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關注孩子嗎?對照故事中的表現,看看你關注對了沒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故事裡孩子們的表現,你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沒有?還是他們還有其他「高招」?你覺得對孩子的關注足夠了,但也許並沒關注到「點兒」上,也就是並沒有給到孩子需要的關注。
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缺乏關注的孩子是什麼表現,家長又該怎麼做,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是孩子的基本需求,就像食物、水和睡眼是他們的需要一樣。
而關注帶來的親密能讓孩子心智和情感得到健全的發展。
一、如何知道孩子需要關注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他們對父母的關注非常敏感。
得到父母足夠關注的孩子會對父母的愛充滿信心,他們舉止平和,關愛他人,懂道理,關心別人的感受,積極地與父母配合。
相反,當他們確信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父母的充分關注時,可能會用不當的舉止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些行為分為積極的行為和消極的行為。
積極行為:
-
打斷別人的話;
-
提出一大堆問題;
-
發出吵鬧聲或其他會引起父母極小程度憤怒的行為(如發出嗚嗚聲、髒手往沙發上蹭、把餅乾渣掉到地上、玩具撤一地等等);
-
故意打擾成人的工作;
-
讓父母為自己服務(如擦屁股、餵飯、抱抱);
-
故意做一些輕微違反規定的事(如在沙發上跳、舔手指等);
-
表現過分好或體現出過度的責任心。
消極行為:
-
表現害羞、恐懼、難過、憤怒等負面情緒(「媽媽,你幫我去跟阿姨說,我不敢」、「媽媽這個屋子裡有怪物,我害怕」、「幼兒園有個孩子要打我,我害怕」、「小獅子的腿斷了,再也不會好了,它一定很疼,嗚嗚……」、「他們都不和我玩,嗚嗚……」、"誰讓你把麵包切成三角形的?我要方形的!「……
-
弄亂房間,服飾邋遢;
-
做懶惰樣(我才不收拾,我就不洗臉……)
-
做一些事,招來父母為自己服務 (如把水弄撤,讓成人來清理,或給他換衣服……);
-
生病。
一些父母只要在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才會給予注意和關心,為了讓父母陪在自己身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會讓自己生病,這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二、如何給予關注
這一點其實很多育兒平台已經講過很多了,在這裡只是簡單總結一下
-
在陪伴孩子時,避免任何打擾(電話、工作、電視)。
很多父母覺得這不好實現,確實,尤其是工作電話,遇到緊急事情,不可能不去處理。
但是父母要儘量協調好時間,並且和孩子做好解釋工作。
其實只要你能真正用心陪伴孩子哪怕五分鐘,孩子都是滿足的,都不會纏著你不放。
所以,遇到緊急的事情,和孩子說清楚這件事有多重要,尋求理解,並承諾工作結束後,再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
讓孩子選擇活動,但活動同時也能讓你愉快。
只是一味的滿足孩子,而在活動中你有不好的體驗時,敏感的孩子一樣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會覺得被父母敷衍。
所以。
儘量選擇孩子和你都喜歡的活動,這樣參與起來,才能真正和孩子一起愉快的玩耍。 -
通過身體接觸、眼神、話語表達你的愛心、關心、讚許和興趣;
-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利;
-
讓孩子主導,做孩子要求的事,給孩子」需要的「幫助,克制自己,不去指導孩子或教給他們怎麼玩;
-
在遊戲中讓孩子扮演強有力、聰明、舉止靈活的角色,父母扮演可笑、弱小無能、笨拙的角色;
-
允許孩子參與你的活動(如果他感興趣參與的話)。
三、關注適宜行為
曾經在親子課堂上做過一個小調查,請父母們列出自己孩子的十個優點。
只有寥寥的家長費了半天勁,才列了出來。
而讓家長們說說孩子們的缺點時,那就如滔滔江水,似乎孩子們的缺點罄竹難書。
要知道」注意力方向產生成果「這一理論,怕是父母們不會總是糾著孩子的缺點不放了!
正是因為父母們常常忽視孩子們正常的表現(如一個人乖乖的玩玩具、看書、把玩具歸位),卻只有當孩子發脾氣、吵架、哭泣和搗亂的時候才給予照顧和關心,這樣的」注意力方向「,就會帶來孩子們學會利用自己的不良情緒與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的」成果「。
這樣的孩子長大 後,就會比較情緒化,以誇大的方式表達情緒(摔東西、打孩子以表達憤怒)或沉溺於一種情緒不能自拔(如失戀後長久的悲傷)。
正確的做法是:忽略孩子不適宜的行為(威脅安全、傷害財產和別人身體的行為除外),關注適宜行為,對孩子積極的、良好的行為給予高度關注。
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
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做事沒有耐心,這種類型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呢?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媽媽講述:孩子自控能力差兒子5歲多了,自控能力很差,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定性,難以堅持下來。老師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