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經歷,追奶成功經驗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且痛苦的順產我都堅持下來了,母乳不足卻差點摧毀了我所有的信心。

當所有關心我的人都聚攏在我的周圍,看著我餵奶,看著寶寶吃不到奶餓得哇哇大哭,不斷地質疑我的母乳量時,我幾乎喪失了追奶的堅持。

但是為了寶寶更好的免疫力,為了他心理更加的安全,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寶寶滿月後,我的奶水已經多得整天漏個不停。

我開始將寶寶吃不完的奶存下,一個月後,冰箱冰凍部分已經無法放下任何東西,塞滿了母乳。

現在寶寶三個月了,我的母乳終於達到供需平衡。

寶寶目前體重增長正常,暫時未生過病,發音抬頭翻身都很早。

現在回顧這段時間的經歷,覺得有必要將這個過程的經驗記下,讓更多的媽媽能夠堅持全母乳餵養。

這些都是在各類權威育兒書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實踐經驗得出的心得(育兒書里強烈推薦西爾斯親密育兒法,比較鄭玉巧斯波克等權威過後覺得最靠譜,最人性化,也最關注寶寶的各類生活和性格細節。

關於母乳和睡眠的章節我反覆看了三四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要想全母乳餵養,有些心理關一定要過:

第一,要有自信,不要潛意識質疑自己。

現在奶粉太普及,國內的出問題就買國外的,買的時候都覺得,現在這麼多人沒奶,如果自己也沒奶呢?總要備著一些吧!儲備奶粉是應該的,但是不要首先就認為自己可能沒奶,即使在餵奶後出現奶水不足的情況,也要尋找原因,不要馬上就認為自己沒奶。

要記住,人類是哺乳動物,如果動不動就沒奶,在過去那些沒奶粉的年代,或者再早一些,早到野人時代,如果自己沒奶,人類是怎麼繁衍下來的呢?所以一定要有信心,除了疾病等不能餵奶的因素,所有媽媽都是有奶的,所有媽媽都是可以全母乳的。

第二,心理要強大,抵禦家族壓力。

月子裡追奶的壓力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都是三類,父母、月嫂、老公。

在我看來,最難抵抗的就是父母,尤其是公公婆婆,相信所有追奶的媽媽都深有體會,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不敢當面反抗。

一旦娃娃開始哭,如果想讓他多吃一會兒,家裡老人就會說,你奶不夠,加奶粉吧。

甚至是你都還沒喂,老人就說,反正吃你的吃不飽,吃奶粉吧。

這種時候一定要抗住,要堅信你是在做對孩子好的事情,那是你的孩子,你有權給他更好的營養更多的免疫。

我在家的策略是不配合不反抗。

在月子裡除了晚上睡覺我都自己抱著寶寶關著門躺床上,假裝我和寶寶在睡覺,其實一直在餵奶,只要減少他發出聲音的次數,就能減少老人的干預次數。

月嫂是很煩人的干擾因素,她會一直說,你沒奶啊沒奶啊沒奶啊,小孩餓啊餓啊餓啊,你看他不睡覺啊又哭啊不長身體啊等等等等,總之就是一句話,加奶粉。

那當然啦!寶寶吃奶粉扛餓啊,睡得時間長啊不鬧啊,月嫂就可以休息啦!她當然想奶粉啊!還有就是老公,這個通常都是因為太心疼孩子,所以要在懷孕時就和老公統一戰線,認識到母乳的好處,老公自然就站在自己一邊。

第三,不要覺得寶寶不夠飽,你有可能正在過度餵養。

身邊有些媽媽有著非常好的追奶環境,營養充足家人支持睡眠足夠,甚至很多媽媽本身奶水是充足的,可是總加奶粉,慢慢奶就少了,怎麼都追不上了。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自己過不了自己那關,總覺得寶寶不夠飽,尤其是親餵完寶寶還能吃下幾十毫升奶粉的時候,或者是寶寶吃完奶不睡覺的時候。

這裡面有好幾個誤區。

首先,飽和撐是有區別的。

感受下自己平時吃飽和吃撐的區別就知道了。

很可能寶寶吃母乳的時候已經吃飽了,但是寶寶還有吸吮的需求,當你給奶瓶的時,他因為想繼續吸吮而吃進去大量奶粉,這是一種被迫的行為,他肯停下的時候說明肚子裡已經撐得不行了,一點兒都吃不下了,這樣舒不舒服問問自己就知道了。

