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戀童癖背後的人格特徵分析,別讓這種人靠近你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兒童被猥褻案件頻發,相信很多網友和小編一樣,每每看到這類新聞都心頭一緊,扼腕嘆息。

猥褻案嫌疑人得到法律的懲罰雖大快人心,但是兒童保護依舊任重道遠。

在這一系列的猥褻案件中,不乏戀童癖這一性變態的心理障礙患者。

深入剖析戀童癖背後的心理動機,有利於我們將戀童癖這一犯罪行為防患於未然,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

戀童癖與猥褻兒童罪

「戀童癖」是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

戀童癖性慾指向的範圍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發育的兒童。

戀童傾向與進行戀童實質行為不應混淆,因此有戀童傾向的朋友應當及時找到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與治療,以防惡化導致犯罪,害人害己。

在中國,猥褻兒童罪是指猥褻不滿14周歲的兒童的行為。

猥褻行為既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以是非強制性的;中國的家長們對戀童癖這一行為的嚴重程度認識明顯不足,太容易將其他成年人(無論熟人陌生人)對自己孩子的過分關注和喜愛當成是善意無害的,從而在客觀上為戀童癖們的得手製造了條件。

戀童癖有哪些特徵?

戀童癖主要是由於後天心理發展不正常造成的,其特徵歸納起來有:

  • 過度關注兒童,他們對性成熟的人不感興趣,只以兒童為滿足性慾的對象;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滿足和性快感。

    因此,他們常常通過窺視或玩弄兒童的生殖器來達到性滿足,性接觸往往末達到性交的地步就中止了。

    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接觸的次數增多,心理滿足便會演變成生理滿足,即出現性交要求、玩弄兒童、折磨兒童等行徑。

    因此,對於過度關注兒童、且關注點偏向於性器官的人,家長應多加防範,謹防其與兒童的接觸行為。

  • 患者一般幼年有過不良性經歷:在幼年或青少年時代有過性創傷會使他性心理發育受阻,性衝動被固著於不成熟的性心理、性行為模式。

    臨床上很多同性戀者在性心理發育早期曾經被同性的大人性騷擾過,一次強烈的刺激在大腦留下印痕,對日後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 個性特徵:這樣的人多性格怯弱、自卑、被動人際關係敏感,對自己性能力缺乏信心者,無勇氣追求成年異性間的性歡愉,通過侵犯弱勢人群——小孩來滿足自己的性慾需要,事實上,這是一種走捷徑的偷步行為,是一種性替代行為。

  • 家庭因素:患者有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的現象,使之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 其它原因:有的患者因為智能發育遲滯、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將滿足性慾的對象轉向兒童。

  • 此外,在戀童癖患者中不僅僅存在異性戀傾向的患者,還存在同性戀傾向的患者。

    有同性戀傾向的患者,大多是已婚的,而且他們更喜愛一個年齡較大的對象,即12-14歲的對象;而有異性戀傾向的戀童癖患者更喜愛7-10歲的兒童,甚至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與其說是傾向於情慾高潮,倒不如說是更傾向於看和摸,這類患者大都是陽痿患者。

如何教育孩子怎麼去辨識猥褻行為?

  • 別人不必要卻有意識地碰觸孩子的隱私部位,碰到這種情況要及時躲避並且告訴媽媽。

  • 有的時候,別人除了去碰觸孩子的隱私部位之外,還讓孩子來碰觸他/她的。

  • 讓孩子看裸露身體的圖片,教育孩子一定要遠離這種人。

在受到猥褻時,孩子應當怎麼做?

  • 學會說「不」!震懾住對方,並且大聲求助,大聲說「我不認識你,請你不要這樣!」

  • 轉移壞人的注意力,以保護自己的生命為第一要務

  • 如果受到侵犯,不要洗澡,保留證據。

家長應該如何觀察孩子是否可能受到了侵犯?

  • 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看看他(她)的內褲,有沒有什麼異常;

  • 觀察孩子的性格有沒有突然轉變,比如從安靜變暴躁,反之亦然;

  • 孩子是不是經常做噩夢,或者從夢中醒;

  • 孩子的畫中是否經常出現蛇、火或者大片紅色的場景;

  • 孩子行為上的異常,如突然哆嗦,或者大聲尖叫。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預防侵犯行為?

  • 作為家人朋友,一定要為孩子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並且及時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不要因為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就不去告訴孩子與性別有關的概念和方法。

    根據相關機構建議,在孩子兩歲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背心褲衩是隱私部位,不能隨便給別人看或觸碰;五六歲時,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告訴他們男女有別,洗澡時也讓同性家長為他們洗;九歲時可以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

    與此同時,家長在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同時,更不應當忘記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此外,家長一定要注意對孩子成長的關心與呵護,有調查結果顯示,猥褻兒童案件中87%是熟人作案!大約有30%是親戚,大部分情況下是兄弟、父親、叔伯或堂表親;另外,還有60%是各種熟人,如家長的「朋友」、保姆或鄰居。

    兒童性侵案中只有10%的侵犯者是陌生人。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學會:不要單獨赴「熟人」的邀約,而是叫上幾個小夥伴,或者讓父母陪伴,創造安全的環境;不要替傷害自己的人「保守秘密」,一旦收到傷害,應當及時向父母與信任的人請求幫助。

有戀童傾向的網友,應當及時防控,積極尋找心理醫生就診。

戀童傾向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種性一種心理疾病,還是有自知力的。

但患者一旦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而受到法律的懲罰的。

因此有戀童傾向的朋友一定要及時懸崖勒馬。

而作為更廣泛的家長朋友,應擔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一旦孩子遭到侵犯,毀掉的不僅僅是孩子的一生,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與未來。

有研究表面,幼年時遭受侵犯的孩子,長大後心理疾病高發,也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戀童癖甚至是連環殺手。

關注孩子的成長就是關注家庭和社會的未來,請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摺疊理解兒童做某件事的動機及願望

可以幼兒期的孩子時常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為,他們還不太懂什麼是危險的事情,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當成人限制他們的願望或制止他們的行為時,孩子們就會表現出對成人的不滿意甚至反抗,與你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