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和妹妹結婚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關注我,擺脫泥濘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幼兒園的男孩親了一個小女孩,女孩的家長非常生氣,與男孩家長理論,雙方鬧得很不愉快。
對此,網友的爭論很激烈,有人說,男孩的母親太輕描淡寫,也有人說,女孩的母親太敏感,還有人各打五十大板,指出一個太放鬆、一個太緊張。
看完,不由得想起一個難堪的場景。
某天,孩子的託管老師神秘兮兮地來找我:
「我和你說一件事哦……」
文|昱子
「你的孩子親了別人」
老師神秘兮兮的眼神,不消開口,我的腦子飛速閃過一個詞。
女孩。
能讓成人用這種極其隱晦的語氣來交流的,還有什麼?
果然,老師湊到我的耳邊,一屢神秘的氣息飄過來:
「今天那啥……你的孩子親了別人。
」
「哦……」
瞬間,我的腦子關閉了一小下,好像短路一樣,以防信息流過載。
隨即,老師的聲音繼續傳來:
「今天我們帶他上樓的時候,在電梯裡碰見了一個同班同學,是個女孩,孩子見到對方很興奮,就去抱對方、還要和別人貼貼臉。
」
「小女孩的媽媽很不高興,讓女兒今後不要理『壞孩子」了。
」
「我覺得您有必要知道這件事。
」
我向老師道謝,別過。
回到家,我叫孩子過來,直接問道:
「你今天上託管的時候,有碰到班上的女同學嗎?」
「有啊!」他一臉高興。
「誰呢?」
「XXX。
」孩子朗聲說出對方的名字。
「你是不是抱住別人,還要親親呢?」
「對啊,」他倒是承認得爽快,完全沒有當回事,「但是我只是貼貼臉,沒有親哦!」
我的臉色嚴肅了一點。
「你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男女授受不親』嗎?」
「不知道,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男孩、女孩如果沒有經過對方的同意,不可以親對方,也不能和對方太親密。
」
「哦……」孩子似懂非懂。
「下次再遇到女同學,不可以親對方、也不能擁抱對方了。
」
孩子的表情,立馬變得很委屈:「那為什麼XXX(另一個女同學)可以親我呢?!」
我苦笑了一下。
啊,你們這些小屁孩。
「我覺得我愛上他了」
孩子口中的另一位女同學,也與他同齡。
剛上小學不久,託管老師第一次用神秘兮兮地語氣與我說話,就與此有關。
那一次,老師既驚喜又神秘地湊到我耳邊,告訴我:
「小熊媽媽,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啊……XXX告訴我,她好像愛上你家孩子了!」
老師興奮地描述著孩子「墜入愛河」的表現,既好笑,又弱齒。
回到家,我還是很直白地詢問:
「聽說有個女孩喜歡你呢?」
頓時,孩子不好意思起來,他扭捏著,笑得又丑又歪:」嘻嘻嘻嘻。
」
他一邊笑,我一邊無奈。
六歲多一點的年紀,還很朦朧呢,但卻已經能感受不同的情感……
不久後,我請對方媽媽吃飯。
果然,兩個孩子一見面,就像膠水一樣黏。
女孩子貼心懂事,不斷招呼頑皮的小男孩,甚至照顧他吃飯。
男孩子呢?則開心得像只小狗,兩個人時而追逐打鬧,時而湊到一起,親密無間。
這是「愛」嗎?
也許吧,就像人類學家馬尼博士所說:「從小,我們的『愛情地圖』就開始形成,包括偏愛的體形、種族、膚色、氣質和外貌等,以及我們成年後偏愛的性行為。
到8歲左右,孩子的『愛情地圖』就已經非常好地建立起來了!」
回到家,我問兒子:「這算是你的女朋友嗎?」
「什麼是女朋友?」他歪歪頭。
「你說呢?」我遵循著「他知道多少就解釋多少」的簡單原則。
「就是女生的朋友,她是女生!」孩子答道。
可惜,當他認為與「女生的朋友」相處都可以這麼親密時,現實卻完全相左……
難怪,電梯事件發生後,當我認真地告訴他與「女生朋友」相處的準則,孩子的表現,委屈又不適……「那她怎麼可以親我呢?!」
可更不適的,卻不止如此。
被「女生的朋友」甩了
半年後,這個懵懂的小伙子,被他的「女(生)朋友」甩了。
理由嘛?
