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家長要早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孩子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充實他自己,而不是為實現父母的期望。

我們的孩子並不是誰的生命在延續,也不是生命的簡單重複,他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在最初給予他生命之後,他就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了,家長不再有控制或設計他未來的權利。

孩子有他自己的特質,因為每個生命的遺傳密碼都是獨特的。

唯有尊重個體的差異、發揚生命的個性才會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會因此而豐富多彩。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夢想,孩子也一樣。

孩子不是家長人生道路的升級版本。

有些家長出於一種補償心態,期待孩子能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了彌補自己人生遺憾的工具,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持這種心態的家長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嗎?

那些事業成功的家長更會以自己的尺度來規劃孩子的前程,他們認為孩子如果不如他們便是失敗。

這種思想同樣也是家庭教育里的一個誤區。

一個個體的成功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即使雙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異。

家長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成功視為一種當然,要讓自己的孩子全盤繼承下來?

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由於在教育理念上的理解偏差,在教育孩子的實際當中往往會走進幾個誤區。

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一: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因素提高,輕視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養。

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將來考上大學,從小就通過各種手段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家長卻不顧孩子的學習基礎、性格特點,硬性灌輸各種知識,把自己一相情願的期望建立在對孩子歡樂童年的扼殺和自由的剝奪上。

孩子入學的關鍵在於孩子考的分數,孩子的分數高低直接影響著家長的情緒變化。

有些家長只好讓孩子「自加壓力」,讓孩子在節假日再去各種補習班;有些家長只要一看到有新的複習資料,就全部買下,回家後要求孩子「淹沒在題海」中。

家長所做的這些,都是以犧牲孩子快樂為代價的。

同時也造成許多孩子因難以承受繁重的學習壓力而厭學,甚至導致了孩子屢屢出走。

在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背後,家長卻沒有看到其中隱藏著的種種人格塑造的危機,如情感淡漠、意志薄弱、行為不端、性格孤僻等。

人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依靠智商,更要依賴於人的情商。

智商只是更多地反映一個人掌握知識的程度,而情商則被認為是用於預測一個人能否取得事業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因素。

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勤奮精神、堅強毅力、良好的適應性。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還要關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關注孩子包括人格在內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全面發展。

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二: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關愛。

由於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

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家長改善孩子的生活條件提供了物質基礎。

許多家長給孩子盲目地吃各種補品,結果使孩子生理早熟。

與此同時,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許多孩子的學業成績下降,行為和心理產生問題,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這些都與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密切關係。

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品德的形成,影響著孩子人格的發展,也直接制約著孩子潛能的開發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全的心理比健康的生理更重要。

所以,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特別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質的養成。

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三:家長只重視對孩子的物質滿足,輕視孩子精神的充實。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物質需求是有求必應,只要孩子提出,家長也不考慮孩子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會最大程度地滿足,但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很少去了解和關注。

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在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時,許多家長或是沒有反應,或是無能為力,不能夠及時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長此以往,很多孩子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在精神層面是蒼白缺乏的,待在家裡,面對家長時,孩子經常會顯得手足無措。

在現代社會裡,孩子們身上真正缺少的是怎麼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孩子的日常行為里出現上網成癮、早熟早戀等現象,都與孩子的精神貧乏有密切關聯。

所以,家長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幫助其理解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樹立人生的奮鬥目標,如此,孩子定會感到充實,有動力,也會更加珍愛生命。

家庭教育的誤區之四:家長偏重孩子的學校教育,輕視了自身的教育職責。

作為家長應正確認識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以身作則,在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感和情緒等方面都要給孩子優良的教育和影響;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學知識,熟悉孩子的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五:家長對孩子期望重,卻輕視了孩子的實際能力。

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驅使下,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宿願也寄托在孩子身上。

可是許多家長卻忽視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志趣、愛好,根本不考慮孩子發展的適宜性以及發展潛力,致使家長的期望值嚴重偏離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

家長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高壓,在自我保護的意識下,孩子會產生心理牴觸。

家長的這種愚蠢做法的結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甚至是「悔不當初」。

有些孩子雖十分明白父母的心情,努力地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依然難以達到家長為其確定的目標。

為此,孩子們有的更加努力拚搏;有的忍受不住壓力只好出走逃避;有的為解除父母的痛苦而傻到去一死了之。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符合孩子的發展方向,並尊重子女的合理選擇,符合其實際發展力,所提的要求是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寬,不要僅局限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或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應該期望孩子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此外,中國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為什麼教育出的孩子都有一層厚厚的偽裝,兩面性十足?他們在父母和老師面前是一個樣,背著他們又是一個樣。

造成孩子兩面性的原因是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強烈壓抑下,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上大學前被家裡管制慣了,進入大學之後,就像一隻出籠的小鳥失控了。

有的會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沒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造成孩子兩面性的原因有許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過別人,但是當大家都起步後,前者的優勢就消失了。

家長因為怕孩子落後,就強壓孩子去學習,那麼孩子學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這一切都是被動的。

2.中國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家長支配、被家長指責得太多,致使孩子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

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

最後變成了父母的影子,他們認為,父母要他做的事情才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中國家長愛的不是孩子的真實面,只是愛他們心中想孩子所要成為的樣子。

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孩子也要怎麼做。

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同樣重要,自己想做的事,別人越是阻撓,心裡就越想做;不想做的事是勉強不來的。

4.中國的家長在心裡沒有尊重自己的孩子,也沒把孩子看作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而需要平等相待的人,孩子享受不到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更沒有反抗的權利,而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孩教育的六個誤區,家長有沒有中招?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尋找快樂的探索之旅,如果父母不能幫助孩子儘快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那麼我們幫他走的越快,就會讓他離幸福越遠。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明顯提高了,正確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