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架的 「小霸王」該如何調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打架的 「小霸王」該如何調教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受到了欺負,當媽的心裡免不了心疼和著急,但是,對於那些在幼兒園「稱王稱霸」的孩子媽媽來說,同樣也存在著煩惱和焦慮: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改掉愛打人的壞毛病呢?

其實,孩子愛打人,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的。

家庭如果很冷漠,父母很少和孩子交流,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暖,孩子就會封閉自己,表面上顯得可能很聽話,但是內心可能喜歡攻擊,因為他要用暴力來保護自己。

對孩子過分溺愛也是讓孩子容易產生攻擊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太陽」在大家的關注之下,很容易產生思維定勢,就是一切唯我獨尊。

可是,到了幼兒園,大家都是平等的關係,他沒有了特權,一旦需求受挫,就會用攻擊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不滿。

也有的媽媽表面上和別人批評著自己的孩子:「我家寶寶啊,在幼兒園裡竟打別的小朋友,可愁死我了!」可是,你看她是笑著說的,看孩子的眼神也充滿了讚許和鼓勵,不用說,她心裡想的與嘴上說的剛好相反,其實,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她正為有這樣「厲害」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呢!難道孩子感覺不出這樣的讚許和鼓勵嗎?有這樣的家長,不愁不把孩子培養成「小霸王」。

有的媽媽(本身就「好鬥」的爸爸們更多),在聽了孩子講述在幼兒園受欺負的事情後,立刻教孩子一定要以牙還牙,「沒事兒,大不了上醫院咱給他出醫療費!咱別受欺負就行!」孩子在這樣的默許和鼓勵下,當然在幼兒園裡有恃無恐了。

恐怕您身邊有不少這樣的家長吧?

還有的媽媽在孩子打人後態度不夠堅決,如當孩子打了別人,媽媽會用商量的口吻說:「孩子呀,咱下次能不能不再打人了呢?」——這樣的口吻,能麼能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呢?打人的行為豈不成了可做不可做的事情了?

也有的媽媽經常口苦婆心地教育孩子:「打人之後要道歉,要說對不起!」結果,孩子確實這樣做了,卻不知道自己是不可以隨意打人的,對小朋友依然照打不誤,家長還很納悶,自己明明辛苦教育了,可是為啥孩子還屢教不改呢?她不知道重點在於讓孩子停止打人的行為,而不是過後的補救工作。

也有的媽媽在孩子打人後會嚴厲處罰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更多可能會發生在爸爸身上),他們怒氣沖沖劈頭蓋臉地一頓責罵,不分腦袋屁股先打孩子一頓:「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打人!」這樣的懲罰,會讓孩子更加認同以強欺弱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學會把打人看成是發泄情緒的手段。

這樣的家庭,一般習慣用這種強制方法來教育孩子,用武力來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而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對父母的模仿階段,父母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樹立橫行霸道、不講道理的榜樣,使孩子誤以為霸道、打人罵人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於是,一些孩子在慾望得不到實現時,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壓抑。

這樣的教育,同樣也是失敗的。

那怎麼樣才能做到合適的懲罰,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改正自己的行為呢?這裡給媽媽們一個標準,那就是:說理法+冷處理法,兩種方法合併使用,才能讓孩子對自己的「霸王」行為有深刻的認識。

舉個例子來說,天天媽在接天天放學回家時,幼兒園老師說天天因為爭奪玩具而打了莉莉,天天媽知道後讓天天對莉莉道歉,雖然天天道歉了,可是明顯的不夠誠心,想敷衍了事。

雖然莉莉媽說沒事沒事,但是天天媽依然嚴肅地說:「道歉不夠,你必須把玩具讓給莉莉玩,誰打人誰就沒有資格玩玩具。

」天天哭鬧著不肯給,最後看到媽媽威嚴的神情,只好把玩具給了莉莉。

天天想回到媽媽懷裡,但是媽媽對他很冷淡,這讓天天很不安,擔心媽媽不喜歡自己了,最後摟著媽媽脖子說:「媽媽,你不要不理我,我以後再也不打人了。

」天天媽在孩子打人後,不僅懲罰他失去了玩玩具的資格,還在情感上有意疏遠了他,這樣,讓天天深刻地認識到了打人之後要付出的代價。

天天媽的做法無疑是很恰當的,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原則: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要上來就是「你這個不聽話的孩子!」「你這個壞孩子」,這樣的籠統而負面的評價很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自身評價;懲罰及時也很重要,不要事情過去了很久才想起懲罰,這樣同樣於事無補;一定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受到的懲罰,對懲罰的原因不能糊裡糊塗;懲罰也不要過於嚴厲,不要因為懲罰而影響到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後搞得適得其反就糟了。

