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視頻,每次我對育兒感到迷茫,就會翻出來看一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直覺得,為人父母是有局限的,我們每個人不管眼界如何開闊,終究還是坐在井底的呱呱,只能看到自己目力所及的那一片天空。

有局限的我們,如何能負擔起引導另一個生命的任務呢?

此刻心情,便可用細思恐極來形容。

有個視頻,每次我對育兒感到迷茫,就會翻出來看一看。

這個視頻來自陳美齡,她自己的經歷也可算傳奇:

香港人。

14歲出道,拍電影當主持做歌手,17歲時成為日本青年的人氣偶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她蜚聲港台及東南亞地區,曾一度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

最紅時,她有時一天趕三場演出,只能在路上睡覺。

爸爸看到這樣的情況說:「名譽地位,金錢財產都像流水,會失去的、會被人搶走的。

但進了腦袋的知識卻沒有人可以搶走,是你一生的寶物。

」於是她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退出歌壇,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1978年從多倫多大學畢業後,她再次赴日並重新進入娛樂界。

1985年,她在日本舉行婚禮,嫁給了自己的經紀人,翌年生下大兒子。

當了媽媽後,她仍然每天接五六個通告,常常在工作中帶著兒子,在電視台里餵奶。

有人說她太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結婚,又要小孩。

這在當時的日本引發巨大的社會爭論——「Agnes爭論」(陳美齡的英文名叫Agnes),認為你結婚生小孩應該回家,要是你喜歡工作的話,那就不應該有小孩。

她也因此登上1988年的《Times》雜誌。

看到這篇報導,史丹福大學的教授主動邀請她修學經濟學或教育學,如此她就成為一個或許可以改變社會的論爭。

而當時她已經懷上第二個兒子,本打算放棄,在電話中,那位斯坦福教授問「你是否希望將來對你的孩子說,為了你,媽媽放棄了去讀博士學位?」她於是意識到,孩子,成為了許多媽媽放棄夢想的藉口。

她不想這樣:「我要給孩子做榜樣。

於是1989年,陳美齡帶著大兒子和肚裡的二兒子毅然飛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繼續深造,1994年取得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1996年又生下第三個兒子。

後來三個孩子都考上了斯坦福

在我常看常新的這個視頻里,陳美齡說了育兒的十個「不要」

她說:要是比較得多的話,小孩子就會沒有信心,他們的潛力不敢被你看到。

因為視頻里講得簡短,而這點我又覺得特別重要,於是松媽找了她在一個採訪里的其他論述——簡而言之,就是接納

我接受我自己,我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夠好的地方,這是很平常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

我接受我好的地方,也接受我不夠好的地方、比不上人家的地方,沒關係。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價值去愛人,有價值去被人愛,在這個社會上面,我是一個有用的人。

這就是自我肯定力。

在一個壓力比較大的社會,有時候小孩子會自卑,看到同學考得那麼好,自己考得不好,名次也不夠高,是不是自己的一生就完了。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不可以讓孩子們有這個想法。

剛才已經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寶貝。

怎麼教孩子們,讓他們有自我肯定力呢?

一方面就是你愛他們,另外一個就是不要比較,絕對不要比較。

不要跟別人比較,自己的孩子是很珍貴的,人家做得好是人家的事,他是他,我是我,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你應該欣賞他,鼓勵他。

要比較的話跟誰比較呢?跟自己比較,今天可以跟昨天的自己比較,明天可以跟今天的自己比較,這個比較我覺得是好的。

只要小孩子有進步,就應該值得你欣賞。

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自我肯定力。

有自我肯定力的小孩子,他們的心是很寬的,因為他們沒有比較,我是我,他是他,比如說他看到人家比他做得好了,他不會妒忌,他會說:「你們看他做得多麼好,恭喜你,恭喜你。

