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忽視的情緒,是成長路上的地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這幾年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甚至成為一代人的心聲。

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父母,常常會發出這樣的喟嘆。

因為我們太多的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是被父母忽略的。

老一輩的父母,因為社會大的環境所致,能養活孩子就難能可貴了。

我們不能責備他們,因為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情況下,把家裡的一堆孩子拉扯大。

擱誰都不是簡單的事。

可是,那種不被理解的痛楚,還是會像刀子一樣割在心上。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家裡的親戚朋友一直都很照顧他,他小時候的衣物基本都是親戚給的,但是大家的條件都不怎麼樣。

所以送他的東西常常是新的少,破舊的多。

可是有比沒有的好,他也會穿上,那時候小夥伴們就經常笑他,說他穿著大人的皮鞋,沒錢還穿皮鞋,還露出一個大腳趾。

他每次都會追著去打人,但是他媽媽總是跟他說「不要跟人打架,好好過日子,有的穿就不錯了。

他跟我們說,自己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熬過來的,見人就要察言觀色,做事要規規矩矩。

每個人都誇他懂事,可是沒有一個人真的願意傾聽他的內心。

他內心的苦楚也無人能懂。

所以他常常在河邊上或者山腳下,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場。

而這些家裡的人都不知道。

記得有一次喝酒,我們談著孩子,又說到自己的童年。

有幾個朋友就跟他說,「其實你過的挺好的呀,一點也不苦,這麼多人幫你。

當時,他直接一杯酒灌進喉嚨,樣子挺嚇人。

「沒有一個人懂我,你們可以嘲笑我,辱罵我,但是不能否認我的感受。

大家都沒有說話,能說什麼呢?

因為我們自己的感受,又有多少人懂?

而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後。

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情緒,又被忽視了了多少呢?

2

情緒這個東西,與生俱來,在胎兒時期就有了。

對孩子來說,第一次的情感表達應該是「哭」。

一個小嬰兒來到人世,用哭聲喚來父母親的保護。

然後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需求。

可是在大人的世界裡,往往會被情緒分類,一類是好情緒,一類是壞情緒。

當然,好的情緒大家喜聞樂見,但是一遇到壞情緒就崩潰。

我們見得最多的一種情況是「大人無法忍受孩子的哭聲」。

最初的時候,我也是如此,聽到孩子哭,內心也是崩潰的。

但是當我正視孩子的這種情緒,並且積極去弄懂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時。

就不會孩子一哭,馬上就崩潰,要麼暴力壓制,要麼怒吼。

還有一種經常被用到的方法就是「遺棄威脅」

記得有一次,看到一個3歲多的孩子在路上追著他的媽媽。

一邊哭著,一邊追著喊著:

「媽媽,我錯了,我不買了」

「媽媽,媽媽……」

但是那個媽媽氣沖沖地頭也不回,一直到了拐角的地方才回頭看一眼:

「我說你還這樣就不要你了。

「你下次還敢不敢了?「

這時孩子擦著淚趕緊跑了過去。

這是很多父母經常用的「高明「方法。

只要孩子熊起來不聽話,直接丟一邊,威脅說不要他了。

當孩子嚇得瑟瑟發抖時,就會順從。

可是孩子的感受你真的明白嗎?

用這種方法贏得孩子的順從,而忽視孩子的感受。

其實一點也不高明,反而傷害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肯尼斯·巴里西說:

「通常情況是孩子在短時間內無法找回狀態。

痛苦的感覺長時間淹沒了他們。

漸漸地,失落反抗的情緒占了主導,家庭交流越發陷入惡性循環。

的確如此,一個小小的孩子,本來就是學會控制情緒的過程。

如果父母沒有去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愛,而是忽視孩子的情緒。

最後孩子會更加叛逆,甚至變得歇斯底里。

因為內心從沒得到過理解,情緒又不知如何表達。

這樣的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糟糕。

特別是孩子面對一些大的變故,內心你遭受創傷時。

情緒還是被忽略,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3

在《麥田的守望者》里,主人公霍爾頓就是一個被家人忽視情緒的孩子。

而這也為他日後的種種不幸埋下了地雷。

霍爾頓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弟弟艾里,所以當弟弟患白血病去世之後,他內心無法接受弟弟的離去。

他會常常回憶小小年紀的艾里會在他的壘球手套的指頭上、指縫裡寫詩。

長著紅頭髮的艾里會坐在高爾夫球場籬笆外面的自行車上看自己打球。

正因為對弟弟深沉的愛,所以弟弟的死對他來說,打擊很大,甚至難以接受家人的安排。

他想不清為什麼艾里死了之後家裡人還能繼續生活,他認為艾里的死是重大的,艾里對於家庭的意義是重大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的第一傾訴對象。

但是很多人都關注他父母的感受,而忽視這個當哥哥的內心感受。

特別是父母從來不會關注自己,反而覺得他那些過激的行為是精神疾病。

其實是一個孩子的情緒,找不到出路,沒有慰藉和接納。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生活會因為創傷而動搖,變得灰心喪氣,對當下的生活及未來都沒有興趣,而會永遠把自己鎖在回憶的匣子裡。

當父母沒有給霍爾頓足夠的愛讓他面對弟弟的死。

所以他註定選擇逃避,否定現實。

4

父母的關注和愛,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

如果孩子在哭泣,請不要一味地說「不要哭了,不要哭了。

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身邊,讀懂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情緒,往往是自以為是,而從來沒有和孩子共情。

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固有的成見或者理念決定的。

養孩子不同於普通的工作,因為面對的是一個成長著、變化著、有自己獨立靈魂的生命。

而且,不同的時代,孩子們的感受都不同,而父母卻往往還不夠敏感。

還用自己那些自我以為很對的觀念來理解孩子。

孩子被忽視的情緒,是成長路上的地雷。

父母自己首先不能埋雷,更要做好排雷的工作。

不要總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如何,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

接納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

這就是父母之愛。

  • 中小學家長都喜歡關注的微信,我們等著您!

  • 搜索微信公眾號:名校資訊, mingxiaozixun <--長按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接納孩子的情緒,你做到了嗎?

接納孩子的情緒   一次我送兒子三豬去幼兒園,看到一個剛入園的四歲多的男孩因為媽媽離開而大哭大鬧不止。一個老師摟著男孩讓他趴在自己的懷裡哭,邊拍著他後背邊說:「我知道跟媽媽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嗯...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孩子是父母的愛的結晶,是未來的期望,...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

我寧願你不喜歡我的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她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真相原來是這樣

安全感的培養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富足,兒童心理發展和成長也正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一味的滿足、陪伴和給予,真的能讓孩子擁有足夠

威老師早教知識:孩子哭一定是壞事嗎?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哭鬧很束手無策,只能通過強硬的措施來制止孩子哭泣。但是殊不知哭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也是人本能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孩子哭,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場景,從剛出生時拿哭聲來表達餓了...

如果你這個爸/媽,是個80後!(下)

在兒童早期教育中,我們切記以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寶寶的日常行為,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科學研究,避開教導孩子的誤區,讓他們更健康的成長。回顧上期小編分析了三點內容,這期將繼續為你分享早期教育應該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