注意,過度餵養的原因不是加了奶粉還是加了你吸出來的母乳,而是「用奶瓶餵」這個行為本身,親餵的話不會出現過度餵養,寶寶吃夠了自己就停了。

即使不停,他悠悠的吸吮也只是吃進去了水分含量高的前乳而已,這是他自我安慰和放鬆的方式,並不代表他餓。

怎麼判斷寶寶吃不是吃飽了呢?洗乾淨你的小拇指,指甲蓋朝下放進寶寶嘴裡給他吸,如果他吸著吸著哭起來了把手指往外頂,說明沒吃飽,如果他一直吸著,沒什麼不高興的,還越吸越用力怎麼都不肯放,那說明已經飽了只是還想吸東西。

追奶的媽媽此時可以將乳頭繼續給寶寶吸,刺激乳汁分泌,別管周圍的人說什麼怎麼吃這麼久是不是吃不到奶之類的,他只是想吸吸玩兒而已。

一旦寶寶在吃飽了以後,還繼續餵撐他,他的胃就撐大了。

試想一下,你的奶量按照自然界的規律在緩慢增長著,這種奶量增長速度符合人類這種動物最初的生長速度,然後你家寶寶的胃容量卻以超自然的速度在人為加速著,如此發展下去,猴年馬月才追得上啊?!

其次,不睡覺不代表沒吃飽。

很多媽媽都說,我餵完他不睡覺,加點奶粉就睡了。

好吧其實我想說,如果是白天的話,別那麼糾結睡覺的問題,寶寶想睡自然會睡,加了奶粉就會睡的原因在於他吃撐了,全身血液流向胃部,腦子裡供血不足,就只好睡覺了。

這樣對大腦發育好不好各位媽媽自己判斷吧。

白天加奶粉餵撐還有個問題就是會造成寶寶的晨昏顛倒,白天吃撐了睡得多,晚上自然不睡覺了。

並不是每個孩子一天都要睡多長時間的,摸清自己寶寶的規律就好。

再次,寶寶哭不一定代表餓。

這是老人家最喜歡做的事,一哭就餵奶,還說你看你看餓了吧,就說吃你的奶吃不飽諸如此類的。

其實寶寶哭,並不就是餓,有可能是尿布濕了,鼻子被鼻屎堵住了,想要人抱了,衣服穿太多了,睏了想睡覺了(嬰兒在三個月前幾乎沒有自己入睡的能力,需要大人抱哄唱歌輕輕搖晃來回踱步以輔助睡眠,關於嬰兒睡眠的可以參考卡普新生兒安撫法以及西爾斯親密育兒法里的內容),小肚子裡有氣泡卻打不出嗝等等等等。

想要弄清楚寶寶為什麼哭,需要媽媽對寶寶悉心的照顧,每次哭以後的迅速響應,以及總結經驗,了解自己寶寶不同的哭聲來對應不同的需求。

加上寶寶的生活日漸規律,形成生物鐘後,寶寶哭聲的含義就更好理解了。

在我們還沒了解寶寶哭的含義時,通常寶寶哭了以後我們的處理流程是這樣的,迅速抱起(哭聲停止說明他想要人抱,沒停就繼續下一步)——豎直抱十五分鐘,摟緊寶寶用自己胸腹輕輕擠壓寶寶腹部使其打嗝——更換尿布——檢查寶寶耳後是否出汗(嬰兒是否需要增減衣服不要摸手,應摸耳後靠近後頸的位置,如果溫熱說明剛好,偏涼說明需要加衣服,很熱或者有薄汗都說明衣服過多)——檢查寶寶身體有沒有線頭纏繞手指腳趾之類——在屋子裡來回踱步,和寶寶說話唱歌——哄睡——最後才是餵奶

最後,體重不是衡量寶寶是否發育正常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的孩子以白白胖胖為傲,可是過胖並不是孩子最好的選擇。

寶寶在第一個月長了2斤,月嫂一直嘀咕說我奶水不夠奶水不好孩子體重長得少之類的,可是滿月去看檢查醫生說非常好,沒有過胖。

查閱體重增長標準,第一周,寶寶體重通常會減輕,減輕量為自己出生體重的5%-8%;前幾周,奶水充足的情況下,寶寶每周體重增加115-200克,也就是一個月460-800克的樣子。

