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愛,從好好說話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提到過

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詩作《大人》:

《大人》

不管誰來了

看到我

「又長大了」

「上幾年級了」

「就要上三年級」

「這麼快啊

上次還是一年級呢

我記得」

說著就來摸我的頭

大人們啊

總是說著同樣的話

在孩子們小小的宇宙里,「總是說著同樣的話」的大人們,他們的世界和語言真是枯燥乏味;他們威嚴:「快把衣服穿上!」他們哄騙:「快上床睡覺覺,不然大灰狼就要來了!」他們大吼大叫:「跟你說了多少次了還是不聽!」常常以大人自居的他們,有時甚或有些面目可憎。

前幾天,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段話:

18歲,不會說情話,可能錯過心愛的女孩;

22歲,不太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找工作沒辦法和HR談笑風生;

27歲,不會上下級間的言語溝通技巧,無法樹立自己的職場影響力;

30歲,不會說話,調解不了婆媳關係,家裡老小缺少了一份和睦融洽。

淺顯且易懂的一段話直入我內心深處,語言是帶情緒的,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能暖人,也可能傷人。

所以,不要將最尖銳的一面指向自己愛的人,尤其是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由此可見,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夠提升幸福感,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

傳遞利於孩子成長的正能量

孩子很多事情不明白,難免會犯錯誤,而父母的耐性容易在日復一日的教育中磨平,因此而產生負面情緒。

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不可避免地爆發,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發生吼叫行為甚至語言攻擊。

孩子長時間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今後遇到問題也會複製家長的的方式去釋放情緒,這個結果就很嚴重了。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壞情緒,很多事已然很艱難,不應該再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孩子覺得痛苦。

用溫柔的力量代替火冒三丈的力量,你會發現憤怒不堪一擊,溫潤的態度、和善的語氣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孩子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家長大聲訓斥:「你怎麼回事?亂扔玩具,回頭找不到你再也別想玩了!」

不如試試這樣說:「玩具玩完了需要回家的,跟寶寶在外面玩累了要休息一樣,我們一起把它送回家好不好,不然它的爸爸媽媽要擔心的。

當孩子弄壞了心愛的玩具,家長大聲訓斥:「你太調皮了?好好的玩具被你玩壞了,以後你不會再有新玩具了!」

不如試試說:「玩具受傷了,它一定很疼,我們以後要好好愛惜它,不然壞了不能玩了,多遺憾啊。

好好說話

是幫助孩子儘早獨立的捷徑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他們渴望被尊重,也應該有被尊重的權利。

家長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理直氣壯地對孩子大呼小叫。

如果你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再有篤定的自信。

和孩子溝通是門學問,要家長們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用朋友身份代替父母角色去對待,才能真正融入他們的世界。

當孩子亂扔東西,家長沒有了解到他的年齡特點,不理解對「扔」這個行為的欲求,就開始批評孩子。

不如試試說:「扔東西這個遊戲看上去還挺有趣的,不過很多東西不能隨意扔來扔去,會扔壞掉的,不如我們找一個其他東西來扔,你看球怎麼樣?」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亂跑、大嚷大叫的時候,家長大聲管教他只會讓他反感、反抗。

不如試試說:「哇,你跑起來這麼快,媽媽都跟不上了,能不能拉著媽媽慢點走,謝謝你能體諒媽媽!」

好好說話

讓孩子擁有溝通的慾望

有的時候,孩子只是想讓家長知道,他們正經歷著一些令自己焦慮的困難,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他們需要我們的建議。

家長習慣用領導風範及命令的口吻去跟孩子接觸,站在絕對權威的角度拒絕與孩子協商。

自然而然的孩子主動放棄了與家長溝通,任由惡劣的行為循環下去,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便不再信任。

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有時家長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導致孩子變得不願上幼兒園。

不如試試改成說:「你昨天在幼兒園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特別好,今天一定也可以,老師和小朋友都特別喜歡你,媽媽今天會準時來接你。

好好說話讓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越來越棒,比起「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來接你了」強太多。

好好說話

讓愛不被沒有溫度的語言阻擋

傾聽是獲取雙向互動的最佳途徑。

對孩子來說,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他們有傾述、表達的願望。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提出要求時,家長們要靜下心來認真聽一聽他們的理由,而不是急於取笑、挖苦和打擊。

雖然我們有時會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難以理解他們悲傷的心情,覺得沒必要,可是愛孩子,我們要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體會到關愛。

其實,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今天你對孩子說了什麼話,明天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無意中的一句話而記恨了他們十幾年,這句話可能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

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而家庭關係又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石,一個人在家庭中養成的溝通模式和說話方式,會滲透進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有強大的外力來影響或改變,這樣的習慣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好好說話,認真傾聽,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

那才是你能夠給孩子創造的,最好的家風。

語言不僅僅是一個溝通的工具,更是我們表達自己、連接彼此的橋樑;學習如何說話不僅僅是練習「說話」本身,更是深入洞察自己和孩子的精神世界、深刻改變自己和親子關係的一個絕佳契機。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但,無論你有多少錢,別人家的嬰兒生下來爬,你家的嬰兒也不會生下來就跑。

在人生成長這個課題面前,錢是沒有意義的,父母的責任心與智慧,才是一切。

只要有心,只要用腦,我們一定會找到與這個世界、與未來、與孩子們之間最快樂、最有趣、最優化的互動遊戲。

而這一切努力,都將讓我們收穫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培養一個懂得關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誠實的孩子,一直以來就是一項艱巨任務。

但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去做。

沒有什麼工作比這件事更加重要、帶來更大的回報。

愛,請從好好說話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無理取鬧的也許是大人,不是孩子

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嚴格的故事,但卻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的誤區。要從專欄上一位父親的來信講起。來信內容如下: 我曾經看到過國內某「優秀母親」的著作中提到如何應對孩子無理取鬧,其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親子交流不要自作「聰明」

親子交流中間,家長往往會從大人的角度來處理和孩子的關係,從而不能達到暢通的交流,其實在和寶寶交流的過程中,媽媽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時間來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