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哭給你看,長大後死給你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電視劇《大宅門》里白景琦最見不得別人哭,他從濟南回北京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兒子白敬業,結果兒子哭了,他就一把把孩子扔到一邊:「神馬東西?」這時候黃春說了一句幾乎每個家長都說過的話:「他還是個孩子。

著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曾有過這樣一個觀點,「哭」在不同的年齡段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一個三歲以下的孩子用哭來表達痛苦,睏了會哭,餓了會哭,冷了也會哭;一個3-5歲的孩子往往用哭來表達不滿,不讓看電視哭,不讓吃零食哭,不給買玩具哭。

而作為一個家長應當學會讓孩子哭,否則小時候他(她)用哭鬧來反抗,等他長大了到了十三四歲青春期的時候,他(她)就會用極端的方式來表達反抗,比如離家出走、比如以自殺來威脅......青春期的孩子懂得了反抗,只是他(她)還不大明白「死」的意義。

今天,武漢一名14歲的女孩就用實際行動證實了李教授的話。

小女孩剛上初二,她在一個月內嘗試了兩次服藥自殺,理由僅僅是爸爸不理解她,她說什麼爸爸都不聽。

兒童醫院的醫生把她歸結為青春期的情緒躁動所致,但事實證明大部分孩子是不會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的,這一定與她嬰幼兒時的經歷不無關係。

家長在對待孩子哭的問題上往往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孩子一哭便發怒呵斥,甚至拳腳相加;另一個是孩子一哭便好言撫慰,以滿足要求來止哭。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很危險,第一種會讓孩子變得不敢與家長溝通,慢慢變得壓抑,久而久之甚至會得抑鬱症。

第二種方式則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筆者曾在前面的文章中說過,溺愛是小愛,溺愛只會讓你的孩子變得脆弱,沒有能力去迎接人生和社會的風浪。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3-5歲的年齡段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他(她)的抗打擊能力,有目的的去讓他(她)哭幾場。

比如他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非要買一個不該買的東西,家長要懂得拒絕,這時候孩子往往會哭,訓練的機會就來了。

李教授的方法就是放任這個孩子去哭,不要一堆人去哄(越哄越哭),也不要扔一邊不管他(不要讓他感到太壓抑)。

留一個人在旁邊陪著,等孩子哭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就會意識到:1、自己是錯的;2、哭沒有用。

這時候家長再給一點愛,然後講道理進行教導。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李教授的這個視頻,沒想到第二天就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了。

小女愛哭,幾乎每天都要哭個兩三場才滿足,為此我十分頭疼,先是哄,後來氣憤不過也打過,但都沒用。

那天晚上刷完牙準備睡覺,她又提出要吃一塊巧克力,我果斷拒絕了。

還沒等我給她講蛀牙是怎麼形成的,她早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哼哼唧唧哭起來。

我想起李老師的視頻,於是就搬了個小板凳坐在旁邊也不理她。

她一看沒有奏效,就大聲痛哭起來,很有一種死皮賴臉的狀態。

然後奶奶從臥室里出來要哄,被我勸回去了,小女見奶奶出來,以為有了寄託,哭的更誇張,後來看奶奶又回屋了,估計是有點失望到痛徹心扉,哭的那叫一個慘。

奶奶於心不忍,期間又出來兩次,還責備我這樣會哭啞了嗓子。

要說心疼我可能比奶奶更心疼,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還是咬牙把老人勸回了屋。

以前她每次哭總會有人哄,就算我生氣的時候奶奶也會出來給她台階下,這次情況不一樣了,她到最後哭的撕心裂肺。

而且她很聰明,從我堅定的臉色上看不到希望,就認定能哄她的人一定是奶奶,就一邊哭著一邊喊奶奶,說晚上要跟奶奶睡。

我始終沒有妥協,最後她哭著趴地上睡著了。

經歷過這次以後,效果很明顯,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天時間,這四天裡還沒見女兒哭過。

所以說,為了不讓孩子哭去哄她,只會讓她越來越愛哭,哭的次數反而會增多,因為她知道一哭就有人哄,一哭就有好吃的,哭是有好處的。

經過這樣的訓練讓她知道哭起不了任何作用,自然就會減少哭的次數。

對於「哭式教育」你怎麼看?你捨得讓自己的孩子痛哭一場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脾氣大?你可能忽略了這些!

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惹莫名其妙的就開始生氣了然後哭鬧就緊隨其後來報導,這樣的情況多了,難免會讓父母覺得這孩子脾氣不好,以後得好好管教才行……現在普遍多的家長都認為孩子生氣、哭鬧是脾氣大,其實可能還...

寶寶是個「愛哭鬼」,看育兒專家幫忙來支招

每個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寶寶的,每個寶寶也都是上天賜給父母的天使,但是不少寶寶從一出生就非常愛哭,一天不哭個十次八次的就不叫一天,有的寶寶每次哭都閉著眼任你說什麼都不聽,令媽媽頭疼不已,有的時候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