女人心,海底針。
估計將是一個世紀之謎。
兒子開始眼淚汪汪地抱怨,對方總叫他「神經病」。
我問:「她不喜歡你了嗎?」
「應該是吧。
」
他像所有不知道錯在哪裡的男士一樣,滿臉懵逼。
我看著他,無奈,好笑。
我們當年也曾經是孩子,也可能有過朦朧的情感(我有一位好朋友甚至宣稱,他這輩子的真愛發生在幼兒園),對於情感與性的引導,沒有一帆風順,只有一次次教訓與經驗的分享。
我說,你記得兩件事,就好。
第一件,尊重別人。
有人喜歡你,是幸運。
但對待女孩,永遠要有禮貌,哪怕別人允許,也不能太親密。
第二件,尊重自己。
有人喜歡你,是幸運。
有人不喜歡你,是正常。
但無論別人是否喜歡你,你都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無須委曲求全。
「只有自願、尊重,大家才會開心地在一起。
」我看著他說。
「嗯。
」他點頭,似懂非懂。
「我能和妹妹結婚嗎」
經過這幾件事,小伙子關於「女孩」的煩惱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好的效果是,關於異性的投訴暫停了。
不那麼好的效果卻是,他宣稱「我不喜歡和女生玩了」。
日常生活中,他的女性朋友,似乎只剩下一個人
——妹妹。
有一天,我們在大街上,不巧目睹了一對夫妻吵架,男人沖女人甩了一巴掌……
兒子說:「這個爸爸不對!一個人結婚了就不應該打老婆!」
他接著說:「我結婚了,就絕對不會打妹妹!」
「撲!」我一口老血湧上心口。
「啥,你要和妹妹結婚?」
「對啊,我和妹妹長大了不是要結婚的嗎?」
「錯錯!」我趕緊糾正,「近親不可能結婚的!」
「那你和爸爸不是結婚了嗎!」他理直氣壯。
「我和爸爸又不是兄妹!」我眼暈目眩。
「哦……」他若有所思,「對啊,你是外婆生的,爸爸是奶奶生的……」
好一陣,他才明白「近親不能結婚」的道理,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這個一心認為應當和妹妹結婚的六歲小伙子明白最簡單的倫理道德。
容易嗎?
不容易。
意外嗎?
真意外。
馬尼博士的話再度在我的腦海中迴蕩:「從小,我們的『愛情地圖』就開始形成……」
是的,當成人手持一張清晰的「愛情地圖」時,我們認為,關於愛情/性/婚姻的道德是理所應當、自然而然的,但其實,沒有一張地圖的繪製,是容易的。
它需要勘查、需要矯正、需要不斷地繪製。
我們希望男孩、女孩一開始就擁有明確的邊界、禮貌的舉止,但實際上,他們不過有如曾經的我們,跌跌撞撞、莽莽撞撞,他們無時無刻不需要成人的引導,但卻又有著極其個性化的想法與際遇……
我們渴望給孩子一種標準的「情感教育」、「性教育」,但實際上,我們能做的,往往是在一次次的獨特遭遇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給孩子適當的引導。
這正如《從尿布到約會——養育性健康兒童的家長指南》的作者、性教育家黛布拉.哈夫納寫下的:「性教育需要尋找『教育時刻』,比如你們正在看的影視作品出現行畫面的時候,你們一起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在給學齡前孩子洗澡的時候,或者你正在給襁褓中的孩子換尿布的時候,當你和五年級的孩子在路上開著車,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個關於性騷擾的故事時……這些對你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時刻』。
」
關於情感。
關於兩性。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一開始就有的非黑即白,只有慢慢樹立的大是大非。
因此,一個小男孩親吻了一個小女孩,是yes還是no呢?
我認為,小男孩不是流氓,但可以換個方式表達喜歡。
而無論小女孩是否喜歡對方,都應該得到禮貌的尊重。
這,就是一個「教育時刻」。
重要的不是爭對錯,而是通過它,我們的孩子,能走向一段幸福的人生。
「你要找什麼樣的女朋友」
最後,前段時間,有調皮的朋友故意問我家孩子:「你想找什麼樣的女朋友?」
他仔細地想了想,回答:「我沒有想好。
」
朋友們笑起來。
孩子補充道:「等上了大學再說吧。
」
看著他一本正經的臉,我覺得,教育沒白費,而任務,還很多。
作者:昱子,新聞人,一兒一女的母親,記錄二孩媽媽的成長史。
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一個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
關注我,你可以得到:
1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二孩的成長史 | 媽媽的進化論
-長按關注-
#昱子的囉嗦#
根據哈夫納所著的《從尿布到約會》,關於學齡前孩子的性教育有幾個要點,供大家參考:
一、分年齡、分階段:性是貫穿人一生的命題,但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用成人的是非標準來判斷小孩的是非善惡,並不合適,相反,提供「適齡」的性教育才是引導的根本;
二、簡單原則:回答學齡前孩子關於性的問題,比如「小寶寶從哪裡來」,先了解孩子已經知道什麼了,再簡單回答,孩子不需要解釋得過於具體。
三、注意監護:學齡前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自慰和性遊戲(比如扮醫生檢查身體),對待後者,家長需要做好監護,保證他們在玩耍時有成人在旁;
四、管好電子螢幕:如今,電子螢幕往往是最主要的「性教育者」,當你把平板、手機、電視遙控器交給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它們潛在的性內容,網絡中隱藏著大量的性信息,但並不會提供恰如其分的「教育時刻」!
台灣美女作家林奕含抑鬱自殺,悲!是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了
2017年4月27日,年僅26歲的台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身亡。逼她走上不歸路的,是她在《房思琪的初戀花園》里寫道的「少年時遭老師誘姦」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