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帶孩子那麼費勁,我還是保護不了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在中國帶孩子那麼費勁,我還是保護不了你?

當今社會,生活不易,不僅有「房奴」,還有「孩奴」。

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的30年中,大部分中國家庭發展是呈現「4.2.1」的倒金字塔模型的。

而若論中國大多核心家庭、主幹家庭的家庭地位,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一定是這個家庭里的孩子。

即便現在已經施行了「單獨二孩」政策,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也不過是從一個「小祖宗」變成了兩個「小祖宗」罷了。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全家幾個大人圍著家裡的孩子轉,操心這個、安排那個,事事要為孩子籌謀,從孩子未出生到孩子工作、結婚、買房、生子,幾乎無間斷。

如此心力交瘁十幾年,談何「不費勁」?

01 安全問題

有時候,不是父母「愛操心」,而是社會中存在的的安全隱患讓他們不得不操心。

兒童拐賣、食品安全、兒童意外事故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相關新聞報導讓家長們心驚膽戰。

為了防患於未然,有時候國內家長猶如驚弓之鳥,容易過度保護,為了「安全」將孩子牢牢「拴」在身邊。

而在國外,適合孩子玩耍的地方有很多。

從大大小小的公園、遊樂場到博物館、藝術館,都能看見帶著孩子的家長。

而關鍵的一點是,這些地方並不擁擠,提供了廣闊的專門區域給孩子玩耍的同時,也方便父母關注孩子的動向,謹防危險。

另外,外國的父母還更願意解放孩子,讓孩子暴露在「危險」中。

當然,這裡所說的危險是指在完備、專業的保護措施下創造出的「危險」,例如帶孩子去戶外運動、去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健康、自然、勇敢地長大。

02 攀比之心

當孩子長大一點,家長看到別的孩子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補習班、興趣班,就生怕自己的孩子如果不上就會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的孩子喝高價的進口奶粉,就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吃而影響發育......在許多中國父母眼中,除了自己孩子,還要看到太多別人,把別人的選擇當做自己的參考和指南,以免孩子「掉隊」。

有這樣的心理和社會風氣,家長難免不「心累」。

這樣的攀比之心,導致家長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搜集儘可能多的信息上,很容易導致孩子教育上的信息過載,缺乏主見,將所有的東西一股腦施加到孩子身上,卻忘了要「因材施教」,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方式。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中國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在孩子身上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卻忘了要將孩子看作有獨立靈魂的個體。

國外的父母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在孩子小時候便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形成「主見」。

同時,他們認為,過多干涉子女成長軌跡的人,自己通常也不會過得愉快。

因此,他們在考慮子女教育問題時,有自己的原則和選擇,他們關注的是家庭會怎麼樣、孩子會怎麼樣,而不是別人會怎麼樣。

在做決定之前,父母會將問題告訴孩子,讓孩子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絕對不會讓孩子被動承受那些所謂的「為你好」。

03 溺愛孩子

養孩子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溺愛孩子而造成的「甜蜜負擔」。

這樣的負擔主要體現在養孩子的經濟壓力上。

中國孩子處於家庭金字塔的頂端,許多父母、祖父母都片面的認為要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導致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非常大的家庭經濟壓力。

而許多商家正是抓住了父母的這種心理,但凡涉及到「兒童」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都相對高昂,卻還是讓許多家長趨之若鶩。

兒童食品、玩具、服裝、書本的開銷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各種各樣的高價的興趣班、兒童天地。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硬體、軟體的開銷都那麼大,家庭經濟壓力能不大嗎。

而反觀外國的父母,他們很少為孩子買貴的衣服、玩具,而是鼓勵孩子通過勞動和付出換取想要的成果,絕對不會溺愛孩子、縱容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惡習。

為孩子操心是為人父母的天性,但是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正確的育兒理念,則可以幫父母省去許多煩擾。

養孩子到底費不費勁,其實還是看父母怎麼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