因為寶寶沒長到3斤而覺得自己奶水不足的媽媽可以放寬心了。

頭六個月,每月增長450g-900g;6個月到1年,平均每月增長500克。

頭六個月,身高每月增加大約2.5厘米(詳見西爾斯親密育兒法第137頁)。

滿足這些標準的媽媽可以放鬆堅持母乳餵養了。

第四,不要認為母乳餵養很輕鬆。

母乳餵養一點兒都不輕鬆,剛開始一周乳頭會出現過渡期疼痛,加上刺激乳頭帶來的宮縮,很疼很難忍受,很多人都在此時放棄母乳。

然後追奶,很辛苦,奶追上來又漲奶,不停地漏奶,每天不是餵奶就是在吸奶,白天一天都在抱著孩子喂,腰酸背疼,晚上因為要母乳還休息不好,不能減肥,眼看自己身材一天天走樣胸部一天比一天軟。

這些都是母乳餵養的考驗。

但是想想斷奶前孩子能少生多少病少受多少罪,想想孩子趴在媽媽乳房的安全感,想想他看到你時的滿足,一切都值得。

現在來總結下追奶過程的方式方法

追奶道具:寶寶一枚;吸奶器一個(必備);西爾斯親密育兒法(餵奶或吸奶時可以看,也可以在遭遇追奶壓力時用來砸給家人看以堵住各種質疑的聲音。

老公同看效果最好);足夠的湯水(無需藥物,不要大補,後面再詳細說這個問題);一個專屬餵奶區域(包括舒適的有靠背的矮椅子,墊腳的小凳子,能讓你放鬆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東西,例如音樂,書,或者手機,ipad等);儘可能多的休息時間(泌乳素是在放鬆和休息的時候大量生產的,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媽媽都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漲奶)。

追奶成功的信號:只吃母乳的情況下 1)每天尿濕6~8次尿布(4~6片紙尿褲,每次紙尿褲上大概三泡尿的樣子吧)。

2)大便顏色為金黃色,偶爾綠色也沒問題。

3)體重每月長 450-900克;以上三項標準都符合,說明奶水充足,不用加奶粉。

如果前兩項都符合,體重增長不足,說明你的奶水量充足,但是寶寶吃到的後乳不足,需要延長寶寶每次吃奶的時間,縮短寶寶吃奶間隔。

追奶要點:

