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把屎把尿」對寶寶傷害有多大?如何進行如廁訓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夏日炎炎,很多人可能用傳統的帶娃方法:給寶寶穿上開襠褲,定時把尿。

尤其家中的長輩可能會這麼告訴你:穿什麼紙尿褲,孩子他爸小時候都是這麼把尿的!

如果你真的每天給寶寶定時「噓噓」,現在請馬上Stop!因為1歲以下的寶寶經常把尿,不但不會讓寶寶更早學會自主便尿,甚至還會有其他危害

從小把尿可能會有哪些危害?

太早把尿會破壞寶寶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寶寶讀幼兒園後可能還常常尿床。

因為控制排泄的肛門括約肌和膀胱在寶寶18-24月大時才開始成熟。

從小把尿的話,寶寶對便尿的反射就完全依靠大人指令,而不是靠自身的膀胱和括約肌反射排便,這樣既不利於寶寶排便系統的成熟,也不利於寶寶後期養成健康的如廁習慣。

另外,1歲以前,寶寶的脊椎和髖關節發育還未成熟,把尿的姿勢可能會造成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把尿時間過長也不利寶寶的髖關節的發展。

不能把尿,0-1歲寶寶如廁問題怎麼解決?

不能把尿,那就用尿布或紙尿褲吧!

尿布比較經濟,但需要手洗、晾乾,工作量很大。

用紙尿褲等話可以減輕年輕媽媽不少工作量,但夏天炎熱,要做到及時更換,幫寶寶清洗屁屁並塗護臀霜,這樣可以儘量避免紅屁屁的情況。

至於「紙尿布(尿不濕、紙尿褲)影響孩子生殖器發育」的說法是不科學,紙尿褲在全球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沒有發現類似問題,媽媽們不必擔心。

但媽媽要注意,不能給寶寶把尿,並不意味這你可以很早給寶寶開始如廁訓練了。

年齡雖然不是決定如廁訓練的硬性指標,但一般情況,至少寶寶擁有成熟的消化系統和膀胱,對大小便有一定控制能力時,才適合開展如廁訓練,也就是18-24個月左右。

當然,如廁訓練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點寶寶可能需要到27月齡才做好如廁訓練的準備,男孩可能比女孩要晚些,媽媽不要操之過急哦。

1歲半後,如何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

大多數18個月左右的寶寶雖然達到了如廁訓練的生理成熟度,但剛開始坐在痰盂或馬桶、蹲在便池上時,TA往往不願意鼓勁讓腸子運動起來排便,而是憋便。

要想如廁訓練的過程更輕鬆更快速,還要依賴寶寶快速發育的小腦袋,在心理、認知和語言上也要做好準備——表現出自主意識,希望自己控制事情,對於使用馬桶表現出好奇心,且樂於模仿;能夠嘗試用語言表達大小便的需求,明白大人的指導。

爸爸媽媽這麼做

1、觀察寶寶「想要大小便」的信號

寶寶蹲下來、抓住尿布、雙腿交叉;嘴裡咕噥、臉皺在一起;退到角落或蹲在沙發後面;或者不停跺腳,轉圈圈……這些都是寶寶察覺到便意時的信號。

每個寶寶的表現可能不同,爸爸媽媽要掌握自己寶寶的如廁信號哦。

2、為寶寶上廁所做示範

利用這階段寶寶愛模仿的特點,讓寶寶看你上廁所,同時解釋你在做什麼。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玩具娃娃來做示範,或借用專門的繪本來告訴寶寶如何上廁所。

3、按寶寶的意見選擇馬桶

帶寶寶到商店去試坐兒童馬桶,當做是一件可以騎的玩具,能讓寶寶感覺到放鬆自在。

4、教寶寶明白便意與上廁所的關係

當你注意到寶寶有要上廁所的跡象時,應主動問TA:「要便便嗎?告訴媽媽!」從而讓寶寶知道——感覺到便意,就及時說出來。

鼓勵寶寶堅持坐到馬桶上,直到出現排便或到15分鐘,讓寶寶知道在馬桶上便便。

對於寶寶便便的習慣培養,媽媽不要操之過急,1歲以下不應該把尿,到寶寶18-24個月大時就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

在進行如廁訓練時,寶寶雖然能逐漸控制自己的便意了,但可能還會出現尿床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媽媽不要因此苛責寶寶,一定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導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