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比如何治好病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面感冒的那部分有講到蘇打自從六個月第一次生病後,接下來8個月的時間裡平均一個月生病一次,吃不好,睡不好,非常折磨,我在研究了那幾本中醫育兒的書之後找到了原因-消化不良(積食)。

我跟大家推薦了四本中醫書(強烈推薦每個當父母的都要看,書名請看文章結尾處),除了《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是後來出版的,另外三本就是當時幫助我找到蘇打總是生病的原因的書。

當時我先看的羅大倫的兩本書,書里非常詳細地介紹了積食的各種症狀辨別方法,通過這些,我確定了蘇打每次生病前的症狀都是積食的表現,但是我把書里說的可能導致積食的原因都排除了一遍,沒找到導致積食的原因。

後來開始看李軍紅的書,書里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乳食並進,難於消化」,就是說,母乳和輔食不可同時吃,否則會影響消化。

蘇打第二次生病時(第一次生病後拉了一個月肚子還沒治好又病了),我因為太過擔心導致自己也同時病倒肺炎住院,給暫停了一個月母乳,復吸後母乳量劇減很多,所以他在吃了母乳之後還會餓,我就會立馬再給餵輔食,所以經常是吃了母乳就吃輔食,就出現了積食,而出現積食後沒有處理,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了。

所以當我嚴格把母乳和輔食餵養時間間隔開來,再給他適當地進行餐後腹部按摩之後,就很少再生病,即使生病,我也能及時發現並處理,所以他的臉色也慢慢地好起來了。

後來我在和幾百位父母關於小孩生病的聊天中發現一個現象,出生時健康,但是後天愛生病的孩子,大都是因為積食。

【為什麼積食會導致易生病?】

經常生病的孩子100%都是大人的照顧方式有問題,而且90%都是飲食方面的問題。

飲食是根本,吃進去的食物被消化轉換成營養,被吸收了,才能提供給身體養分,體力(元氣)自此而來。

但是在吃的這方面,我們太多人不注意,太急燥,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因為受過飢餓的苦,又被洗腦,認為母乳營養不夠,早早開始添加奶粉和各種輔食,認為要多吃才好,而不管吃進去是否被消化被吸收。

中醫說小孩先天就脾胃虛弱,餵養要非常注意。

中醫說的「脾」就相當於現代醫學說的腸道的功能,主要負責吸收。

而我們的腸道掌管著人體70%的免疫功能,如果孩子有了積食,也就意味著他70%的免疫功能被破壞了,免疫力自然就低,自然就容易生病。

所以只要我們把脾胃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免疫力就會強,自然就會少生病少上醫院了,也就是中醫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自身正氣足了,就不怕外來的敵人了。

【那為什麼小孩那麼容易積食呢?】

我們的消化道中最主要的兩部分是胃和腸,胃主消化,腸主吸收。

積食,就是積存在消化道里的食物殘渣。

因為小孩的消化器官發育還不完善,胃中的消化液分泌不充足,酶的功能也不完善,消化能力弱,腸道內粘膜還不成熟,吸收能力也有限。

所以如果孩子吃了不適合他本身消化能力的食物,部分食物沒經過消化吸收就被匆匆排出體外(寶寶的大便里有未被消化的食物,和吃進去的時候一樣,被原封不動地拉出來),剩餘的殘渣滯留在消化道里不能排出,腸胃白白工作了一趟,消耗了體力,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補充,不如不吃。

開始的時候,積食都是積在胃裡,但是如果次數多了,就會有越來越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殘留在消化道里,就會變成積在脾,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差,飯量也會越來越少,免疫力就會越來越低,隨便一點風吹草動,就生病。

生病後身體會更虛弱,消化能力也更弱,家長更著急,得趕快補補,又哄又騙,硬塞進很多食物,結果腸胃中越來越多的食物殘渣,積食越來越嚴重,生病次數越來越多,間隔越來越短,不斷地惡性循環下去,孩子最終變得面黃肌瘦,嚴重營養不良。


