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崩壞,是從同情踹人的女大學生開始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這幾天看的最耐人尋味的話題大概就是大連女大學飛踹女童事件,一個女大學生和男友吃飯時因為不滿旁邊的小女孩大吵大鬧而上前踢人,隨後與女孩的母親扭打起來。

監控視頻放出來後,爭議很大。

同情女大學生的聲音迅速占了上風,有人說大學生踢的應該是凳子不是孩子,但是踢凳子就對嗎?事情鬧得這麼大,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怎麼都算不清。

我能理解大家對熊孩子的反感,但是為女生打小孩的行為叫好,就可怕了,這得是有多重的戾氣?吊打別人家的熊孩子一直是很多成年人的夢想,留言裡積極撐女大學生的,不過是因為她把人們潛意識裡對熊孩子的厭惡轉化為了現實,替大家出了一口惡氣。

可是潛意識之所以是潛意識,本我之所以不同於自我,就是因為有道德和理智在約束。

絕大部分的人,即便是那些超級討厭熊孩子的人,也不會真的去氣勢洶洶地嚇唬一個四歲的小女孩。

不談道德,只談心理,我單純地建議女大學生去看看心理醫生,這是一種躁狂症。

2.

整件事中,被罵的更多的其實還是這個媽媽:放任自己的孩子大吵大鬧,利用大家同情心發動人肉搜索,打罵餐廳的服務員……本來想利用輿論壓力逼學校辭退女學生,結果自己反被人肉了,據說這幾天收到了上千條網友發來的辱罵簡訊。

這個媽媽請大家人肉女學生的公開信寫得飽含深情,但是從頭到尾,我也沒看出她有多愛孩子。

放任孩子大吵大鬧不顧,這是典型的漠視。

孩子受了驚嚇不去安慰,而是衝上前打架,給了女學生二次傷害孩子的機會,這絕不是一個真正愛孩子的母親的本能。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做人基本的道德。

不帶著孩子卷進是非衝突里,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上個月我帶大聖去個快餐店吃飯,大聖覺得勺子敲桌子的聲音很有趣,就敲了幾下。

趕上服務員大概那天心情差,跑來很喪地對他說:別敲了。

我立馬賠禮道歉,逗著大聖把勺子騙了過來,快速扒拉了兩口飯帶他離開了。

做媽媽的,不能指望別人都去喜歡你家小孩,人家也沒這個義務,你理解別人,別人才會理解你。

更重要的是,遠離戾氣太重的人,是常識。

你不知道對面坐著的人是不是精神病性障礙者或者仇童者,也不知道如果引發衝突可能會給你的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不是單純的方便別人,而是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全沒敵意的環境。

3.

生活里,越是對別人要求高的,對自己的要求越低,俗稱雙標黨。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熊孩子的文章,收到的最多的留言就是「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要懂得換位思考,我沒孩子的時候,也特別煩熊孩子,恨不能一腳踢死他們,等我有了孩子,就覺得都能理解了。

這類人,沒孩子的時候嫌人家孩子煩,有孩子了他的寶寶最可愛,誰都要包容。

無論他們身在何時、何地,何種處境下,他們的處事原則永遠只有一個:世界應該圍我而轉。

這個叫換位嗎?不,這叫自私。

真正的換位是:沒孩子的時候能理解別人帶孩子的艱辛,多理解,力所能及的幫忙,包容孩子偶爾不可控的吵鬧。

有孩子的時候能尊重沒孩子的人,別輕易打擾到別人。

所以,其實當大家為女學生和熊大人誰更可惡而站隊、罵戰、爭論個不休時,你們忽略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四歲大吵大鬧的小女孩,二十幾歲打別人家孩子的女大學生,以及三十幾歲,放縱孩子吵鬧的媽媽,其實是同一個人。

這不就是一個冷漠、自私、在被漠視中長大的孩子幾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嗎?我甚至還看到了她們的老年版:那個因為沒被讓座就暴打孕婦的老人。

他們一邊接收著來自這個世界的惡意,一邊對這個世界施以惡意。

4.

