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一生?真相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也許我提的這些問題你們都不在意,有人會問我:你能讓我的孩子三歲時背一百首唐詩兒歌嗎?能讓三歲的孩子從1數到1000嗎?能讓三歲的孩子認幾千個漢字嗎?老實告訴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還是准媽媽時,也曾盲目熱衷於了解幼兒識字法、背圓周率後一千位數等有關神童教育的理論和方法。
後來隨著對各種不同體系教育理論的逐步了解,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實踐逐步展開後,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見,常見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大部分所謂的神童都只側重於知識的灌輸,這樣往往違背了人的內在成長規律,孩子將失去其他方面發展的機會。
清華學子用硫酸潑傷狗熊的事件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是:現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所以現在我只有一個目的:要培養一個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發展的孩子。
推己及人,我想,每一個普通的家庭所面臨的最艱巨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
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夠達成目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把一個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打下這樣的人格基礎,進入小學、中學,對於學校里的那些知識性的學習是完全沒問題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體會給大家分享一下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
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
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
如此反覆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
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
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
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
」等等。
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
」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
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
)」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覆調整反覆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
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
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
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
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
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
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
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
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
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
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
(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
(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
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衝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
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
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
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
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
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
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
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
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
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
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
「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
」「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
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
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
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
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
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
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
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
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
」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
」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 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
」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
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
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
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彆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
」「再鬧,醫生來打針了。
」「快睡,大灰狼來了。
」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
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
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
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
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
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
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
」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
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
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
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
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
(「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
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
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
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
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
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
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十一、兩歲以內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有極大的危害!
近日來我們中心諮詢的孩子中,發現某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認知滯後。
深入了解之後,發現他們家庭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不管什麼時間總是開著電視機,讓孩子從小長時間地看電視節目,主要撫養者與孩子極少進行語言交流,同時也極少帶孩子外出參與社交。
來自美國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看電視使腦部細胞處於半睡眠狀態。
在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提倡少看電視不看電視。
根據世界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皮亞傑的理論,兩歲以前的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通過移動、操作、嗅、觸摸、重複等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充分地感知環境及物品,然後將信息存入大腦以發展認知。
盯著電視螢幕視覺的發育是不良的,對視力有極大的破壞,其他各種感官的功能更是發展不起來,將極大地阻礙孩子的認知和交流能力的發展。
這樣的孩子很難與外界交流,反映遲鈍。
許多喜歡安靜的老人開著電視,一老一小對著電視螢幕一連幾個小時,這是非常有害的!切莫為了圖省事,為了讓孩子安靜而打開電視。
讓兩歲以前的孩子遠離電視,切記!切記!稍大一點之後媽媽要陪同一起看電視,以便篩查過濾,以免孩子接受不良信息。
家裡應規定在固定時間觀看固定節目。
十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千萬不要反打過去。
有一陣,因為忙中心的事,我和我家丫頭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
有一天,我回到家吃完飯,斜靠在床上正在看一份材料。
小傢伙一聲不響爬到我身邊,伸手狠狠地在我臉上抓了一把,頓時我的皮膚一陣火辣辣。
呆了一下,一把摟過她,心中愧疚不已,我問她:「是不是想和媽媽玩。
」她點點頭。
我放下工作摟著她不斷親她,告訴她媽媽愛你,一邊流下淚來。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身處那樣的情景,您會怎麼處理?我想大部分的家長會狠狠地訓斥孩子:「你怎麼可以抓傷媽媽?」
抓起小傢伙的手拍打幾下也是正常的反應。
你們一定奇怪,孩子抓傷我,我怎麼反倒傷心愧疚而不是生氣呢?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攻擊行為發出的信息是:媽媽你別忙了,我要你愛我。
哪個孩子不需要母愛,尤其是小寶寶,母親幾乎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媽媽回家,卻不理她,到了家還忙工作的事,她不能接受。
她要引起我的注意,只是不知道用適當的方式。
那時她才兩歲多,無法用語言很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孩子總有搗蛋煩人的時候,再好的性子難免責罵孩子,甚至打幾下也是有的。
請大家觀察一下,孩子受到母親打罵時,是不是總是委屈地哭著撲向媽媽的懷抱?我所觀察的每個孩子幾乎都是這樣(如果孩子已經不再撲向媽媽的懷抱,說明他已經被拒絕太多太多次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媽媽使勁推開孩子:「走開,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這麼不乖)!」親愛的媽媽們,您知道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嗎?
