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看,把「決定權」留給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研究發現,習慣聽從安排的孩子較缺乏主動競爭力,因此許多教育專家紛紛鼓勵家長應及早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面對眼前似懂非懂的小孩,到底該如何適當給予決定權?

從日常生活開始

迷思篇:為什麼父母非要為孩子做決定?

東、西方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觀念差距極大,西方家長普遍能夠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性,願意給予孩子獨立及發揮創意的空間;反之,東方家長權威感較重,在傳統觀念上大多以養成「乖孩子」為教養原則,加上對孩子懷有強烈的保護心態,因此不容易放手給予孩子做主的權利。

◎狀況1

3歲的晴晴每天上幼兒園之前都要為了多穿一件衣服或少穿一件衣服與媽媽鬧彆扭。

晴晴想:「我現在不冷。

媽媽想:「今天比昨天還要冷一些,穿少了容易感冒。

迷思:因為「愛」,所以為孩子做決定

身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食不飽、衣不暖,由於保護心態所衍生的強勢干預,往往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衝突,這些衝突顯示出父母對於孩子缺乏信任感,不認同孩子其實可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因而將自己的認知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

◎狀況2

爸爸帶4歲的凱凱到文具店採買用品,凱凱正為了不知該選擇哪一款色筆而煩惱,在一旁等候已久的爸爸乾脆直接幫凱凱做了決定。

凱凱想:「再給我一些時間考慮,我可以選出我最喜歡的色筆。

爸爸想:「既然不知道該買哪一款,不如就由大人來決定。

迷思:由父母做決定,省時又省事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湊,沒有時間或缺乏耐性多做等待,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世界總是充滿新奇,他們經常願意花很多時間琢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若以成人的生活方式看待孩子,可能會產生「浪費時間」的不耐煩情緒,因此有些父母常常為了想節省時間、減少麻煩而插手為孩子做決定。

◎狀況3

5歲的莎莎喜歡和同伴一起玩直排輪,但最近爸媽要求她開始上鋼琴課,直排輪的活動必須告一段落。

莎莎想:「我喜歡運動,我不喜歡彈鋼琴,為什麼不讓我做我喜歡的事情?」

爸媽想:「女孩子就是應該文文靜靜學音樂,聽爸媽的准沒錯!」

迷思: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

傳統的教養觀對於性別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認為女孩子不應該太過外向從事運動項目,男孩子不應該對縫縫補補展現高度興趣,加上多數人對於技能學習有偏頗的想法,例如將音樂、美術、舞蹈…視為高尚的學習,機械拆裝則被視為勞力技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助長下,父母於是懷著帶領孩子走向成功快捷方式的期望,甚至不惜為此捨棄孩子原本的興趣或長項。

為什麼要讓孩子掌握決定權?

時代快速轉變,總是習慣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很可能會因此影響生活能力,進而導致缺乏社會競爭力,為此父母更應該學習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將「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未來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將來能過著更優越的生活,身家背景較好的家長所能提供的學習資源較豐富,自然對孩子懷有更高的期望值;身家普通或是生活水平較低的家庭,父母則多半抱持希望孩子將來比自己更優秀的想法。

雖說父母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過度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或是強迫孩子以大人的標準為準則,有時不見得恰當,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發展的個體,不應該以父母的期望決定孩子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應該做自己的主人

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應該更能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喜好不盡相同,若是硬要將同樣的標準套用於不同的孩子身上,不一定能產生相同的結果。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主張尊重每個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從小學習做自己的主人,父母、師長應退居「旁觀者」及「輔導者」的角色,從觀察孩子的行為、動作了解他的興趣及喜好,適當地引導及鼓勵孩子,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天賦能力發展,遠比做他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情來得有成效。

擁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更願意主動學習

馬文華所長從蒙式教學的經驗中發覺,若孩子能夠為自己作主,例如: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具、決定自己投入教具的時間…,從這些做決定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強烈學習動機,可使孩子展現出性格中的主動性,願意維持學習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

馬文華所長認為,若能在學齡前激發出孩子內在主動積極的性格,這項特性將成為往後進入團體生活後最有利的社會能力。

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

常聽到小孩甚至是成人抱怨:「好無聊喔~」,會產生這樣的情緒,表示他其實無法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個慣於聽從安排的孩子較常表現出性格中的被動面,被動的孩子會慢慢失去思考問題、安排計劃的能力,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及興趣,一旦沒有人提供意見或是從旁督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

身為父母不妨好好思考,難道你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仰賴他人為自己做決定、接受別人的安排?或是你願意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從小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

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有些人慣於指責他人,總是把自己的行為責任往外推,學習成績不佳是因為老師的教導能力差,工作績效不佳是因為得不到上司的器重,夫妻感情不睦是因為配偶不夠貼心……。