恨不能對熊孩子趕盡殺絕的人和縱容熊孩子的人,其實就連教育理念也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都認可暴力才是管教熊孩子的唯一模式。

討厭熊孩子的人們看到吵鬧的熊孩子,怒視熊家長的目光中總是隱含著一句潛台詞:你孩子很煩你知不知道,你為什麼不揍他?!

他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管他,長大了社會會替你管他。

女大學生則身體力行的印證了這句話——她親手教育了哭鬧的「熊孩子」。

熊家長們也是認同這一觀點的:只有揍才管用。

真有豁得出去的家長,揍起自己孩子來比容嬤嬤還狠。

一部分小孩的確揍老實了,獨立和主見也被揍沒了,就像一隻被閹割的公羊畏手畏腳。

還有一部分孩子走向了更加叛逆的道路,仇恨這個世界。

無論哪種,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問題都非常嚴重。

更多的熊家長,是下不去這個手的,所以面對撒潑打滾的熊孩子就無計可施了。

幾句簡單警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特別是低齡的孩子,他們是沒有道德感的,你跟他費勁巴拉談規則,他能聽明白才怪。

於是好一點的父母還管教兩句,差一點的乾脆放任不理:你鬧吧,鬧累了你自己消停了。

最後的結論自然就是管不了。

就在昨天,我在商場門口看見了一個撒潑打滾的熊孩子,母親一言不發,用她孔武有力的手使勁拉著孩子往前走,孩子一邊哭一邊往後撤。

這場拉鋸戰進行了七八分鐘,就這麼僵持著,誰也不妥協。

從頭到尾,母親也沒停下來了解一下孩子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5.

也許你問,如果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那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要吃糖你就給他糖,要玩具你就給他買玩具,這個不叫滿足孩子需求,叫偷懶。

花錢是多簡單的一件事啊,連腦子都不用動。

真正的滿足是陪伴,是去了解孩子背後的訴求。

潛藏於孩子心中的訴求從來都不是物質,而是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培養足夠的安全感。

一個被滿足了心理需求的孩子,不太會在公開場合大吵大鬧。

大聖剛出生的時候特別能哭鬧,一言不合就嚎到暈厥,把我們家人累壞了。

很多「過來人」告訴我,不用管,多哭幾次沒人理,下次就不哭了。

我不聽這套,如果他不是餓了或者拉尿了,我們就會輕輕抱著他,哼著歌,一直哄。

別以為小孩不懂事,沒記性,兩歲前的孩子以情緒記憶為主,有些情緒是伴隨終生的。

事實是:三個月後,他就很少哭鬧了,特別愛笑。

每次帶出去,周圍人都會驚奇地說:你家寶寶真乖。

他偶爾也有不開心的時候,剛一哭,只要我們輕輕抱起他,不用三分鐘,立馬安安靜靜。

因為他知道愛一直在身邊,他不需要靠大喊大叫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也不擔心會受到傷害。

做到這一點,也難也不難。

不難在於真的沒有門檻啊,你不需要學多高深的育兒知識,也不需要有多少錢。

難的地方在於,你傾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愛。

偏偏這一點,很多家長真的做不到。

所以也別怪別人對你的孩子沒耐心不包容了,你自己對他就有耐心了嗎?

6.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連接納一個孩子的耐心都沒了,無論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孩子。

小時候被仇視的熊孩子長大後繼續仇恨著新的熊孩子,一代一代的惡性循環著。

回歸到這起仇童事件,浮現出來的很多輿論都讓人心寒。

熊大人當然應該被譴責,但是為女大學生的辯護和叫好聲,只會讓社會對於孩子的敵意更深一層。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敢或者不願要孩子了。

可是當小孩成為最不被待見的一類群體,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嗎?

我知道包容別人的孩子是情分,不包容是本分。

但是即便不包容,也請不要去傷害他們,多給他們一點愛,他們才不會升級成為熊大人。

畢竟有一天,當我們老了,給我們看病的,扶我們過馬路的,幫我們寄快遞的,是這些長大後的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