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悔掉腸!孩子人生頭三年,父母常見的14個誤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孩子人生的頭3年,作為父母的你做對了嗎?

當下很多父母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背唐詩?能不能數數?能不能認字?

育兒專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世上的神童不多見,常見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智商和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大方自信、獨立性好、意志堅強、學習習慣好、專注力強、社交能力強。

很多進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迷戀網路遊戲,學習不自覺、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議、愛攀比,壞毛病一大堆,令父母萬分頭疼,不知怎麼辦。

這些問題很多是孩子0-3歲時家庭教養不當留下的心理創傷,要解決問題,父母應從孩子在嬰幼兒的時候開始注意,不要等到他們十幾歲時出現了問題,悔之晚矣。

敏感期0—6歲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包括: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

現在我們來說說多數父母在教養0—3歲孩子時容易步入的誤區

誤區1

孩子愛吮手,除了阻止沒有其他辦法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

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父母錯誤做法:

擔心孩子被弄髒,制止他們的行為

父母正確做法:

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所有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都不能打擾,這樣專注力就會被培養起來。

反之,孩子的專注力將遭到破壞。

誤區2

孩子愛打人被歸因為道德問題

0—3歲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這些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還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父母錯誤做法:

給孩子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給孩子講道理。

被打孩子的父母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會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父母正確做法:

在孩子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

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

被打孩子的父母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可以對打人的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你們倆握握手吧。

誤區3

從小就要孩子「大公無私」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這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父母錯誤做法:

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

或者父母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

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斥責他們「就是小氣」「小氣包」。

父母正確做法:

3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從孩子開始交往,父母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

不斷地給孩子貼道德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

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

一般在三歲之後,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誤區4

把知識灌輸當早教,引起孩子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當客人和孩子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

父母錯誤做法:

大部分家長都帶些不耐煩地說:「錯了錯了。

父母正確做法:

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

」等等。

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誤區5

對待孩子的哭鬧情緒沒耐心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

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

父母錯誤做法:

不耐煩地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

對小男孩時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

男孩以後進入婚姻,其婚姻品質將可能受到影響。

父母正確做法:

1、擁抱愛撫

2、對孩子說「寶貝,爸爸/媽媽知道你……(描述孩子的情緒)」

3、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理解你」

這是共情,父母要表示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悲傷,也是幫助他們調整情緒的開始。

誤區6

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

當成年人問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呀?」孩子默不作聲。

試想一下如果反過來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要求成人,成人又該作何感想?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去幫父母賺面子,是父母冒犯的做法。

父母錯誤做法:

因為孩子不回應而覺得沒面子,斥責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

父母正確做法:

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應選擇孩子。

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逼迫他去做。

咳!咳!插播一則消息先!

發「微家書」3個字到佛山發布寫寄語,有機會在佛山發布主欄目讓家人看到你的心聲!(點讚量過20的,我們將擇優安排展示)

誤區7

不知不覺間培養消極自卑的孩子

父母錯誤做法:

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

比如 「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

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父母正確做法: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

」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

」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誤區8

阻礙孩子建立安全感

當0—3歲孩子不聽話、父母管不住的時候,很多父母常用的一招就是恐嚇。

父母錯誤做法:

威脅孩子「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

」「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 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

尤其最後一句,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

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

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

父母正確做法:

「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誤區9

懶惰的父母不陪伴孩子,而讓電視機代勞

一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認知滯後,他們家庭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不管什麼時間總是開著電視機,讓孩子從小長時間地看電視節目。

父母錯誤做法:

父母與孩子極少進行語言交流,同時也極少帶孩子外出參與社交。

這樣的孩子很難與外界交流,反映遲鈍。

有些父母為了圖省事,為了讓孩子安靜而打開電視。

父母正確做法:

兩歲以前的孩子遠離電視。

稍大一點之後父母要陪同一起看電視,以便篩查過濾,以免孩子接受不良信息。

家裡應規定在固定時間觀看固定節目。

誤區10

自己在忙,娃來搗亂,惱羞成怒反打過去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正在忙著什麼事情的時候,孩子來到你身邊,把東西都搗亂了,你的心血也白費了。

其實孩子的意思是:爸爸/媽媽你別忙了,我要你愛我。

父母錯誤做法:

斥責孩子,恐嚇他們「我不要你了」,或者是把孩子抱走,甚至打孩子。

父母正確做法:

詢問孩子的真實需要,並解釋自己正在忙碌的難處,而不是馬上斥責孩子。

誤區11

讓0—2歲的孩子跟父母分開睡覺

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最佳時期是出生到兩歲。

錯過這個時期,孩子終身與父母不親近。

在我們中心常常看到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從出生開始就讓保姆帶著孩子睡。

再辛苦也得自已撫養孩子,最低限度是,白天交給保姆,晚上一定要保證自己帶他睡覺。

父母錯誤做法:

因為工作忙,把0—2歲的孩子全權交給祖父母或者保姆帶,晚上也不和孩子睡覺。

很多家庭因為沒有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長大後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心裡埋下深深的遺憾感。

甚至時時和父母作對,其實內心深處是對親情的深深渴望。

那些目光不太敢與人接觸,飄忽不定,視線偏低、舉止謹慎的孩子大多是保姆、老人帶大的。

這樣的孩子心中認定一件事:媽媽尚且不愛我,何況別人!所以他不自信,不能放鬆自己和別人交往。

父母正確做法:

那些自信、活潑、愛說愛笑、敢於表現自己的孩子大多是母親親自撫養的。

把孩子摟在懷裡睡是培育孩子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誤區12

無形中縱容孩子

在小區里追著孩子餵飯,已經是中國城市中的一道風景了。

孩子天生是有飢餓感的,從來沒餓過,他怎麼可能願意吃東西呢?

父母錯誤做法:

吃飯追著吃,邊吃邊玩。

父母正確做法:

讓他知道餓的感覺!而且一定要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吃飯,關掉電視(絕不妥協)。

離開飯桌代表就餐結束,不要勸食,大人示範把飯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興趣。

讓稍大一點的孩子參與到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培養他對食物的喜愛。

誤區13

儘量不要把未滿三周歲的孩子送進幼托機構

很多家長之所以早早地把孩子送進幼托機構,以為這樣能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改掉孩子粘人的「毛病」,最終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父母錯誤做法:

跟孩子說「別人的孩子一歲多就能上託兒所,你怎麼這麼大還粘著媽媽。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他們會在心裡范問:「你愛我嗎?我怕你不要我。

」當孩子初到幼托機構時,撕心裂肺的痛哭被父母認為是正常的,覺得「咬咬牙就過去了」。

父母正確做法:

儘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渴求,充分地滿足之後他才會放心大膽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走向獨立。

孩子的心理只有成長到能和媽媽自然分離時,才能送入幼托機構。

這個過程不能急,只能等待。

誤區14

忽視孩子的分離焦慮感

每一次分離孩子總是哭得非常慘烈,情景猶如生離死別。

成年人以自己的心智去理解這種情景,認為只是小事一樁。

其實,不良的告別方式將延長孩子的分離焦慮期。

父母和孩子分離時,絕對不能偷偷地離開。

父母錯誤做法:

很多媽媽害怕分離時孩子哭泣,每次離開時都偷偷地跑掉,結果孩子到了六周歲半時,仍然不能正常和母親告別。

這樣可導致孩子患上兒童精神疾病。

父母正確做法:

平靜地和孩子告別,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緒感染,大人如果表現出萬分不舍,過於認同孩子的悲傷情況就會導致孩子更害怕分離。

平靜地說:寶寶,再見!媽媽兩個小時後回來。

然後,馬上離開,不要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另一個家人要抱緊孩子撫慰孩子,允許他哭。

孩子之所以有這樣深的分離焦慮是因為她認知的局限性,她認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媽媽暫時離開她也認為是消失了。

只有媽媽不斷地離開—出現—再離開—再出現,通過經驗的反覆累積,幫助孩子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媽媽一定會回來陪她的,她就安心了。

不能毫無徵兆地突然說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這種突然地分離,更不能欺騙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儘量縮短,在七八個月起就應該進行客體永久性的練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裡

寶寶出生後,父母對他都會賦予太多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快樂,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優秀。大多數父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或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為此,將這篇非常全面優秀的好文章分享給家長們,文章有...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值得收藏)

文/林曉昕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您好! 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

你知道嗎寶寶前三歲對以後一生的影響有多大嗎

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您好!做為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裡

寶寶出生後,父母對他都會賦予太多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快樂,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優秀。大多數父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或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為此,將這篇非常全面優秀的好文章分享給家長們,文章有...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裡

寶寶出生後,父母對他都會賦予太多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快樂,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優秀。大多數父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或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為此,將這篇非常全面優秀的好文章分享給家長們,文章有...

為什麼說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一生?真相在這裡

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