孩子是不能打的,當您打了孩子,那當下孩子會認為您不愛他了,他非常害怕這一點,於是撲向您的懷抱想求證:「媽媽,您真的不愛我了嗎?」
「您雖然打我,但是我還是愛您,我害怕您不愛我!」當您知道孩子這一動作背後的信息,還會推開他嗎?請媽媽們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拒絕!請蹲下身子抱住孩子:「對不起,媽媽不該打你,但是......,希望你理解......」
十三、不能讓孩子跟保姆或爺爺奶奶睡覺,孩子一定要跟媽媽睡。
請各位爸爸媽媽回憶一下,如果你們從小不是父母一手帶大,是不是和父母感情很淡?是不是常常認定父母不愛自己,感覺很痛苦?作為父母,過去家裡有幾個孩子,一個兩個和你關係不好,總還有別的孩子。
現在情況是,大多數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就這一個孩子卻沒有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做父母的能安心嗎,那麼辛苦賺錢有什麼意義呢?
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最佳時期是出生到兩歲。
錯過這個時期,孩子終身與父母不親近。
在我們中心常常看到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從出生開始就讓保姆帶著孩子睡。
我嚴肅地告訴這些父母,你們雖然生了這個孩子,但不花時間精力去照顧他,這個孩子就不是你的,是這個保姆的了。
再次警告各位工作很忙、事業發達的年輕父母:再辛苦也得自已撫養孩子,最低限度是,白天交給保姆,晚上一定要保證自己帶他睡覺!睡前保證親子互動一個小時,最低限度!完全交給老人,也不行!老人只能是協助撫養!
大家聽說過一個名詞叫「親生後母」現象嗎?多少家庭因為沒有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長大後親子關係緊張,釀造出多少家庭悲劇!
為了讓你們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引起你們的重視,告訴你們一個涉及我個人隱私的情況:我本人就是從小由奶奶帶大,直到十多歲才和母親有些接觸。
我因為終身未曾得到充沛的母愛而痛苦不已!這份痛苦深深地影響著我的身心健康,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治療這個傷口!
年幼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做錯什麼,才得不到母愛。
但事實上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沒有意識母愛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得不到母愛的孩子特別不聽話,在青春叛逆期,總是時時和母親作對,其實內心深處是對母愛的深深渴望。
我沒有得到充沛的母愛產生的恐懼投射到我孩子的心靈上,使得她在三歲前幾乎無時無刻不粘著我,象袋鼠一樣掛在我身上。
我沒責怪她怎麼這麼粘人,因為是我有問題。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母愛缺失造成的痛苦常常影響深遠,甚至一代影響一代。
得到充沛母愛的孩子是非常健康、自信、快樂的!那些目光不太敢與人接觸,飄忽不定,視線偏低、舉止謹慎的孩子大多是保姆、老人帶大的。
這樣的孩子心中認定一件事:媽媽尚且不愛我,何況別人!所以他不自信,不能放鬆自己和別人交往!那些自信、活潑、愛說愛笑、敢於表現自己的孩子大多是母親親自撫養的。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許多女性結婚生子之後不再工作,專門在家做家務照顧孩子(這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崗位)。
尤其是日本韓國的母親,在孩子上小學前絕對不會離開孩子的。
如果我們沒有條件辭職回家照顧孩子,至少保證晚上帶孩子睡覺!切記切記!