1. 儘早開奶,確保寶寶的含乳姿勢正確。

這是寫給還沒生的媽媽們的,也是我沒有做到的以至於後來捶胸頓足的事情之一。

不管是順產還是破腹產,都要在寶寶抱到你懷裡的第一時間,讓他貼著你的胸部,舔一舔吸一吸乳頭,這個時候接觸過乳頭的寶寶,會比其他寶寶更早地學會吃奶。

很多人說寶寶天生就會吃奶是不對的,有很多媽媽奶水不足是因為寶寶不會吃奶,無法有效刺激乳汁分泌導致的。

我生寶寶的過程太漫長太痛苦,以至於生完了以後完全忘記了這回事兒,回到病房才想起餵奶,錯過了剛出生30分鐘內的大好時機。

寶寶在前兩周的時候吃奶都是抿著嘴吃的,每次我都要不停地翻開他的下嘴唇,讓他保持嘟著嘴吃的姿勢,差不多到快滿月的時候他才能學會每次都標準地吃奶。

2. 正確地餵奶姿勢。

這個網上資料很多,就不多說了。

並且我自己餵奶姿勢也是夠混亂的,寶寶躺著側著趴著斜趴著怎麼吃的都有。

但是所謂正確,就是一個標準,寶寶身體和媽媽身體緊靠在一起,寶寶吸吮時除了嘴和手以外,身體其他部位是放鬆的,尤其是背部。

抱得不對寶寶會吃得很累,慢慢就不願吃母乳了。

3. 慎用奶瓶。

這是我捶胸頓足的事件之二。

寶寶出生第一天,我堅持了用杯子和勺子,寶寶乖乖地吸我的乳頭。

可是眾所周知小勺子餵奶很累很煩,於是月嫂囉嗦了一整天,說寶寶如何如何不吞咽。

第二天沒抗住壓力,開始用奶瓶。

立竿見影的,寶寶開始對我的乳頭不耐煩。

第一周末的時候,寶寶達到乳頭混淆的頂峰,出現了吸兩口母乳就哭,要麼就裝睡的情況,就等著我們妥協,將奶瓶送到他嘴裡。

不能怪寶寶,吸奶瓶和吸母乳的動作原理是不同的,奶瓶是通過吸吮造成口腔負壓,奶水就被抽進嘴裡,輕鬆便捷。

而吸母乳是一連串的動作組合,包括嘴唇刺激乳頭,下顎擠壓乳竇,舌頭頂著乳暈等等,這一連串讓乳汁噴出的動作是很耗費體力的。

所以當兩種進食方式攪在一起時,寶寶就會混亂,尤其是在一頓飯里既要吸吮乳頭也要吃奶瓶的情況下,這種混淆更加嚴重,寶寶會本能地選擇更加輕鬆的方式來進食。

缺乏有效的吸吮,母乳分泌必然不足,也就增加了母乳餵養的困難。

所以尚未生寶寶的媽媽,生完之後儘量不要用奶瓶,需要補奶粉的話可以用小勺。

已經用了奶瓶的媽媽,也許你們已經發現,寶寶越來越不愛吃媽媽的乳頭,你的奶水越來越少,只好把奶粉越加越多,寶寶更加不吃母乳,奶水更少,奶粉更多,一圈一圈的惡性循環簡直把人要逼瘋了。

碰到這種情況,媽媽們首先要做的是把母乳餵養和奶粉瓶餵分開。

不要在一頓里既吃母乳又吃奶瓶(不過追奶的媽媽會發現「頓」這個概念已經很模糊了,寶寶總是不停的吃)。

將乳頭和奶瓶的供應間隔拉長,只在一天的固定時間內瓶喂,其他時間掛餵。

例如早上十點,下午四點,晚上十點,半夜四點四個時間點餵奶粉(或者次數可以更少)。

其他時間掛在身上吃母乳。

放心,寶寶不會營養不足。

所以很關鍵的一點:吃奶粉的時候不要餵飽,餵到不餓就好(睡前那頓除外),寶寶只有餓的時候才會拚命地吸母乳。

即使吃吃睡睡也沒有關係,只要他不是因為餓了哭鬧,就不要加奶粉。

追奶的過程一定會遭遇短期的體重緩慢增長或者不長,從而帶來了家族以及來自自己內心的壓力,這是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在做對寶寶好的事情,要抵抗壓力,將母乳堅持到底。

用奶瓶餵本身也會導致過度餵養,無論你用奶瓶餵的是奶粉還是母乳。

前面說過,寶寶吃媽媽乳頭的方式和吃奶瓶的不一樣,其實寶寶在吃媽媽乳頭的時候,還有各種不同的用力模式,使得他能吃到不同的奶。

輕輕的,慢慢的吸吮,可以讓寶寶吃到水分含量高的前乳;用力的,有節奏感的吸吮可以讓寶寶吃到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的後乳。

所以親餵的時候,寶寶會自己控制此時的用力方式和節奏,甚至因為想要多貼近媽媽而慢慢地吸吮很久。

但是奶瓶不一樣,無論寶寶怎麼用力,進入嘴裡的奶汁流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即使寶寶已經飽了,吃得很輕,他也會吃進去很多奶,比他需要的多得多。

甚至有時他根本不想吃奶,只是想吸點什麼,結果卻吃進去了很多很多奶,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孩子特別容易大口噴奶(不是溢奶)的原因之一。

4. 追奶最最最最最最關鍵的,就是多吸多吸再多吸。

沒有哪個秘方能輕鬆催奶,沒有哪種食物能一夜漲奶,也沒有哪個催乳師能保證一天變奶牛。

事實上,最牛的催乳師就是寶寶。

所有的理論、實踐、道聽途說的經驗,都會告訴你,只要堅持讓寶寶多吸,就一定會有奶。

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於是從我決定追奶開始,白天一口奶粉都不給寶寶喝。

從早上起床(差不多是7點左右)到晚上我睡覺(而不是寶寶睡覺,大約12點),從早到晚一整天寶寶都在我身上掛著。

那個時期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吃五分鐘,睡五分鐘,醒來又吃五分鐘;要麼就是一直吸啊吸啊吸的吸上一個小時。

