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三歲啦,家長提前知道這些對寶寶有好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三歲前必須糾正的性格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

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

結果如下: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

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

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4高危「性格信號」家長應干預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

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

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 「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

最尷尬的情形莫過於,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蝟了。

事實上,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麼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並遵守規則。

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要點: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

2.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而實用。

  二、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脾氣。

當他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

如此我很不願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脾氣。

每次他發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儘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弄得我筋疲力盡。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

對於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

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

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

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要點:

1.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

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

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

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

2.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 。

「安全發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

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裡進行發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的最揪心的話。

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

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

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

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

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

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

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

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要點:

1.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

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

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

「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

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

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

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遊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

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3歲寶寶教育重點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 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

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

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複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

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遊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遊戲,自己編一下遊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

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遊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

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複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

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

不斷重複,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

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

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

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

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

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儘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讚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

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

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