不要借用歐美國家的父母與嬰兒分房而睡的習慣,有資料表明,他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媽媽把孩子摟在懷裡睡是培育孩子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十四、外國人看到中國的家庭教育情況,常常感嘆: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
在小區里追著孩子餵飯,已經是中國城市中的一道風景了。
孩子天生是有飢餓感的,我們的孩子從來沒餓過,他怎麼可能願意吃東西呢?許多家庭向我諮詢餵飯的問題。
我只有一個辦法:讓他知道餓的感覺!而且一定要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吃飯,關掉電視(絕不妥協)。
離開飯桌代表就餐結束,不要勸食,大人示範把飯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興趣。
讓稍大一點的孩子參與到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培養他對食物的喜愛。
吃飯追著吃,邊吃邊玩,是錯誤的做法!不該縱容的時候就不能縱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邊上看到一對外國夫妻帶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娃娃在水裡玩。
這個小娃娃整個身子都光著,在天池邊上玩水玩沙(這可還尚未入夏呀),他不斷地把泥巴往漏水風車裡裝,一會兒就堵住出水口,那個可愛的小風車出不了水了,他媽媽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裡清洗好,讓孩子繼續玩,沒有一句責備的話。
夫妻倆安靜地等待,讓孩子盡興地玩。
他們一家三口的那種真正的和諧、放鬆、自然,深深地感動了我。
玩完了,他們把光著身子的孩子整個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沖洗泥巴時,小娃娃已經打噴嚏流鼻涕了,旁觀的人驚呼了起來,那對父母沒有任何驚訝的表情,依然繼續他們的動作,我不禁啞然失笑:什麼時候我也能學到這麼放鬆就好了。
試問我們的家長,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怎麼不好好玩,這個口不能倒泥巴,會堵住的,知道了沒有?」「哎呀,我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不聽?」我這樣推測不會錯吧?
那個小風車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該被我們堵住了!我們什麼時候能學會象這對外國夫妻一樣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只要無關重大原則,只要沒有巨大的破壞性行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該縱容的時候就得縱容!
我們常常讓孩子做成人認為該做的事,而沒有尊重孩子的探索行為,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願意做的事。
在中心常常有家長對孩子的嘗試行為進行阻止:「滑滑梯不是從這裡爬上去的!」原來孩子從滑滑梯斜坡那一側往上爬了!那又怎麼樣,讓孩子從這一側爬上去,不是更能鍛鍊他的四肢力量和身體協調能力嗎?
「這個不是這樣玩的」「那個應該怎麼做」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能不能給孩子一點點自主的機會?
一周歲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櫃到處搗蛋,確實讓人受不了。
如果我們知道,他每時每刻都是通過各種運動來發展他相應的能力,我們還會阻止他嗎?內定的那個老天爺給他設定的生命密碼告訴他,你動手吧、你動腳吧、你爬高吧、你摳這個小洞洞吧,這可以發展你的某種能力,於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動啊動,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重複,一次比一次進步,這個過程能力就發展了,我們唯一應該做的是做好保護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愛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把這股動的能量盡情地發泄完,就象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個道理。
這時該縱容的就得縱容!象那對外國父母那樣微笑地放鬆地看著我們的孩子,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長說,讓他盡情發泄,會把家掀翻的。
那就試試吧,保證不會的,他發泄完就會安靜下來。
當然這個發泄期長短因孩子而異,有長有短,就看家長的耐性了。
我們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從小就被扼殺掉,所以建國近60年了,卻出不了幾個諾貝爾獎的得主,在國際上,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是一個恥辱!
十五、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從滿足他的口腔敏感期開始!
孩子學習能力高低取決於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非常苦惱,常常聽家長們訴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專注力。
事實上是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就以孩子吃飯不專心這件事為例,請問哪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就不認真吃奶的?
