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習慣養成一覽表,幾個日常習慣就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末到一個已經身為媽媽的朋友家蹭飯,前腳剛進門,一聲大喊嚇得我差點兒沒站穩。

「biubiu!壞蛋,不許進我們家!」孩子正拿著玩具槍對我一陣掃射。

本以為只是孩子跟我開的一個玩笑罷了,可到了吃飯的時候,孩子突然一把打掉了我的筷子,瞪著大眼睛跟我說:「這是我媽媽做的菜,你不許吃。

」朋友拿來新的餐具遞給我,笑道:「我們家浩浩,見到生人都這個樣,想跟你鬧呢,甭管他就是了。

「媽媽!我不想她來我們家。

」孩子突然砸下碗筷大哭起來。

哄了許久才讓孩子安靜下來,最後也便是不了了之的尷尬離場。

隔天收到朋友的電話,讓我別放在心上,這種事情不止發生了一次,小孩子不懂事,小時候告訴他一定不要和陌生人接近,接觸的基本上只有家裡的人,也不知怎麼的長大以後就養成了這個壞習慣,對陌生人有了排斥心理。

其實,孩子對陌生人帶有敵意,也許是因為缺少來自家人的陪伴,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許多家長常常因為忙於自己的事務,而疏忽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孩子第一次出現習慣上的問題的時候,父母根本沒有察覺或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孩子的壞習慣,養成容易,想要糾正卻不易!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共同願望,但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那麼,要如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引導孩子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興趣

兒童時代是榜樣時代和偶像時代,因為兒童的學習特點就是觀察和模仿。

當然,兒童的榜樣和偶像並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們的夥伴。

因此,父母和教師可以讓孩子選擇他所喜愛的名人或優秀夥伴做榜樣。

二、劃分年齡階段,明確孩子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差異制定一些日常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朝流傳至今的《弟子規》里就有很多關於行為規範的要求,其中有一個要求是「出必告,歸必面」,意思是指孩子在離開家的時候一定要跟家裡人打招呼,說明自己要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回家之後則要告訴家裡人自己已經回來了。

以下是各階段孩子的習慣養成參照表

孩子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過程中長大的,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應當親身示範,和孩子一同進行好習慣的養成。

比如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父母可以帶頭閱讀探索新知,讓孩子再潛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積極影響,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 、學會堅持,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養成良好習慣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也就是說,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

在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中,家長們應積極應用21 天效應的規律,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新理念、新習慣。

那麼,要如何將21天習慣養成計劃灌輸到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呢?,小編來支招啦~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松堡王國「21天成長計劃——探索多一種未知」親子習慣養成活動即將上線啦!我們將在21天時間內發布每日的親子任務,堅持完成任務的家長和孩子們可以獲得我們精心準備的大禮哦!兒童電話手錶、愛莎公主裙......等你來拿!

關注微信,活動詳細信息將在9月27日揭曉,屆時可報名參與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什麼是習慣?從簡單定義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