掌握了懲罰的原則,還可以發展出很多合適的懲罰方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說理法和冷處理法之外,還可以採取隔離法和取消孩子既得利益的方法來給孩子懲罰,如讓孩子單獨一個人思過讓他感受到冷落,如果他每天都從幼兒園回來之後回家吃水果和零食,那麼就停止一天他的這個權利,這些方法對3~6歲的孩子更有效。

讓孩子受到打人之後的有效懲罰還不夠,媽媽還應該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而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還要讓他知道維護正當權利和因生氣而攻擊對方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自己一定要先保持冷靜。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如果平時父母以平靜的方式表達生氣,以真誠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孩子生氣時也會效仿。

大部分孩子對別人生氣是因為他們被激怒了,他們會哭、會吵鬧,甚至還會大叫,但通過分散注意力或安慰能使他們平靜下來。

只有當他們極度受挫時,這些行為才會轉化為暴力。

在暴力產生之前,及時平息孩子的怒氣能有效阻止孩子的攻擊行為。

孩子和小夥伴打起來,一般情況下是因為缺乏協商技巧,如果沒有成年人引導,他們是不會「輪流玩」的,當有玩具時,小朋友們的第一反應是用力搶奪,因此,當這種情況下孩子打起架來,要交給他一些社交的技巧,如「你玩夠了,可以給我玩嗎?」、 「我們一起玩好嗎」、「我們排隊輪流玩」等等。

看上去很簡單的道理,讓三四歲的孩子弄明白還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

對孩子良好的行為,媽媽要及時強化,也有利於讓孩子改掉打人的壞毛病。

如孩子學會了和小朋友商量玩玩具而不是上來就搶,媽媽這時候要大加讚揚,用這種正向的強化法削弱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也和媒體上暴力內容的挑唆作用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個時候的孩子,對鏡頭上的英雄人物會產生崇拜,很容易模仿崇拜人物的行為,尤其是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視中某些人物實施攻擊性行為後洋洋得意的神情,覺得攻擊行為非常痛快和過癮,從而進行模仿。

5歲的樂樂看了西遊記之後,磨著媽媽買了一根「金箍棒」,看到小朋友就上前一棒打「妖怪」,結果很多小朋友都來找樂樂媽投訴,當然,樂樂也被那些反擊的孩子打的不輕。

還有的小朋友都很崇拜奧特曼,看到別人就動手打「怪獸」,有時還為別人打了自己而感到冤枉。

他們只在乎自己的言行是否和影視中的英雄人物一樣厲害,而不會考慮行為之後的結果,這樣無意之中就會對他人和自己造成了傷害。

針對這種情況,媽媽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篩選節目,避免讓孩子觀看那些暴力鏡頭,尤其是血腥、殺人的鏡頭。

當然,很多兒童的動畫片也會有一些「好人」打「壞蛋」和「壞蛋」打「好人」的鏡頭,這時候媽媽最好引導孩子分清誰是伸張正義,誰是濫施暴行,誰是非法攻擊,誰是自衛反擊。

家長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觀看影視片,並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是教育孩子很好的契機,這樣可以幫孩子分析影視里和生活中情況的不同,以及暴力行為的壞處,告訴孩子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家有個愛打人的寶寶?這裡有一份應對指南!

孩子脾氣暴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要不順心,突然就打人,我都快不敢帶他出去玩了。我女兒越大越沒規矩了,親戚朋友只是友好的想要抱抱她,她就打別人,顯得太沒教養了怎麼辦?寶寶總愛動手打人,這麼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