每當寶寶餓了的時候就使勁吸乳汁,常常吃得滿頭大汗,因為乳汁是孩子需要的。
到了給孩子餵輔食、主食時,父母保證做到給孩子吃他想吃的東西嗎?沒有,給的往往是大人認為應該吃的,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的口味需求,成人常常不顧孩子的反抗,強迫餵食。
在這樣的一次次衝突中,孩子對食物的專注力被破壞,許多家庭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我們中心來過一個寶寶,在家裡吃手吃一切東西時被爸爸媽媽堅決制止,認為很髒。
他才八個多月,正是處在口腔敏感期,什麼都往嘴巴里塞,正是這個階段的明顯特徵,非常正常。
為了讓他的爸爸媽媽更清楚用口腔探索對於他來說是多麼重要,我決定現場解決這個問題。
我拿了一個玩具遞給他,玩具上有很多鈴鐺,是這個小寶寶從來沒有用嘴感知過的東西,抓到手裡後毫不猶豫就往嘴裡送,媽媽很緊張,我擺擺手表示沒事。
只見小寶寶專注、認真地逐個「品嘗」鈴鐺,臉上的表情非常投入非常認真,神態安靜而又滿足。
我想,他這時候貯存到大腦里的信息應該是:「這是什麼,圓圓的,有點冰涼,一個一個的,我再啃啃看,咦,怎麼這麼硬」。
當然,小寶寶的大腦還沒有語言系統,但我想他已經把這麼多種不同的感覺信息存入大腦了。
這樣他的認知就發展了,如果我們同時把語音匹配給他,在他咬東西時,告訴他:硬的,這是硬的,軟的,這是軟的。
這樣,就促進了他語言的發展。
大約過了十分鐘,他媽媽把這個玩具拿走,他沒有哭,而是一臉的滿足感。
他媽媽說,平常看到他往嘴裡送東西就制止,他就大喊大叫,非常生氣。
我說,是啊,如果讓你到了美麗的景區黃山,卻把你的眼睛用布蒙起來,不讓你看,你會不會大喊大叫很生氣?
他的爸爸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探索器官是口腔!就象成人用眼睛欣賞美麗的風景一樣。
我繼續告訴他媽媽,所有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都不能打擾,這樣專注力就會被培養起來。
反之,孩子的專注力將遭到破壞。
孩子專注力不好錯不在孩子,罪魁禍首是家長!
十六、儘量不要把未滿三周歲的孩子送進幼托機構。
本來要結束這個話題了,來了一個家長,諮詢的情況又是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就再加上這個話題吧,這是每個家庭都會遇上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入園,什麼時間最好。
根據家長們前來諮詢了解到的情況,把未滿三周歲的孩子送入幼托機構弊大於利。
國家規定三周歲上幼兒園,六周歲上小學,這個規定是基於科學的人性化的基礎上設置的。
三歲的孩子剛剛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進入集體生活。
三歲以前的孩子是無法告訴家長一個小時前發生了什麼事,老師的態度怎樣,是否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等。
當孩子不能傾訴自己的遭遇時,就無法渲泄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的積累,對健康人格的構建是非常不利的。
在和前來諮詢的家長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之所以早早地把孩子送進幼托機構,以為這樣能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改掉孩子粘人的「毛病」,最終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孩子特別粘媽媽這個行為發出的信號是:「媽媽,您愛我嗎?我怕您不要我。
」
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其父母雙方中有一方在童年時自身極少得到母愛,或者沒有生活在他(她)的父母身邊。
從科學的角度說,爸爸或媽媽內心深處對母愛的深深渴望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給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是有關潛意識的問題,父母自身安全感不夠,孩子也沒有安全感。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儘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渴求,充分地滿足之後他才會放心大膽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走向獨立。
孩子的心理只有成長到能和媽媽自然分離時,才能送入幼托機構。
孩子沒準備好的時候,想把他推開,他反倒粘得越緊或者更膽小,這個過程不能急,只能等待。
每個孩子的個體不同,千萬不要說「別人的孩子一歲多就能上託兒所,你怎麼這麼大還粘著媽媽。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當孩子初到幼托機構時,撕心裂肺的痛哭被大家認為是正常的,甚至教育工作者也視這為正常的,常常安慰家長:沒事,過幾天就好了。
請問家長和那些冷漠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突然把你放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面對一群陌生的人,你會安之若泰嗎?我們尚且不舒服,何況兩三歲的孩子,他們有多深的恐懼和痛苦啊!
