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堅持」成為孩子的噩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幾天,朋友轉發給我一個最近熱議的視頻,問我怎麼看這事。

視頻里,一對家長帶著六歲的兒子,參加上海的歡樂跑活動。

孩子一邊跑,一邊哭,甚至坐在地上,要爸爸媽媽抱。

但父母毫不動容,只是為他加油,鼓勵他繼續跑。

孩子最終哭著跑完了三公里全程。

面對記者的採訪,媽媽說,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不能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沒法堅持的時候,難道就說算了嗎?不可以的。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育兒方法也沒有高低之分。

只是,看完視頻,我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了一下,全程哭著跑完,這種堅持,到底有沒有必要?

一、堅持的意義是什麼?

父母總要求孩子堅持,因為我們都知道,堅持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小時候養成做事不半途而廢的習慣,孩子可以受益一生。

這當然是對的。

但很多父母,和視頻里的媽媽一樣,忽視了堅持還有心理層面的意義:堅持能提高人對生命的感知力,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堅持的過程中,激發內在的熱情和動力,是一種珍貴的滿足和愉悅。

要激發孩子堅持的內在熱情和動力,其實很難。

這需要父母情感的支持、需要孩子的興趣、需要達成小目標之後的獎賞和成就感。

違背了這個層面的堅持,對樹立孩子人生觀的影響來說,其實意義不大,甚至適得其反。

如果孩子一路奔跑,卻幾近崩潰,全程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是不可能激發他的內在動力的。

這樣的堅持,是噩夢,有悖於培養孩子的初衷,不堅持也罷。

我的鄰居夢琳對我說,在兒子學樂器的過程中,她深刻體會了堅持的意義。

她兒子今年五歲半,從5歲學鋼琴以來,每天練琴的一個小時,儼然就是母子一次交惡的「大戰」。

曾經幾乎每天,隔壁的鋼琴聲不到半小時,准能伴隨著夢琳高八度的斥責聲傳到我們耳里:

又彈錯了!

又搶拍子!

你到底有沒有用心在彈?

你已經跟不上進度了,還不用功!

這樣下去怎麼得了!

有一次,我和夢琳在聊天的時候說到了這件事,她說自己最近也一直在反思,兒子對彈鋼琴其實沒有興趣,但是迫於自己每天施壓,他只好堅持練琴。

但彈得不好,我和老師都批評他,他都有點畏懼心理了,現在只要坐上琴凳,手指就發僵。

她下了很大決心地說,強扭的瓜不甜,我過去強迫他堅持,希望他大一些了會明白學琴的好處。

但是現在看來,是我不夠關心他的想法,做了適得其反的事情。

孩子後來去學了架子鼓,那是他自己感興趣的,從幼兒園回家他就自覺練鼓,半年後還參加了電視台的表演。

孩子練鼓的熱情更高了,我們也再沒聽到夢琳的斥責聲了。

我為夢琳點大大的贊,做父母的能照顧到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在堅持的過程中,激發他的動力,讓孩子感受到堅持的價值,才是我們讓他們堅持的意義啊。

二、不體察孩子情緒的堅持,有害無益

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認為的「堅持」、「有好處」,在孩子看來,可能是一種折磨。

視頻里的這位媽媽說,平時孩子有體育訓練,三公里對他來說,是可以完成的,那天因為天氣熱,所以孩子哭鬧。

而孩子說,因為我很累,才叫爸爸媽媽抱的。

可想而知,當時的孩子,內心是崩潰的:我累了,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能讓我休息一下,不能抱我一下,堅持到終點和獎牌,比我更重要。

父母這樣缺乏同理心的做法,不體察孩子情緒,一味地要求孩子堅持,有害無益。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了童年期情感忽視(ChildhoodEmotion Neglect, CEN)的概念,指的是在孩子幼年時期,由於父母沒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接納,孩子就會隱藏或者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童年時期受到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他們可能比其他人更渴望成功,更能付出努力,但內心缺乏安全感。

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一旦失敗,沒有退路,遭遇失敗的時候,無法排解負面情緒,容易一蹶不振,不知道如何在逆境中重生。

這與我們期望教給孩子的挫折教育,結果不是正好相反嗎?

做父母的要早早意識到,孩子遭遇困難和挫折之後,復原能力也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

不能體察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損傷他們的復原能力。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她用孩子的口吻,說出每一個堅持往前沖,卻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內心的痛。

撫慰孩子內心,需要我們「看到」他們的困難和脆弱,不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什麼是孩子們的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前提。

站在成人的角度,我們認為的挫折,是鍛鍊、是貧苦、是失敗。

但在孩子眼裡,可能吃了一口的冰淇淋掉在了地上、老師狠狠的一頓批評、自己心愛的玩具被媽媽送給了別人,都已經是足以讓他們傷心很久的挫折。

我們不要輕視他們眼裡的困難,無視他們的情緒,及時地給予情感的回應和支持,不只是一味強調「要堅持才能成功」、「要面對挫折」。

三、對於幼小的兒童,父母更應該是心靈夥伴、陪跑者,而不是鞭策者。

幼小的孩子,他們認知有限,他們還無法客觀評價目標和困難,更無法自己疏導負面情緒。

這時候的父母,更應該是孩子的心靈夥伴、陪跑者,而不僅僅是個鞭策者。

《沒關係 沒關係》是日本著名繪本作者伊東寬的代表作,書里的小男孩,膽子很小,遇到過很多困難。

鄰居小朋友無緣無故地打他,飛機可能會從天上掉下來,狗張著大嘴朝他叫,都讓他無比害怕和難過。

但爺爺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

書里的爺爺是小男孩的保護傘、堅強的後盾。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用擔心和恐懼,因為他知道,爺爺是溫暖的港灣,可以讓他停靠。

爺爺也是他的好玩伴。

他們一起尋找草叢裡的秘密,一起觀察搬卵的螞蟻,在玩樂中,小男孩學會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書的結尾部分,爺爺的身影逐漸減少,小男孩開始獨自面對生活的困難和坎坷。

讓人驚喜的是,他完全可以應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且解決的非常好,完全不是過去那個需要爺爺庇護的小孩子了。

小男孩的成長過程中,爺爺沒有和他講過很多大道理,也沒有鞭策他要堅持克服困難。

是爺爺的愛和陪伴,潛移默化地教會了他,孩子,面對磨礪和挫折,用爺爺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堅韌,更要學會承受。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幼小的孩子,小肩膀無力承擔困難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情感共鳴和心理支撐。

不要擔心孩子表現出軟弱和放棄,請接受他們面對困難時候的焦躁不安,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

表達我們的理解,讓他切實感受到,寶貝你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無論結果如何,無論有多少困難,爸爸媽媽一直都在。

給予孩子安全感,有利於幫助孩子應對、排解面對困難時出現的負面情緒,他們才更有勇氣去面對未來。

但願每一個鼓勵孩子要堅持的媽媽,都可以說,「沒關係,沒關係」,寶貝你可以哭,媽媽知道,天很熱,你很累,讓媽媽抱抱你,等你感覺好一些,我們再開始。

—————————————————

原創:一點心理學,轉載請要求授權並註明來源於今日頭條號。

敬請訂閱更多心理分析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yidianxinlixue12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