【積食的症狀】

我們要怎樣判斷孩子是否積食呢?一般積食有以下幾個症狀:

1)首先就是沒有胃口。

沒胃口,不愛吃飯,也就是食物都積在胃部的,胃已經裝不下了。

蘇打本來胃口非常好,幾分鐘就能吃完一碗,積食後食量越來越小,到後來最嚴重的時候,每餐只吃三四口就不吃了。

2)第二,肚子脹或痛。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肚子應該是軟軟的,消化不良甚至積食的話,小肚子就會脹,甚至能摸到有硬塊,這都是因為食物殘留在胃腸中造成的。

3)第三,有口氣。

積食了,食物殘留在胃裡,沒有被消化,無法運送到腸道,不能及時排出,只能積在胃裡,就會發出異味,然後從口裡出來,是食物餿掉的那種酸腐味。

4)第四,舌苔。

積食的孩子,舌苔中間會變厚,有的是全部變厚,有的是舌頭中間特別厚,像硬幣一樣的一個圓圈。

5)第五,大便酸臭。

因為消化能力的下降,大便里總是會有未消化的食物,所以大便也會有酸臭味。

6)第六,睡覺不踏實,煩躁不安。

古話說「胃不和則眠不安「,胃裡不舒服了,睡覺就不會安穩。

蘇打那段時間生病,夜奶無數次,苦不堪言。

【積食的處理】

那麼,當孩子出現了消化不良甚至積食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們要按情況來。

1,假如孩子沒有太大的口氣,只是有點消化不良,這個時候一般讓孩子少吃點東西就可以解決。

2,但是如果孩子肚子痛,而且不讓碰肚子,一碰就痛得大哭,這種積食就是急性的,來得急,去得也快,用點消積食的藥或食物(比如山楂或者雞內金煮水喝,或者小兒七星茶等)就能好了。

3,還有些孩子肚子脹痛的時候喜歡大人揉按一下肚子,這種積食就是長期惡性循環導致的脾虛,這時光導積就不夠了,還需要補脾。

補脾是需要長期堅持的,脾胃是需要養的,具體做法看後面的」如何調理脾胃「部分。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消積食的藥或食物不能經常吃。

生活中很多人,特別是很多老人,喜歡動不動就給小孩喝點開奶茶、七星茶等,隨便用雞內金或山楂煮水喝,有的甚至代替開水天天喝。

還有些家長讓孩子大量喝酸奶或各種乳酸菌飲料,甚至長期服用益生菌,最後都形成依賴,導致不吃這些東西就會立馬消化不良。

要知道我們人類的消化道與生俱來的生理功能是,吃進去的食物會刺激消化道分泌各種消化液、酶,還有分解發酵過程中產生各種益生菌群,從而來達到提升自身免疫力的功能。

如果總是藉助外界的東西幫助消化,就會讓腸胃的這些功能退化, 」用進廢退「,就形成強烈的依賴。

所以消積的東西不能經常用,更不可以天天用。

P.S.:

只有兩種情況下,益生菌才可以用。

一種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因為抗生素不但會殺死致病菌,也會殺死與之同存的益生菌,需要補充益生菌以重新建立體內微生態屏障。

另一種就是腹瀉造成大量的益生菌丟失,腸道菌群失調,這個時候補充益生菌,能重建腸道菌群平衡,維護腸道健康。

【如何養脾胃】

中醫有句話叫「三分治,七分養「,即使是治病的時候,醫生和藥物治療只占到30%,剩下的70%要靠調養。

而脾胃問題更是如此,只能用」養「的方式,而最好的養要從一日三餐的飲食開始。

【1】

對於還沒開始孩子添加輔食的寶寶,一定要按照輔食添加原則來循序漸近地加:

1,食物的質感要從「稀糊狀」-「稠糊狀」-「細碎顆粒狀「-」小顆粒「的順序來,這主要是考慮到胃的消化能力,從弱到強需要一個過程,不遵循自然規律,必然要承擔後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後天得濕疹,過敏甚至哮喘,很多都是因為一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沒有循序漸進造成的,甚至有一些是因為出生後第一口吃的東西造成的。

