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越早看到越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夠提升幸福感,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

當孩子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的時候,家長大聲訓斥:「你怎麼亂扔玩具?下次找不到你再也別想玩了!」

當孩子弄壞了玩具的時候,家長大聲訓斥:「你太調皮了?好好的玩具被你玩壞了,以後別買新玩具了!」

語言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可以溫暖人心,也可以傷人無形。

所以,不要將最尖銳的一面指向自己愛的人,尤其是孩子。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明明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卻從不顧及孩子的想法。

人前教子很容易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漸漸失去安全感;明明是善意關心的話,到了嘴邊就換成了「打壓式」的教育方式刺激孩子。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孩子會單純地相信所有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轉變為自己的觀念,從而產生自我懷疑,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卑。

他們會陷入強烈的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認為自己就如同父母所說的那樣,沒用、笨、愚蠢……一旦他們接受了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籤,就很有可能朝著這方面發展。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於不懂得好好說話的。

對家人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他們渴望被尊重,也應該有被尊重的權利。

和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們要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用朋友身份代替父母角色去對待,才能真正融入他們的世界。

好好說話,傳遞給孩子的是最利於他們成長的正能量。

我們的語言似乎在暗示著肢體語言,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於家庭。

一個家庭里,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而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是這個家。

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當一個人說話文明有禮的時候,肢體語言會跟著優雅講究起來,做人處事會更加圓融周到,會更容易得到周邊的正面反饋。

孩子模仿這樣的大人,其言行舉止也會由內而外地散發著友好,更容易受人親近和尊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丨愛,從好好說話開始...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提到過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詩作《大人》:《大人》不管誰來了看到我「又長大了」「上幾年級了」「就要上三年級」「這麼快啊上次還是一年級呢我記得」說著就來摸我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