那個時期我非常質疑他到底吃到了奶沒有,尤其是周圍所有人都不停地說寶寶不睡覺啊沒理由吃那麼久啊肯定是你沒奶啊沒奶啊沒奶啊什麼的時候。

後來我發現,如果他還一直肯吸著,別心虛,裡面一定有奶,寶寶可不傻;如果真的沒有奶,寶寶會含著乳頭很委屈地邊哭邊吃,哭上一會兒就頂出來大哭,這樣就說明真的一點兒奶都沒有了,而且他還很餓。

這樣的話我會選擇哄睡,實在不行就拿點水或者媽咪愛忽悠他,有時他也就睡著了;如果還不行就抱著他讓他哭一會兒(哭的時候不能放下,不然寶寶會缺乏安全感和缺乏對父母的信任),有時哭著哭著累了也睡著了;如果嚎啕大哭了好幾分鐘還是不行就兌一點點奶粉,一般不超過30ml的半奶(那是月子裡的量,除了月子寶寶食量長了可能需要多一點點),用勺子喂,然後繼續哄睡。

到這一步基本都能睡著,我也趁機喘口氣兒。

注意!老人家總說,沒吃飽怎麼睡啊之類的,其實也是片面的。

寶寶現在白天一直都是睡醒了吃,吃完了玩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再抱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醒來再吃。

所以不存在要塞飽了才能睡著的情況。

只有晚上睡夜覺之前要吃飽好為晚上的睡眠儲存熱量。

所以白天不要怕寶寶吃不飽,只要他肯吸乳頭,就放心地喂,不要關注餵奶時間和間隔,不要質疑自己的奶量,不要擔心寶寶的體重。

到了晚上,我自己準備睡覺的時候,會將寶寶交給月嫂,就開始了夜晚的奶粉餵養時間。

晚上的睡眠同樣重要,不要因為追奶而徹夜餵奶,這樣帶來的過度疲勞會抑制泌乳素的產生,影響奶水分泌。

為了保障睡眠,我沒有辦法控制月嫂不用奶瓶,只能在白天不讓寶寶接觸奶瓶。

堅持掛餵一周後,月嫂抱怨,寶寶的奶瓶吃得越來越差了。

我心暗喜,寶寶終於開始將天平偏向我了。

5. 利用吸奶器加強奶水分泌。

吸奶器是追奶很重要的道具,但是某種意義上也是母乳餵養的剋星。

聽過太多媽媽說,我沒奶啊。

我說你怎麼知道沒奶啊?她說吸奶器吸不出啊! 我太能理解這些媽媽的心態了,在我剛開始用吸奶器的時候,吸半個多小時20ml都吸不到。

那時寶寶已經吃60ml了,當時真是欲哭無淚,甚至還打電話到吸奶器售後去罵人(那時實在太不冷靜了,沒奶讓我壓力倍增心情低落暴躁)。

到後來看見漸漸發現,即使吸不出來,寶寶好像也吃得到的樣子,於是我開始研究吸奶器的原理和用途,才發現吸奶器吸不吸得出和有沒有奶根本不成正比,不要認為吸奶器吸不出就說明沒奶。

前面說過,寶寶吃母乳的模式和吃奶瓶是不同的,吸奶器的吸奶原理和寶寶吃奶的原理也是不同的。

吸奶器利用的同樣是負壓抽吸,而寶寶是擠壓的。

所以即使吸奶器一滴都吸不出,不代表寶寶吃不到奶。

吸奶器沒用但是寶寶能吃飽的情況大有人在。

現在家庭用的吸奶器一般都是單邊吸奶器,能夠輔助刺激乳房以及緩解漲奶。

如果有條件,可以租一個醫用的雙邊吸奶器,能更好地幫助刺激乳房分泌。

我用的是電動單邊吸奶器,利用吸奶器輔助追奶的方法如下:

第一,在寶寶每次吃之前,或者吃的同時吸奶。

這招對我家寶寶這樣吸吸就睡的懶寶寶很有用。

寶寶總是呼啦呼啦把乳房前部一些容易吸的奶吸掉之後就開始睡覺,根本懶得去吸後部的奶。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乳房清不空導致奶水不增加;而後部的奶用吸奶器根本吸不出,容易殘留結塊;並且助長了寶寶吃吃睡睡的不良進食習慣。