如果處在這樣痛苦的境地的孩子不被理解,沒有得到安慰,只一味地要求「不要哭」,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這種痛苦的經歷深植到他的潛意識當中,將影響到成年後的性格。
在北京上海一些幼兒園允許家長在孩子剛入園的時候陪園幾天,等孩子適應了再獨自上學。
如果幼兒園沒有這個條件,讓孩子進入早教機構上親子課程也是一種很好的過渡方式。
總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一哭兩三個小時,就表明孩子沒準備好,應該馬上帶回家,如果無視孩子的痛苦和反抗(這就是一種反抗)而繼續下去,後患無窮!
有一個孩子在兩歲時被送入幼兒園,十多天後因為無法順利渡過入園初殘酷的心理折磨期,父母只好把她接回家,不再去幼兒園。
半年後再來我們中心時,一見到教室門要關起來,就驚恐地大哭,那種哭聲是撕心裂肺的。
她家人說,以為幾個月過去她會忘掉,沒想到這麼強烈,親子課程是家長陪同的,她尚且這麼恐懼,更何況再次讓她入園。
我告訴他們,不可能忘記的,而且這個痛苦的經歷產生的影響已經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深處(潛意識深處的組建部分就是她成年後的人格部分)。
她將時時處在一種異常的警覺狀態,不能放鬆自己,過於敏感易受到傷害。
這個孩子從幾個月起就一直和外婆一起睡,外婆成了她的第一順序依戀關係人。
媽媽反倒退居其二。
母愛的缺失使這個孩子脆弱,不自信。
這個孩子本身安全感就不夠,入園時不到兩周歲,心理適應能力不足以應付環境變化帶來的痛苦,以至留下心理陰影。
當孩子傷痛的記憶再次被喚起的時候,千萬不要制止她,不讓她哭會失去渲泄不良情緒的機會。
這時候,一定要緊緊地摟著孩子,接受她的悲傷。
撫慰她,她在療傷、修復,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當她的哭聲稍弱時,媽媽要共情:「媽媽知道你很不喜歡去那個幼兒園,媽媽知道那裡的老師很陌生,也許還會批評你。
」「媽媽不在你身邊,你很害怕。
」她聽到後會「哇」地一聲哭得更厲害,沒關係,繼續撫慰她,千萬不要認為她的哭聲太大聲別人聽見會煩,而打斷她。
繼續使用第四點提到的方法撫慰孩子,為她療傷,傷口只有得到撫慰才能癒合,無視傷口的存在一昧地叫孩子不要哭是絕對錯誤的做法。
十七、分離焦慮的處理。
入托的問題衍生出分離焦慮的話題,不良的告別方式將延長孩子的分離焦慮期。
撫養人和孩子分離時,絕對不能偷偷地離開。
我所知道的一個例子是,母親害怕分離時孩子哭泣,每次離開時都偷偷地跑掉,結果孩子到了六周歲半時,仍然不能正常和母親告別。
後來因為一些事件,最後導致孩子患上兒童精神疾病。
正確的告別方法是:平靜地和孩子告別,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緒感染,大人如果表現出萬分不舍,過於認同孩子的悲傷情況就會導致孩子更害怕分離。
平靜地說:寶寶,再見!媽媽兩個小時後回來。
然後,馬上離開,不要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另一個家人要抱緊孩子撫慰孩子,允許他哭。
每一次分離孩子總是哭得非常慘烈,常常讓媽媽懷疑正面告別的做法是否正確。
這樣的分離,我和我的孩子在兩歲十個月前幾乎天天經歷,甚至我將之形容為生離死別。
孩子之所以有這樣深的分離焦慮是因為她認知的局限性,她認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媽媽暫時離開她也認為是消失了。
只有媽媽不斷地離開—出現—再離開—再出現,通過經驗的反覆累積,幫助孩子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媽媽一定會回來陪她的,她就安心了。
所以,當我的孩子終於能和我平靜地告別時,我真像卸下什麼重擔似的,同時意識到我的孩子認知提高了,長大了。
平靜地告別是基於已經和孩子說清楚媽媽要去做什麼事,請他在家等待。
不能毫無徵兆地突然說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這種突然地分離,更不能欺騙孩子。
我這裡提到的是孩子和媽媽分離之後,仍然由家人照看而不是送孩子進幼托機構的分離。
如果想讓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儘量縮短,在七八個月起就應該進行客體永久性的練習。