」人家的快樂是他的快樂,是一個很多快樂的小孩子,很開心的小孩子。

他會說:「我也想做得好。

心不寬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不要讓人家知道。

可是心寬的孩子,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他也想做得好。

他會去問,怎麼可以做得更好,他不覺得有什麼可生氣的,因為不懂是懂的機會,所以他可以問人。

可以問人的孩子,可以找人家幫忙的孩子是學習最有力量的孩子。

不懂的時候他說出來,提問題,這個孩子是學習裡面最有力量的,學的東西最多的。

如果你心不寬,覺得人家做得好,你妒嫉,說他一些壞話,在背後做些小動作,這是最不好的行動。

心寬的孩子,看到不如自己的孩子,會幫助他人。

相信普通人都會去的。

可是心不夠寬、自我肯定力低的孩子,會說永不要跟他做朋友,有一點歧視的心理,這是不好的。

你歧視人家,人家也會歧視你。

另外一點,看到別人沒有自己強,就欺負別人一下,別人哭了,自己倒產生優越感,從欺負人家、把人家看低,到提高自己的優越感,這是非常不好的行動。

而且那個優越感不能持續。

所以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愛孩子,欣賞孩子,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你的孩子。

找他的長處,讓他表現出來,幫他發揚,幫他成長。

這是非常重要的。

她說——我記得有一個家長問我,她說:小朋友不喜歡洗澡,然後我想拿物質獎勵他。

然後我說,女孩子,你就可以跟她說:你洗乾淨,就可以給媽媽化妝。

男孩子,你就可以說:你做好,你就可以給爸爸化妝,他一定喜歡的。

獎勵他要好像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松媽反思——使用物質獎勵,任務完成了,東西到手了,興趣也就隨之消失了。

下次再想激勵,或許禮物的價值要從5元,提升到10元,才有一定的效果了。

一個人的成就,跟內在動機有關,激發他自己真正「想要」的,會讓興趣更持久。

陳美齡這招,就是激發孩子的精神滿足和情感滿足,從而轉化為動力。

人對「被愛」和「自我尊重、肯定」的需求,才是會伴隨一生的。

她說——有很多媽媽,她們教小孩子的時候,為孩子制定每天的時刻表,做完功課才可以玩。

其實不是的,做功課也是玩,玩的時候也是學習……給他們很多興趣去找答案,他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話,會學的很快。

也覺得學習不是辛苦的。

松媽反思——其實她的意思是,不要把「玩」和「學」對立起來。

學習沒有不辛苦的,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付出許多的努力。

然而,辛苦不等於痛苦。

尤其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比起他們學習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讓他們有自發的好奇心,愛上學習這件小事情,這件將伴隨終身的事情。

她說——提高分數的課外班,給你小孩子的想法是,學習是為了分數。

那麼多年的補習的費用,要是把它存起來,家庭一起去什麼地方去看一看,反而比較好。

比如說,我的大孩子他很喜歡魚的,差不多日本可以去的水族館,我們都去過了。

松媽反思——她指的是提高分數的課外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補習班。

"成績並不等同於分數,成績是一個人過去的積累,包括對知識的積累和對能力的積累,積累是很重要的。

"

她說——懂得選擇非常重要。

從小我就訓練他們,比如說去買冰淇淋,讓他們自己選擇。

松媽反思——有一句話,松用來拒絕我們,已經是無比純熟:「**,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有時無奈,卻也得承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那麼感受和喜好必然不同。

我們要抑制住自己心裡奔涌的「孩子,我這是為你好」的念頭,多多放手,他們自主選擇得越多,試錯越多,成功和碰壁越多,越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最適合自己的那套「價值觀」,越懂得取捨,越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家長可以建議,可以講自己的意見,但切切莫強求.

她說——戀愛裡面教我們被愛,也教會我們怎麼去愛護人家。

所以我說,我很鼓勵他們去交女朋友的。

不過我教他們一定要有責任,不可以要小孩子。

松媽反思——這條,應該我爹反思!當時他視早戀為洪水猛獸,於是我也不敢。

浪費了多少我的大好青春。

那時候的puppy love,無關任何外在條件,只是荷爾蒙與心的悸動,多麼好。

另外,從小對娃做好性教育。

她說——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打罵孩子。

打的效果很快的,一打他,孩子就會說「不做了,乖乖聽話」,可是他真的明白了嗎,吸取教訓了嗎?跟孩子說清楚,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松媽反思——其實打罵,往往是家長的無能,一方面家長控制不好情緒,另一方面家長覺得無計可施,只能打罵(雖然我一直很清楚認識到這點,但有時候確實控制不住自己)。

另一方面,打罵也是家長的恃強凌弱,因為你面對的是說理說不過你,還手打不過你的孩子。

當你想要出手的時候,把對面那個弱小的他,換成一個讓你憤怒、不認同,卻身形彪悍的漢子,試試你能不能收住吼叫和拳頭?