所以後來每次餵奶前,我都儘量用吸奶器將奶完全吸乾淨,即使是只有20毫升也要吸到沒有奶流出來為止,然後再讓寶寶吃。

放心,吸奶器吸過乳房裡面也還會有奶,寶寶吃完兩邊也總能有個半飽。

而吸出來的奶是在寶寶將乳房完全吃空之後再給他吃的,這樣既保證了乳房及時清空,促進泌乳量,又能保證寶寶前乳和後乳都吃到了,不至於熱量不足。

碰見特別性急的寶寶,可以讓寶寶吃一邊,用吸奶器同時吸另一邊,直到另一邊完全吸不出,換寶寶去吃那一邊,用吸奶器吸寶寶吃過的這邊,完全吸不出後再換邊,直到寶寶把兩邊乳房都吃空,再把吸奶器吸出的奶餵給寶寶。

第二,用吸奶器保證乳腺通暢和定時上奶。

也就是說,即使寶寶睡了,也要定時吸奶。

沒有漏奶也要吸。

保證兩次泌乳刺激的間隔白天不要超過兩個小時,晚上不要超過三個小時。

我那時幾乎是一個半小時就餵一次奶或者吸一次奶。

另外,所謂兩小時或三小時餵一次,是從開始餵的時間算的,也就是說,如果寶寶從現在開始吃,吃了一個小時,然後再過一個小時又要吃,那就是兩小時一吃。

保證兩小時一吸或者一吃,堅持下去,很快乳房就會適應新節奏,兩小時以內必定上奶。

注意,吸奶器的吸力不要調得太高,因為低檔位能更好地刺激泌乳。

我一直是用最低兩檔吸的。

6. 讓寶寶吃久一點。

吃吃睡睡是幾乎每個寶寶都會出現的問題。

對於第一個月的寶寶,不要苛求他吃很長時間,因為對於他來說,睡覺比吃飯重要,何況吃奶又那麼累。

要知道,你的乳房對於寶寶來說,是催眠利器。

貼在你身上,嘴裡有東西,這種幸福感就已經足夠讓寶寶昏昏欲睡了。

很多時候寶寶鬧覺的時候會被誤判為肚子餓,因為他們有同樣的表征,都是想吃奶。

可是鬧覺的吃奶只是想叼著乳頭,吸兩口就睡了(鬧覺嚴重的時候,睡覺臨界點的時候還會出現乳頭一放進就哭);但是肚子餓的時候是拚命吸,用力吸,吸不到的時候就哭但是捨不得把乳頭吐出來,吸吸苦苦,這才是肚子餓。

所以經常有人跟我說,你看他就是沒吃飽,吃上奶就睡了。

其實寶寶只是想貼著我,叼著乳頭睡覺而已。

所以寶寶白天的時候,吃五分鐘睡十分鐘再吃五分鐘很正常。

想讓寶寶吃久一點,可以在他快睡著的時候彈彈腳底板,捏捏耳朵,如果還是想睡,就把寶寶豎直抱一會兒,順便幫他拍個嗝,換另一邊繼續吃。

也許這麼換上一兩次他還是睡著了,那就乾脆抱著他睡會兒,醒了再給他吃。

注意,這個時候如果你把寶寶放下,99%的寶寶都會醒的,因為寶寶在三個月前自我入睡的能力非常非常非常弱,需要被抱著踱步以重溫子宮的舒適感(這裡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考卡普新生兒安撫法5S原則:包裹、側躺、搖晃、吸吮、白噪音)。

但是百分之九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此時都會說,放下吧讓他自己睡,抱久了成習慣慣壞了。

扛不住壓力,放下了,寶寶幾分鐘就哭了,於是這個事情又變成了對母乳量的質疑。

多試幾次,連自己都開始質疑了。

其實不必的,這是寶寶睡眠的問題,而不是母乳的。

況且純母乳的寶寶一般白天都是小睡,他們會不停地吃,然後間歇性的小睡,直到晚上再睡幾覺大的(大的也不過兩三個小時而已)。

換句話說,全母乳的寶寶晨昏顛倒的問題沒那麼嚴重。

所以寶寶在白天吃吃睡睡,就隨他去吧,想想淺睡眠對寶寶大腦發育的好處,白天吃多睡淺的寶寶,大腦在迅速發育著呢。

如果你實在糾結寶寶吃吃睡睡的問題,狠得下心的話,可以餓寶寶兩個小時,然後讓寶寶吃頓狠的,再隔兩小時,再吃頓狠的。

但是個人非常不建議這樣做,一來定時餵養對追奶非常不利。

追奶需要的是高頻度的按需餵養。

二來長期這樣對寶寶的心理發育不利,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度,當然,一次兩次是沒什麼傷害的。

