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思維趴體丨鋼琴是怎樣沒練成的(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秧讀的幼兒園,在中班時會統一學鋼琴。

30個孩子裡,起初拒絕進琴房的只有一兩個,其餘多對這個「大玩具」興趣濃厚。

但兩年之後,大部分孩子都在家長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對練琴深惡痛絕起來。

是什麼讓孩子從喜歡到討厭呢?這期間,那些家長們到底做了什麼?上期盤點了幾個誤區,今天我們接著繼續——

將陪練進行到底

琴童父母似乎約定俗成:孩子學琴,父母必須在旁陪著,時刻牢記老師教導,好亦步亦趨地指導孩子。

最開始,或許這樣見效比較快。

但一路指導下來,首先是孩子失去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會產生依賴:我不用認真聽,反正我媽聽著呢;再者說,家長自己多半不會彈琴,這所謂的指導其實經過了家長的二次理解,從藝術理解的角度來講,大多不靠譜。

我從未像個監工似的坐一邊陪著上課,頂多隔三岔五問問小秧這些曲子都是什麼拍子,讓她講解給我聽。

有時她講得清清楚楚,有時候她忘了,這時我就跟她說:「那你明天問過老師,再告訴媽媽好不好?」畢竟,學琴是她的任務,不是我的。

還有些家長,陪練時總一遍遍說:「錯了,手型不對!」隨時糾正和打斷孩子。

我非常不能理解——打擾一個正在認真做事的人,難道不是一種粗魯、無禮的行為嗎?

練琴時指手畫腳的父母,就像坐在副駕上指揮司機如何開車的乘客一樣討厭。

否定孩子的努力

有次小秧他們幾個孩子一起玩,我請他們開個演奏會,給我這個不會彈琴的笨阿姨聽。

每個人彈完,不管彈成什麼樣,我都帶頭熱烈鼓掌,於是孩子們高興極了,一首又一首搶著彈起來。

哪知一位家長見狀,立刻讓她孩子向另一個「指法比較好」的孩子學習,被訓導的孩子頓時興味索然,說了句「我不彈了」就到一邊去了,演奏會因此草草結束。

一個5歲的小孩子,坐在大大的琴凳上,高興地彈出簡單的曲調,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事情啊!如此煞風景的這位家長的心,到底是有多粗糙堅硬?

每有困難就怪孩子

小秧剛開始練琴時,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彈新學的曲子。

我很高興,但很多過來人給我潑冷水,說:「一開始都這樣,但過一陣子就不行了,小孩子三分鐘熱度,沒長性。

不久之後,小秧果然遇到了瓶頸期。

幾下沒彈對就氣得哭著摔譜子,或是拒絕彈新曲子,只彈已經很熟練的曲子。

我與老師溝通後發現,這些狀況都發生在「上台階」之際,也就是難度明顯增大時。

我不認為這是孩子沒興趣,新鮮勁兒過去了。

這只是孩子遇到了學習的困難,所以不愉快。

而我能做的、應該做的,就是和小秧一起想辦法——比如覺得太困難的曲子,先唱譜,熟練了再分手慢慢練習;在此期間,可以只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第一次瓶頸期就這樣慢慢地度過了,之後小秧所彈的曲子果然明顯更複雜了。

如是幾次,小秧便學會了自己度過瓶頸期。

盲目畫大餅

有太多的老師或家長,為了鼓勵孩子,總會編一些神話。

比如,只要你下得了郎朗那樣的苦功,你也能成為郎朗,云云。

神童是天生的,任何教育都不能批量複製。

郎朗3歲能模仿動畫片上的演奏動作,5歲就得了東三省的少兒鋼琴比賽冠軍,家有琴童的父母真的相信自家孩子也能做到?用神話來欺騙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懷疑,覺得一定是自己有問題,否則為何練這麼久還沒有成為郎朗。

這種自我懷疑不僅打擊自信,也會讓孩子對彈琴產生質疑與懼怕。

努力不一定能超過郎朗,但是一定能超越曾經的自己,這才是努力的意義。

我一直對小秧說,認真地練琴,就會比不練好。

或許這樣的結果聽起來不夠輝煌,但它至少是一句真話。

小秧學琴兩年,我非常滿意。

不是小秧彈得有多麼好,而是對於她來說,彈琴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媽媽的要求」。

從成績的角度看,她雖然不是頂尖的,但也是彈得比較好的孩子之一;而在成績相似的孩子裡,她最快樂,最不需要家長操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找個專業負責的鋼琴老師很難嗎

我家大寶今年7歲多,正在學習鋼琴,到目前為止已經快11個月了。在這期間,我們參加了3次比賽,第一次比賽拿了一塊銀獎,第二次比賽在眾多選手當中以前5名的好成績進入了複賽,在複賽中也有著很出色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