如果一個人能為自己負責,不但不會動不動就將錯誤推給別人,也能夠更積極尋求對應方法,而負責任的態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

給予孩子學習做決定的機會,背後更深刻的意義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為人生負責的成年人,父母在給予孩子自主權的同時,別忘了要教育他,能為自己作主,就要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

尊重孩子是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基礎

即使是牙牙學語的小寶寶也會擁有不同於他人的自我意識,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童言童語絕對都是對他別具意義的「大事」,若父母願意用心傾聽孩子真正的想法,重視並支持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就能使孩子產生安全感,進而建立自信。

尊重孩子的決定是減少親子敵對的好方法,當孩子的想法受到肯定與支持,對於父母的信任及安全感肯定有加分作用,若親子間彼此相互信任,無疑可使家庭氣氛更為和諧。

一個從小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對外也較願意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因此尊重孩子也是培養孩子正向人格的重要關鍵。

實作篇:做自己的主人,從日常生活開始

--食--

情境:2歲的奇奇每次吃飯都要跟媽媽上演僵持戰,不管媽媽煮什麼,他總是撇開頭、閉緊嘴,不停大喊:「不要、不要…」。

階段性放手 鼓勵孩子學習成長

當孩子成長到大約2歲左右,通常會遇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他已經具有自己的想法,想控制周遭的人事物,卻無法適當表達,因此經常出現情緒失控的難搞狀態,此時正好可以做為給予孩子決定權的實驗期。

孩子不吃飯,並不代表他真的不餓,或許只是吃飯的方式不被他所接受,不妨將湯匙交到他手上,讓他學習自己舀飯吃,當他也能像個大人一樣自己吃飯,即使仍然吃得不好,但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動作已滿足了部分控制欲,說不定這麼做孩子就願意開口吃飯了!

--衣--

情境:佳佳經常在洗完澡之後吵著不肯穿上媽媽為她準備的衣服,遇到寒流來的天氣,總是讓媽媽又急又氣!

鼓勵孩子勇於展現自我

如果孩子因為媽媽搭配的衣服不好看而不肯穿上,其實不應該予以責怪,反而應該多加鼓勵,這表示他的審美觀正逐漸成形,此時不妨大膽放手給予他自行搭配服裝的機會,即使他穿得不好看或是怪裡怪氣也不要妄加阻止,讓孩子從他人的眼光中了解自己的衣著是否真的恰當,遠比父母苦口婆心的建議來得有效力。

如果擔心孩子挑選的款式不合時宜,可以事前先和孩子溝通討論,或是在限定的範圍內讓他做決定,例如:只能穿裙子,不能穿長褲;只能穿長袖,不能穿短袖…。

一起討論衣著搭配,也是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與審美概念的好方法。

--住--

情境:小傑和小群兩兄弟是家中的小搗蛋,每天都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四處都能見到散落的書本和玩具,總是讓爸媽好生氣!

請孩子擔任專屬空間的小小管理員

常常才剛打掃完畢,過一會兒又如同戰場般凌亂,這樣的情況在有小孩的家庭可說是常態現象。

除了建立孩子將物品歸位的好習慣,也可以在居住環境中給予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或是一個角落,在專屬於孩子的空間中,父母不多加干涉,請孩子自行負起管理責任,當孩子因為環境凌亂而沒有空間進行其他事項,如:睡覺、遊戲…,父母不要出面幫忙善後,讓孩子自行想辦法解決,養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行--

情境:假日爸媽想帶毛毛外出郊遊,但是毛毛卻只想和同伴一起玩耍,不斷鬧彆扭不肯出門,因此讓爸媽也蒙上不歡情緒。

共同規劃親子行程,出遊更有趣

孩子長大之後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時時刻刻只想跟爸媽黏在一起,此時父母應慢慢調適心情,拿捏在尊重個人意向與維繫親子感情之間的適當分寸。

如果期望孩子開心融入親子出遊,不妨可以和孩子共同擬訂旅行計劃,或是邀約和孩子較親近的同伴一起同行,請孩子擔任小小主人的角色接待好朋友,讓孩子主導部分行程,可大大提升參與樂趣。

--育--

情境:朵朵的爸媽希望她能學習美的技藝,活潑的朵朵卻喜歡和哥哥一起踢足球,令爸媽有些困擾。

尊重並支持孩子的天賦能力

每個孩子的喜好與天賦不同,不應該因為在乎世俗的眼光而要孩子捨棄所愛,屈就於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學習項目,楊淑君以跆拳道揚名國際、吳季剛設計出美國第一夫人萬中選一的就職禮服,他們都是跳脫性別取向,在專長上獲得肯定的絕佳例子。

其實不管學習什麼技藝,都必須讓孩子打從心裡熱愛且願意主動學習,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帶領孩子廣泛體驗各種才藝,或是幫孩子尋找學習的偶像,擁有喜好的支持與追求的目標,能幫助孩子在學習路上保持更多動力!

