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那些「神之邏輯」和「迷之要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的孩子都是精神分裂的孩子。

——沈奕斐

我們之前討論過各種各樣的育兒問題,不過大多都是針對孩子的「問題行為」。

拖拉、青春期、不愛學習......專家們打著「五大問題、一個對策」,可家長卻反映,聽了育兒經後,帶孩子好像更辛苦了。

「聽過這麼多育兒理論,

為什麼還是當不了好父母?」

這不僅是普通父母的疑問,就連我這個搞了十幾年家庭教育研究的人有時候都很感慨:

一路走來,看過的育兒理論所剩無幾。

正因如此,面對自家孩子就更小心翼翼。

表面裝著 nice(不批評要鼓勵,不在意學習成績,一定快樂教育),心裡已經火冒三丈。

不僅如此,孩子還有逆反情緒:老媽!你又要拿什麼理論對我耍花招?

所以,不是「真經」有假、「雞湯」不足,而是從知到行的轉化率比銀行的存款利率還要低。

怎麼辦?羊毛出在羊身上,問題得從自身找。

這期節目,我們講講父母難以理喻的「迷之要求」「神之邏輯」,看完各自對照一下。

中槍的低頭默默反省,絕不脫口而出!

迷 之 要 求

「吃飯的時候不許說話。

吃飯時,家長能和孩子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

對工作節奏緊張的父母來說,這種時刻是十分珍貴的。

即使在西方,也會在兩道菜之間預留一段時間來交流。

很多家長常常會讓孩子在整個吃飯過程中都不許說話,這等於剝奪了和孩子溝通的時間。

✔ 換種方式

「兒子,嘴裡含著飯的時候不要說話,會影響消化。

等咽下肚後再說。


迷 之 要 求

「快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好。

「爺...」

「沒禮貌。

讓你叫叔叔,你就快叫。

對孩子來說,很多稱謂對應著固定的人。

家長要孩子突然叫一個陌生人「爺爺奶奶」,他會感覺非常奇怪。

孩子一旦不願開口,家長又開始貼上「沒禮貌」的標籤。

其實,有些孩子性格內向,如果點個頭,笑一笑,就算打過招呼了。

千萬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叫出口。

✔ 換種方式

「這是我家兒子圖圖。

這是媽媽的同事張叔叔。

打個招呼吧。

」(想像一下,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介紹兩位不認識的朋友認識的?)

迷 之 要 求

「弟弟喜歡你的變形金剛,那就送給他吧。

「不要!」

「好孩子要學會分享。

「我看中了弟弟的奧特曼。

能不能也分享給我啊?

「 #¥!*@2#%…*&)%¥@」

你看看,這樣的媽媽還是親生的嗎?我們常常和孩子說,要學會分享。

可是,從來沒有說清,什麼東西(情況)是可以分享的,什麼東西(情況)是不能分享的。

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共享單車。

變形金剛可能沒多少錢,但在孩子眼裡,它可能是陪伴自己的好夥伴。

孩子不願意分享他的東西,so what?他需要學會如何拒絕過分的要求。

✔ 換種方式

「你不願意的話,想想該怎麼和弟弟說,委婉有禮貌地拒絕他?」

迷 之 要 求

「只許你再看三分鐘電視哦。

(三分鐘後..)

「不要,我還沒有看夠。

「要講信用。

說好了,就不能反悔。

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和我們成人想像的不一樣。

只玩三分鐘,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玩到。

更何況,任何人在給出承諾前,都需要知道前提條件。

父母和孩子進行約定時,不能一味看重守信、不准反悔。

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聽取孩子的意見。

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 換種方式

「三分鐘時間很短很短。

我多給你十分鐘,讓你玩個痛快。

但時間一到,肯定不能玩了。

除此之外,類似的「迷之要求」還有:

不許哭,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

別瘋笑,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

我對孩子成績沒有要求,只要他健康快樂

你不教育孩子,社會就會教育他

還有哪些中國爸媽的「迷之要求」?

歡迎在評論區回復留言哦~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的孩子都是精神分裂的孩子。

大人說話的時候,孩子不要插嘴;需要表現的時候,能夠對答如流;考試的時候,要特別細心;發言的的時候,要面面俱到。

可是,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肯定會插話;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肯定不常開口。

然而,「靜如赤子、動如脫兔」並非成長的常態,而是需要外部不同因素的刺激和控制。

乖≠聽話≠按我說的來做≠好孩子,別讓孩子一味適應你的要求。

因為,孩子沒有優缺點,只有特點。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改變自己。

不然,只會陷入教科書般形式主義的泥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