住我樓上的媽媽用兩天時間糾正了這個問題,不過那時她家寶寶已經三個月了,並且母乳充足。

7.不要攢奶。

不是漲奶才有奶,軟趴趴不代表沒奶。

月子裡的時候月嫂就成天戳我的胸,說看你胸這麼大,軟趴趴根本沒奶。

然而事實證明,軟趴趴的時候寶寶也能吃飽,誰說軟的就沒奶?!所以只要寶寶要吃,就立刻餵奶,不要心想再存多一點存多一點。

事實上,乳房越空,上奶越快,乳房越滿,上奶越慢,因為身體會默認奶水已經足夠了,就不會努力地分泌了。

所以每天排空乳房的次數越多,你的奶水增加得越快。

追奶的時候我基本上是每兩小時一定讓它排空一次的。

排空別想用吸奶器,吸奶器排空不了乳房,只能保證乳汁不結塊乳房不漲不會乳腺炎而已。

想要排空乳房,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寶寶吸空。

只有寶寶才能吸到乳房後部的奶,吸奶器和手擠都不能(當然,你是催乳師的話除外)

8.關注猛長期。

寶寶在出生3周,6周,三個月,六個月左右,會出現猛長期,這時候寶寶的食量大增,讓人感覺自己的奶水變少了,從而失去追奶的信心。

然而事實是,這段時間寶寶的需求量增加了,奶水的增加卻無法一蹴而就。

在這個時期內,不要質疑自己,不用加奶粉,不用擔心寶寶這幾天的暫時飢餓,多點讓寶寶吸吮,兩三天後奶量就會跟著上來的。

9.飲食和休息。

奶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催奶沒什麼秘方,多喝湯水,身體里才能產生足夠的奶。

減肥什麼的在這個時期就是浮雲了,想都不用想。

母乳媽媽通常都是對著鏡子自怨自艾一番,一聽見寶寶的哭聲,又火急火燎地餵奶去了。

避開麥芽,這玩意兒回奶。

其他的所謂回奶的食物,少量進食都不會有問題的。

有時候導致回奶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吃了這些食物以後緊張的心情。

催奶的食物我基本都吃了,月子裡主打魚尾、木瓜、豬腳和花生。

另外,月子一定要休息好,乳汁的分泌由泌乳素決定,而泌乳素的產生依賴於身體的放鬆和休息。

所以如果覺得奶水跟不上了,試試喝一杯溫水,然後睡上一個小時,奶水會很快回來的。

只要是餵母乳,想要一覺睡超過4個小時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不用管寶寶也要吸奶,從此整夜覺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但是即使是這樣,多幾個兩三個小時的睡眠,也是可以補回來的。

總之多休息,奶水一定多。

好吧,說了這麼多,媽媽們可以開始實踐了,抱著寶寶到你的餵奶區域,喝上一杯溫水,一手抱寶寶餵奶,一手拿著吸奶器吸奶,別看吸出的奶量,看著寶寶,或者看著你面前的電視、ipad、松愉快的書;放鬆心情,不要再去想家裡各種沒做完的家務,沒處理好的婆媳關係,沒吵完的架。

放鬆自己,給自己和寶寶保留一段掛在身上的親密接觸時光,一個星期下來,相信你會有驚喜的。

我的騰訊qq號 1433029842 專注女性產後健康,寶寶護理。

如果你有一些列的產後下垂 斑點 痘痘 等問題 也都可以隨時找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八位媽媽分享的哺乳期經驗

正確哺乳姿勢有三個技巧1.媽媽哺乳期間保持放鬆。在哺乳期間,媽媽要完全放鬆自己,找個舒服的方法,因為緊張情緒會影響乳汁的分泌與流動。最常見的哺乳姿勢有坐式、平躺式、半躺式、側躺式幾種。媽媽可以選...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奶牛,我的追奶親身經歷

2014年9月,我的桔子被護士放進了我的懷裡。離開產房回到病房第一件事,就是給桔子餵奶。三天後,我的奶水依然少得可憐。第五天,我終於接受了自己孕前D罩杯卻奶水少的事實,回到醫院找到催乳師,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