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程躍

有的寶寶發起脾氣來讓家長難以招架,有什麼事好好跟他說他根本不聽,吃硬不吃軟,於是家長就感覺跟這樣的寶寶動用「武力」比動嘴要更有效。

但是,家長們現在又普遍都接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是對孩子的傷害,轉而認同對孩子要平等這樣的觀點。

所以在孩子不聽話、難以溝通的時候,到底可以不可以打孩子就成了很多家長苦惱的問題。

要想解決這個疑問,我們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孩子不聽話是怎樣形成的?第二是,面對這樣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事實上,教養過程一直是親子關係互動的過程。

而親子關係的模式也是在教養過程中逐步形成並固定下來的。

「孩子不聽話」看起來是孩子單方面的事,但實際上是親子關係的模式。

它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家長在和孩子的交往、互動過程中,自己首先採取了不恰當的方式導致的。

如:平時以孩子為中心,只要孩子高興什麼事都依著他。

儘管有時家長會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往往可能是講一套,做一套,讓孩子感到這只是家長的自說自話。

例如,很多家長當孩子把玩具或圖書等東西搞亂了以後,就教育起孩子:「寶貝呀,你看看你,玩具玩兒完了也不收,多亂呀,媽媽告訴你,要養成東西玩完了要收拾好的習慣,知道嗎?」然而,這時媽媽的做法卻是,邊說邊動手自己幫著孩子收拾起玩具來。

這樣一來,儘管孩子聽到媽媽言詞上的說教,但並沒有接收到來自媽媽的行動要求,給他的體驗就是,媽媽雖然說了讓我做,但媽媽同時已經自己做了。

這時媽媽的行為已經讓自己的語言教育失去了意義。

當語言失去意義時,媽媽話便成為了廢話,可聽可不聽。

再有,出於母愛或父愛的本能,家長在提要求時,往往態度不堅決,父母最不希望是的孩子不快樂、不高興。

因此,父母總是看孩子的臉色和情緒行事,這樣的心理常常被孩子輕而易舉地利用,孩子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情緒狀態,父母的心理防線就全線崩潰。

原本對孩子提出的一個不當的要求說了「不」、「不行」,可一旦孩子不聽或情緒改變,甚至哭鬧,父母立刻就妥協、讓步,並想盡辦法哄著孩子高興。

一邊讓步,一邊又說,「這次就依你,下次不行了。

此時此刻,父母的目的轉變了,變成了如何哄孩子高興,這樣的目的在家長的妥協和讓步下很快實現了,孩子的情緒陰轉晴,家長也跟著高興起來。

這時的父母,說了白說,要求的多,堅持的少。

由於家長的態度不堅決,給了孩子一個你的要求可執行,可不執行的感受。

久而久之,在逐步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了。

然而,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學到了要學的東西,即:如何贏得和父母的對抗,甚至戰爭。

等到有一天,你認為孩子大些了,應當規定些規矩了,開始更多地要求孩子。

然而,此時此刻的孩子,早已不把父母的話當真了。

於是,便產生了家長說什麼,孩子不聽什麼,或總是反著來的行為特點。

用家長自己的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吃硬不吃軟,你求他,跟他好好說一點用也沒有。

正因如此,解決辦法也就明確了。

父母要讓孩子聽話,話不要多,不用花很多時間說明太多道理,要求明確,態度堅決,不看孩子臉色,不妥協、不讓步,必須執行。

要知道,堅定的態度、毫不妥協、決不讓步,比打罵更管用,更能持續和反覆使用!

這裡的原則是,家長要想清楚再提要求,一是想想,你的要求合理嗎?是否考慮了孩子的年齡特徵?二是要想想,你的要求必須提出嗎?是否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三是要有心理準備,一旦要求提出,孩子給你臉色看怎麼辦?是否能毫不妥協?接下來,當你將「不」、「不行」或其它要求說出口來,你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決不退讓,讓孩子從你那兒看不到一點退讓、妥協的機會。

哪怕這個要求提錯了也要執行,執行完了再和孩子溝通。

在執行過程中,不要轉換主題,不要跑題,直至孩子按要求完成指令或放棄自己的要求或行為為止。

如果這時孩子表現出情緒問題,無視它的存在,不同情、不求、不哄,不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哭,轉身離開,冷處理、晾著他,還可以告訴他「你先哭吧,哭好了再做!」要清楚孩子的一切行為表現都是演給你看的,無論這時他哭得多麼傷心,都可能是在演戲,是「皮哭心不哭」,他會邊哭邊觀察家長的反應,家長千萬別上當了。

當家長成功地執行了幾次這樣的要求後,孩子也就開始放棄使用這種無效的把戲了,轉而配合家長的要求。

因為他知道,不聽是不行的,不執行是過不去的。

這樣家長的權威也同時建立起來了。

不要相信「要把孩子當成你的一個平等的朋友」這樣的提法,當你想將孩子完全當成自己的朋友時,你可能會變成一個「孫子」、一個「孝子」。

你要清楚,你不可能僅僅是他的朋友,你對他而言,更是負有教養責任的父母!他需要通過你形成他的價值、態度、人生觀、世界觀等一切心理品質和行為特點,你的責任不是僅僅為了他一時的高興而永無止境地妥協、讓步。

也不需要打罵,打罵是父母無能的表現。

尤其是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社會觀念的生態環境已經消失,這時的打罵已經不簡簡單單地被孩子理解為是為自己好,而是一種傷害。

但就個人而言,我同樣認為,「打」不是絕對不能使用的較嚴厲的手段,但絕不可多用,更不能由著家長的性子使用。

這需要家長有良好的判斷力,在孩子三歲左右,最早形成較嚴重的對抗時,偶爾使用一次,選對部位,以示父母堅決的態度,往往會有效果。

當然,關於打孩子的做法,我還是主張能不用儘量別用。

這裡涉及到另一個話題,孩子的人權問題,這在西方這會被判定為虐待兒童,是一種對兒童的犯罪。

多數情況下,打孩子說明父母的控制力出了問題。

所以,父母應該做的是用上面我們提到的方法,來修正你與孩子之間的不良親子互動,讓孩子懂得服從你的正確要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有理!」當寶寶一再觸碰你的底線

點擊「麼麼親子網」 科學育兒走近你!寶寶的要求總是不能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你的底線。常常提出無理要求的寶寶總是用「一哭二鬧」的方式讓爸媽們屈服。訓斥、打罵、懲罰這些方法似乎通通不太管用,怎樣才...

怎樣培養出孩子的好性格?

如何培養一個有好習慣、好品行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美國在培養聽話的孩子,糾正不好習慣方面用一個很簡單的詞,就是discipline,即「訓練、訓導」。訓導不是懲罰,更多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什...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