之前崔玉濤說過,很多第一口吃的是奶粉的寶寶,出現過敏濕疹等問題的機率比吃母乳的寶寶要高得多。

因為寶寶腸道黏膜發育不完全,腸壁較薄,屏障功能差,很多食物的大分子顆粒可以直接穿過腸黏膜進入體內,被身體當作外來侵入者,容易引起全身感染和變態反應性疾病。

我知道很多地方還有給剛出生的寶寶吃各種藥物的習俗,說是這樣以後不容易生病。

比如我們閩南那邊要給喝高麗參水,蘇打爸爸家那邊要給喝六神丸泡的水,當時我反對這樣做,但是婆婆還有我媽都說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是這樣做的。

所以最後我同意了讓婆婆意思一下,給蘇打喝了一點六神丸的水,好在我堅持了只能嘴唇輕輕碰一下勺子就好。

現在了解了小孩脾胃的特點之後,我真的是越想越後怕,假如蘇打第一口吃的不是母乳而是六神丸的水,假如不只喝了一滴而是一勺,假如......真的不敢去想!

新聞經常報導的因為給小嬰兒亂吃東西導致出現問題危及生命危險的,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真的是萬幸中的萬幸!

我們如果每個人都了解了小孩脾胃的特點,對於那些不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這點知識需要普及。

2,食物的種類也要遵循先素後葷的原則,而且有很多易致敏的食物一定要先了解,比如蛋白,花生,海鮮,大豆等.

大概什麼時候再適合添加,也都要遵循,因為誰都沒法告訴你這個東西你家寶寶吃了到底會不會過敏,過敏的情況是輕微還是嚴重。

萬一過敏了,萬一嚴重了(比如氣管腫到堵了無法呼吸,或者不停地上吐下瀉嚴重脫水),可能會給寶寶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可能會立馬要了寶寶的性命.

所以寧願遲一些添加,也不可拿寶寶的生命去賭博,寶寶還有幾十年的機會能吃到這些食物,根本無需著急那幾個月。

【2】

對於已經和大人吃一樣飯菜的孩子,父母也只要遵循下面這些原則,孩子就不容易積食,脾胃就能強健:

1,不要喝冷水,物要溫熱。

冷或冰的食物,會減緩消化液等的分泌和胃腸的蠕動速度,造成消化不良。

另外我還有一個自己的理解是: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7℃,假如吃進去的食物是涼的(<37℃)或者冰的(0℃),我們知道熱傳導的原理,我們體內溫度比這些食物的溫度高,那麼就要傳導熱量給這些食物,並且必須一直保持在37℃,所以需要傳導很多熱量給這些食物。

熱量很大一部分都用在這些食物上了,胃腸蠕動自然會更慢,導致這些食物殘留在體內的時間被延長,那麼我們的身體就要更多地傳導熱量過去,而熱量是由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之後轉化而來的,所以這是非常消耗體力(傷元氣)的事。

2,食物要軟爛。

軟爛的食物,可以大大減輕腸胃的工作量。

這裡說的軟爛是因人而異的,要根據每個孩子自身的消化能力來做。

比如同樣是一歲半的小孩,但有的因為之前添加輔食造成脾胃較為虛弱,只能吃「稠糊狀」的食物才能消化,而另一個一歲半的小孩,因為一開始父母就循序漸進地添加輔食,吃」小顆粒「狀的食物也能消化了。

所以父母就要用心觀察什麼樣的軟爛程度的飯菜適合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消化能力特點來餵養就好。

對於脾胃已經被破壞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給Ta喝一到兩次的小米粥,天天喝,堅持做到,孩子的脾胃會越來越好,身體也就會越來越好的。

煎炸的食物,不管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不是軟爛的食物,這類食物要少吃甚至不吃。

曾經看到一篇報導,有人採訪國外一個長壽的老太太,問她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她說就是每天喝粥。

