父母的權威漸漸發起挑戰,這時候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嘮叨,很容易引發一場父母與孩子間的大戰。

百師君這裡給出一點意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一天內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

所以一天之內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其次,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時,切忌東拉西扯,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翻出來。

愛嘮叨的父母通常都會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泄出來:「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床,這孩子就是懶。

吃飯也懶,幹什麼都得催!」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

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儘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再次,可以用表揚代替批評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而乾脆放棄嘗試。

其實,對於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

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

家長要適當的寬容對待孩子,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此外,改善親子關係,對於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非常有幫助。

認識孩子的幾個好友;了解同班同學、老師的大致情況;和孩子看同一本書,追同一部劇;培養一個共同的愛好等等。

在生活的細節里,慢慢融入孩子的世界,真誠溝通,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家的逆子,也能變成別人家那樣的孝子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說了100遍孩子也不聽怎麼破?

很多家長經常抱怨:「這孩子怎麼就喊不動呢?」「我都說了100遍了,你怎麼就不聽呢!」那麼怎樣說孩子才願意聽,願意改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談談「說了100遍孩子也不聽」的問題。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

為什麼說一百遍孩子也不聽,試試這個方法

不少孩子都會讓爸媽這麼怨聲載道:「這孩子怎麼就喊不動呢?」「我都說了100遍了,你怎麼就不聽呢!」怎麼樣說孩子才願意聽,願意改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說了100遍孩子也不聽」的原因。什麼是超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