她說——做父母儘量不要跟孩子撒謊。

比如說,明天帶孩子去公園踢球,即使我再累也會帶他們去玩,不然孩子就會覺得你在撒謊。

要是小孩子不相信人的話,他們的一生都是很孤獨的。

松媽反思——當時看到這裡,我心裡格楞了一下。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他帶上隱蔽的攝像機錄下過程。

統計結果令人吃驚,每人每天至少撒了3個謊!我們大人對孩子,許諾的時候太輕易,做不到的時候理由太多,已經不會把自己的行為認為是「撒謊」了。

那麼當孩子「撒謊」的時候,你的感覺和反應呢?

不輕易許諾,然而,有諾必踐。

因為:當你承諾,你就是在構築希望。

當你守諾,你就是在建立信任(感)。

她說——我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多時間都見不到他們。

我的大兒子喜歡魚,睡前10-15分鐘,我會跟他玩釣魚的遊戲,他現在還記得。

媽媽跟孩子在一起的2分鐘、5分鐘,對他們來說就是天堂,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松媽反思——每天把松送上床,我就迫不及待關上房門,「趕緊睡,媽媽要去工作了」(有時候是真工作;有時候是做家務,兩個孩子滿地狼藉;有時候是去躲清靜,累了一天,只想自己在沙發上裝會兒死)。

松於是經常在睡前問:「媽媽,今天你要工作嗎?你要工作多久」。

有時候我也會告訴他:每個人都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現在你睡了,我要自己去待一會兒,做點自己的事。

後來慢慢發現,每次我迫不及待走人,他都會在床上輾轉反側,有時候甚至睜著眼睛很久,等著我去睡覺。

而如果我不那麼著急,能在睡前,再陪陪他,聊五分鐘的天,給他從上到下「剁一剁,再捏一捏,揉一揉」,再「每個酒窩親一下」,他往往一方面依依不捨,另一方面主動放開我。

或許因為,他要的只是那一點點,我全心全意陪伴他的滿足。

她說——孩子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

松媽反思——其實,就是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以及讓他們產生穩定的存在感,意識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重視的吧。

結尾她說——教育是教給他們一點工具,去尋找夢想。

要是他們失敗了,也不氣餒,會繼續去尋找其他的夢想。

如果他們成功了,也要謙虛,可以和大家分享。

這樣的教育是我追求的目標。

在一個演講里,她進一步闡述如下

孩子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夢想,不是我們做父母的可以想到的夢,我們的夢想已經太小了,也不是老師教給他們的夢,而是孩子他們自己的夢。

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有夢想,國家才可以發達、有進步,所以小孩子、年輕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夢想。

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教孩子們如何去夢想。

首先要告訴孩子有很多機會,在國內、在國外、在宇宙,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裡有很多夢想,你可以自己去發現。

然後給他們一些工具,什麼工具?就是教他們怎麼看書,鼓勵他們想去上學,給他們一點工具,然後當孩子們有所發現的時候,我們就鼓勵他開始從第一步走下去,在這個過程當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教他們堅強,站起來,不要放棄。

要是他們很幸運地成功了,我們要教他們不要驕傲,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成功,而是有很多人幫你,才能成功。

所以一定要懂得感恩,所得到的東西一定要分享,這就是教育。

我覺得我們能教我們的孩子有這份心,教育就已經是成功的了 。

採用的方法,每一個人都不同,家庭也不同,地區也不同,國家也不同,可是我們都在教我們的孩子,去大膽地夢想,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為大家做事,然後自己得到了滿足感,覺得人生是開心的、是快樂的,我覺得這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把孩子送去了斯坦福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培養了三個斯坦福的母親, 她叫陳美齡,知道的人應該少之又少吧,但並不能說她不出名。請給我幾分鐘,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位人生開掛的智慧型女人。

這位媽媽,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斯坦福

「斯坦福?是那所超越了哈佛,美國錄取率最低的大學嗎?「「把家裡的三兄弟全都送進了斯坦福,真厲害!「「怎麼做到的?秘訣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如抽絲剝繭般,把陳美齡領到了我們面前。這是一個美貌又學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