放在以前我肯定不會相信這話,但是現在,我絕對相信。

有一個理論說,人體是非常聰明的,也有很強的自愈能力,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它會自動關閉掉一些次要的生理功能,同時調動起自身的免疫功能來修復問題,而往往是消化和生殖這兩個功能先被關閉。

3,飲食要清淡。

飲食不清淡的負面影響往往不夠直接,人們往往不會去考慮那麼長遠,比如腎臟的問題,比如增加得高血壓的風險,一般都要到中老年後才會出現,但那時,人們往往不會想到跟這個有關。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科學育兒法都提倡一歲前不要給孩子吃鹽,以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這個是最讓所有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們最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普遍的認識是,不吃鹽就沒力氣。

蘇打是15個月時才會走路,她外婆就一直認為是我不給吃鹽的結果,要是我讓他早點吃鹽,早就會走路了,好在我夠堅定,無所謂他早走遲走,一直堅持到一歲以後才給吃鹽。

4,八分飽。

 

中醫育兒有句話叫「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意思就是不要給孩子吃太飽,穿太多,孩子就會少生病。

然而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們,因為以前嘗過吃不飽的苦,所以現在不愁吃了,就生怕孩子餓到,每天都讓孩子吃很多餐,三餐外還有好幾次加餐,孩子不想吃了,還要用盡各種方法又哄又騙地塞,所以在我們身邊,總是能見到很多老人家拿著個碗追著到處跑的孩子在餵飯。

吃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這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餓了吃,飽了就不吃,就算是剛出生的孩子都一樣有這個能力。

吃到七八分飽,腸胃負擔沒有那麼重,孩子肚子餓的時候自然會吃。

很多孩子不愛吃飯,反而是因為大人餵得過飽,導致積食而不吃的。

5.多吃蔬菜。

蔬菜里有非常多的維生素,很多老人家認為多吃魚蝦肉這些葷菜才是有營養的,所以都是給孩子吃很多的葷菜,少吃甚至不吃蔬菜,而很多葷菜里的營養物質是需要和維生素搭配一起才能被吸收的。

6.食物種類多樣化。

這是從營養均衡方面來講的,每種食物里都有不同的營養物質,搭配合理能保證充足的營養,這樣身體自然就會好。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小孩吃的就是湯泡飯,一天下來吃的食物種類加起來都不夠10種,這樣怎麼能有充足的營養呢?

7.不吃或少吃零食。

孩子的胃就那麼點,如果吃多了零食,自然就不會愛吃飯。

更重要的是,零食不僅沒有營養,而且各種化學添加劑,對孩子的肝腎是非常大的負擔,有些東西是不能排出體外的,日積月累,那個危害是無法想像的。

總之,要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就是要讓他的免疫力增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飲食,這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只是需要堅持慢慢來,這是急不來的,再加上良好的作息和適當的運動,相信每個小孩都會有棒棒的身體!

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比如何治好病更重要,所以我建議所有的父母都把我推薦的幾本書都看看。

以前我推薦書給朋友的時候,一般只說那三本育兒的,但是後來發現還是有很多人搞不明白,我想,可能他們對於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還不夠了解,所以現在我會建議《陰陽一調百病消》也要看,羅大倫把中醫很多理論都講得非常詳細和通俗易懂,先看這本就能更容易看懂其他幾本了。

不管對於什麼,可以信,但不要迷,一定要有清醒的辨別能力。

比如李軍紅的書里有一個關於小孩受驚嚇的方子,其中一個成分是硃砂,這是汞的化合物,會損傷肝腎和中樞神經,雖然只是讓孩子聞一下,但是這個我個建議還是要謹慎使用。


蘇打媽咪推薦父母必看的四本中醫育兒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2》,作者:李軍紅

以下三本的作者都是:羅大倫

《陰陽一調百病消》

《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

《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

---------------------------------------------------------------------------

我是Suda媽咪,把孩子教育當作一生事業來做的全職媽媽,家有兩歲半小王子一枚,不定期分享我的原創育兒故事,給你不一樣的育兒思維。

QQ&微信:39337411

微信公眾號:sudabeta

新浪微博:suda媽咪

個人博客: www.sudamami.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