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輩帶的孩子和父母帶的孩子不一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拋開所有的高等教育,所有的生活習慣,所有的思想差異,所有的婆媳關係這些容易撕逼的話題。

我們就說一個特別純凈的狀態。

為什麼長輩帶的孩子和父母帶的孩子不一樣。

因為,只能獎勵,不能罰。

而教育孩子,是多管齊下的一個過程。

該獎勵的時候獎勵,可該罰的時候,很多人卻會弄出無法調和的矛盾。

教育小孩,最好的方法,就是獎懲分明。

好的行為要鼓勵就要給獎勵,不好的行為要制止,就要給懲罰。

我小時候,真的很調皮,有一次,我在學校裡面用剪刀故意剪壞前排女生的衣服。

第二天,女生家長找上門來了,說洗衣服的時候,孩子的衣全是丁字口。

我爺爺是學校的老師,在學校裡面二話沒說,賠了一百塊錢給人家(1994年),給人家賠禮道歉。

送走了家長,把我領到辦公室,直接給了我一個巴掌。

晚上回到家,我的臉上五個手指頭印子,我媽看見了就不行了,說怎麼了呀。

我爺爺說,孩子在學校太不像話了,我教育了一下。

我媽當時就炸了,你再怎麼教育,也不能打這麼重啊。

最後吵的是不可開交,什麼冷飯都炒出來了,我媽說,你要打打你兒子,別打我兒子。

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爺爺,我爸爸都已經去了極樂世界。

我說句公道話,我爺爺打的對。

因為我真的知道我錯了,我一點都不怪我的爺爺打我。

從此以後,我就再也沒做破壞別人財產的事情。

就是因為這一巴掌。

但是,我媽媽也對,因為我媽媽愛我,心疼我。

所以,我愛我的爺爺,我也愛我的媽媽,都是我的錯。

可是,矛盾就是這麼產生的。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並不是簡簡單單吃飽穿暖,而是一個從動物性到社會性的轉變。

孩子是沒有社會性的。

比如我們吃飯,就算我十點吃過早飯,十一點有個飯局,我也依舊能陪朋友再吃一頓,縱使我已經飽了。

這就是社會性。

但是,孩子沒有社會性,他十點吃過了,十一點絕對吃不下,而且會明確表示,我不要吃了,我要玩。

幼兒時期整個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孩子,明白什麼叫社會性。

可是,隨心所欲的動物性總是最開心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

所有的規矩,和與人交往的方式,都是社會性。

都是反動物性的。

不進行教育和懲罰,沒有人會主動進入社會性。

因為,動物性的根本就是趨利避害。

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就不站著,什麼事情開心就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煩心就不做什麼事情。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簡簡單。

回到我剛開始說的。

老人沒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懲罰管理,因為很多家長會心疼自己的孩子。

我倒也不想說聖母兩個字,但是寶貝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打這套邏輯,確實是普遍現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一代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

就會出現,只獎勵,不懲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算孩子做錯了,有很多情況也不會直接和小輩交流。

因為,這裡不得不說到婆媳關係。

很多人是沒有說話的藝術的,很多婆媳關係是天生的無法調和的。

老一輩和小輩去說孩子的缺點,很有可能就變成指責兒媳的導火索。

進而擦槍走火。

看多了抨擊「惡婆婆」的問題,你就會發現,至少有一半,都是這個路子。

轉至知乎

喜歡我們就關注訂閱我們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