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喜歡神叨叨,你有想過原因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恩四歲了,一個人玩的時候,總喜歡自言自語。
有時還一人扮演多個角色,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說得津津有味。
究竟怎麼回事,我給孩子的關心是不是太少了?
-
來自小恩媽的困惑
孩子喜歡自言自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下面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寶媽們解釋一下。
首先,這些行為是天性,一個科學怪人給它一個名字叫「泛靈心理」(瞬間升了Level,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
是指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因此,我們常看到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
兒童把無生命物體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認識傾向,主要表現在認識對象和解釋因果關係兩方面。
隨著年齡增長,泛靈觀念的範圍逐漸縮小。 -
4~6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
-
6~8歲:兒童把有生命的範圍限制在能活動的事物。
-
8歲以後:開始把有生命的範圍限於自己能活動的東西;更晚些時候才將動物和植物看成有生命。
在幼兒時期,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充分利用「泛靈心理」,了解他們自言自語背後的原因,那麼,他們就能在幼兒教育生活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1、做寶寶的忠實聽眾
對於寶寶的自言自語,家長可能會將這種行為看作是無意義的,因此大多會置之不理。
其實,如果家長能夠細心觀察,專心傾聽孩子的自言自語,走進寶寶的內心,其實也是了解寶寶的一種手段。
2、給寶寶創設獨處的時間和環境
在保證環境舒適安全的情況下,每天給寶寶一些私人時間和空間,家長不要過度去關注他,讓他自己玩玩具,自己思考,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寶寶在那裡自言自語,自娛自樂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就不要輕易地去打擾他了!
3、引導寶寶積極思考
自言自語是寶寶的思維工具,也是他思維的有聲表現。
國外學者發現,最富社會性的孩子自言自語最多,聰明的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現象。
因此,家長可以積極地引導寶寶思考,隨時隨地教寶寶一些常識: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幹什麼用的。
也可以適當地問一些簡單的問題,應該鼓勵孩子要發散思維,創新思考,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之分,只要寶寶言之有理則可。
4、鼓勵寶寶與人交往
其實,寶寶會有一個「假想」的小夥伴,他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對這個小夥伴在說話。
當孩子有過多這樣表現時,父母不要排斥或是嘲笑,也不用太過於關注這個「假想」朋友。
如果怕寶寶會感到孤獨,那麼家長可以讓寶寶多接觸身邊的真實世界,給他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小朋友見面、交往的機會,擴大寶寶的人際交往圈子,讓他體會到人際交往的樂趣,形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
5、將事物「擬人化」,進行角色扮演
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師能隨時發揮出自己的想像力,將事物「擬人化」。
例如:教孩子不要亂踢桌時,可以這麼對他說:「如果你摔了小凳子,它一定會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走起路來多難啊!」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不妨將一些寓言、童話故事編成小話劇、小舞蹈等節目和孩子一起表演,從中讓孩子接受直接的心理體驗,所得到的效果比起講大道理不知要好多少。
給寶寶創設一些語言學習的場景,做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寶寶學會「對什麼人說什麼話」,類似這樣的遊戲,能夠讓孩子在遊戲中培養運用口語進行連貫講述的能力,提高孩子即興說話的能力,同時也能夠提高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當然,幼兒的「泛靈心理」是一種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
在利用「泛靈心理」進行教育的同時,還應指導孩子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促進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不斷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
總而言之,自我言語的產生,是嬰兒由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轉化的一種過渡過程。
因此,特別需要大人引導寶寶:當寶寶自言自語時,要主動加入到寶寶的語言中,與寶寶進行對話,了解寶寶的思想,發展寶寶的語言能力。
如果在自我語言時期,寶寶的語言交流受到阻礙,不僅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還將造成寶寶性格的扭曲。
2歲左右的孩子,都特別喜歡咬人,對此很多家長都很無奈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般在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會特別喜歡咬人,有時候問他什麼他就不願意回答,直接上去咬你,無論家長怎麼說怎麼教育,孩子對咬人仍然樂此不疲,孩子喜歡咬人拾怎麼回事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