--樂—

情境:緯緯的爸媽買了好多對各方發展有益的教玩具,可是緯緯永遠只喜歡其中某些特定的教玩具,令爸媽有些灰心。

不只「需要」,還要「想要」

許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捨得為孩子購買玩具、教具,考慮的重點通常是對成長發展是否有益,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再好的教玩具若不受孩子青睞,就形同廢物一般。

如果你的孩子還無法以言語方式進行溝通,可以先向親友借來類似的物品,或是帶他到教玩具種類較多的親子館中親自操作,以便直接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能以言語溝通,那麼買教玩具前可先向他介紹並諮詢他的意見,若孩子興趣不高可以省下一筆錢,倘若孩子喜歡你所推薦的教玩具,讓他參與購買過程,則可以幫助他提高興趣及期待感。

什麼時候該給予孩子決定權?

每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不盡相同,該在什麼時候給予孩子決定權,需視親子間的相處模式及溝通狀況而定。

馬文華所長認為,3~5歲是孩童發展自我的第一時期,這時候在孩童心裡會產生自我認同的矛盾感,父母經常可在這時候發現平常聽話的寶貝怎麼突然變得叛逆,此時可藉由給予更多決定權來化解衝突危機,讓孩子從學習決定、學習負責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自我認同感。

交出決定權,父母該做好的6件事

1.調整好放手的心態

當父母從「主導者」退居為「輔助者」的角色,可能會面臨對孩子信心不足、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產生動搖,此時父母必須要明白,對孩子信心不足,孩子失敗的機會越高,因擔心孩子而不願全然放手,不但會產生其他親子衝突,也無法獲得讓孩子自由做決定的效益,因此在放手的過程中,父母首先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輔助孩子展翅高飛。

2.給予孩子絕對的安全感

當孩子獲得做決定的機會,他或許能從中獲得成就感,但也可能因此受到挫折,此時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與認同,父母若能給予孩子滿滿的愛、信任及安全感,可以幫助孩子更有勇氣,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絕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

3.事前溝通自主範圍,擬訂紀律原則

給予孩子自由為自己作主的權利,但這自由絕對不是毫無底線,也並非不需遵守紀律,為了減少過程中發生其他衝突,一定要做好事前溝通,並且擬訂紀律罰則。

當孩子不能遵守事前的溝通,或是違反紀律規範,可以將孩子暫時隔離或是停止自主權利,讓他有時間及空間自我反省;也可請孩子自行負擔錯誤結果,例如破壞物品後要求孩子進行修復、破壞空間整潔後讓孩子自行打掃。

4.徹底當個不插手的配角

當父母同意讓孩子做決定,此時父母所擔任的角色是「觀察者」、「引導者」,應以配角的身分鼓勵孩子親自去嘗試、觀察孩子的工作情況、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堅守在過程中絕不插手干預的原則,讓孩子透過自主的行為活動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5.接受孩子的錯誤與失敗

很多父母起初願意給予孩子自主權,但是當孩子遭受錯誤、面臨失敗,父母會感到憤怒,甚至將孩子的失敗視為自己的失敗,因而感受到羞辱感,並將不歡的情緒再轉嫁到孩子身上。

能夠發自內心接受錯誤與失敗,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父母千萬不要在事後予以抱怨或責怪,火上加油並不能改變結果,倒不如陪同孩子一起檢討錯誤,引導孩子從自然結果獲得教訓。

6.保留談心時間

不管生活再怎麼忙碌,每天一定要保留給孩子一段談心時間,這段時間可以是在每天說完床邊故事後、幫孩子洗澡的10分鐘、吃完飯的休息時間…,重點是要以最放鬆、最專心的態度,分享孩子的心情與遭遇,進行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二寶以後,這五句話最不應該跟大寶說

生了二胎以後,經常會被朋友問到的就是:「你家大寶欺負二寶嗎?」或者「兩個孩子相處得怎麼樣?」「大寶喜歡二寶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有時候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好像家裡的實際情況更為複雜一點,不是一...

孩子到底要什麼?做父母的你們真的了解嗎?

周末帶孩子去家附近新開的商場玩,裡面有類似翻斗樂之類的兒童室內遊戲場,環境不錯,空間也比較大,像沙池、滑梯、蹦床、積木等分區都有,孩子在裡面可以玩上大半天,不過價格並不便宜,單次要168元。在陪...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他們對生活中的事情,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時,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想法給予尊重,對孩子的心情給予理解,對孩子的訴說給予傾聽。鼓勵和賞識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