我剛剛參加了一個父母課堂的講座,聽講座的父母的孩子大多十二三歲,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迷戀網路遊戲,學習不自覺、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議、愛攀比,壞毛病一大堆,令父母萬分頭疼,不知怎麼辦。
這些問題是孩子0-6歲時家庭教養不當造成的,叛逆期的任何說教只能治標而不治本,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清理孩子0-6歲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心理創傷。
看到那些父母痛苦的表情,我想告訴孩子還年幼的父母,0-6歲的教養最重要,早一天接受健康正確的教育理念,孩子早一天受益,父母少一些煩惱!
各位家長,您希望您的孩子具有如下品質嗎?大方自信、獨立性好、意志堅強(自覺)、學習習慣好、專注力強、社交能力強。
各位爸爸媽媽,如果能遵從我提出的如上建議實施教養,您的孩子就會具有這麼多優秀的品質。
否則到了十幾歲出現問題已經來不及,那時候父母對孩子幾乎沒有影響力。
我敢保證你不會仔細看每一句話,
所以你遲早還得回來重看一遍!是不是?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不看悔掉腸子,原來小朋友的好性格,好身體
非常好的一篇兒童培育的文章,拿來分享給爸爸媽媽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內容相當詳實和實用。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您好!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
你知道嗎寶寶前三歲對以後一生的影響有多大嗎
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您好!做為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裡
寶寶出生後,父母對他都會賦予太多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快樂,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優秀。大多數父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或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為此,將這篇非常全面優秀的好文章分享給家長們,文章有...
3歲前這樣養孩子,3歲後省心100倍!(早點看到該多好!)
0到3歲,是孩子各方面高速發育的一個階段。作為爸媽,了解孩子,才能正確對待孩子。今天分享這篇詳細、實用兒童培育的文章,相信對您有用~作者:林曉昕Part1.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不知道孩子在0-3歲...
孩子三歲以前,這些你都做對了嗎?(文章有點長,請家長耐心讀)
俗話說,「3歲看大」,這話一點不假!3歲前孩子對外界處於無意識吸收的狀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是通過他自己的眼耳口鼻手獲得的信息,他都將儲存到他的大腦里,並成為他構建自我的原材料。因此,別以...
會教育的父母都在這6年下功夫!
導讀:做為一名專業早教機構的育兒工作者,我常常想,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3年和前6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和教育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當遇到困...
為什麼說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一生? (最重要的13個原因)
影響寶寶一生的13個問題作者:林曉昕您希望您的孩子具有如下品質嗎?大方自信、獨立性好、意志堅強(自覺)、學習習慣好、專注力強、社交能力強。各位爸爸媽媽,如果能耐心看完以下建議實施教養,您的孩子就...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一位媽媽跟寶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