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家長如何正確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幼兒急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病毒性疾病,也是自限性疾病,病中不需要抗生素、輸液或其他治療,即可自愈,病中側重護理,避免高熱引發驚厥、降低體內過多的消耗,精神狀態正常即可。

通常會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高熱,愛寶心切的父母們常常希望孩子能快速降溫恢復如初,因此就病急亂投醫,卻錯過了一次讓孩子自己抵抗病毒的機會。

幼兒急疹面部症狀

我家迪寶在十個月的時候出現了「幼兒急疹」,還好,剛好對這個疾病有預先足夠的認識,所以採用了比較科學的處理方式應對了首次的高熱,那天早晨,迪寶起床後低燒,精神狀態依然很好,自顧自地玩著,九點時腋溫一度到了38.5度以上,立刻貼上小林退熱貼,餵了泰諾林(建議吃泰諾林,特別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並記錄下了吃藥時間10:00AM(退燒藥的服用是有一定時間間隔的,例如泰諾林間隔4-6小時重複用藥一次,24小時不超過4次)然後大量餵水(退燒藥後必須大量輔以喝水,才能起到排汗降溫的作用)帶去醫院做了血常規檢查,結果是病毒性感染,在看醫過程中給醫生提到了自己的懷疑——「幼兒急疹」並不希望開藥,醫生比較認同,讓隨時注意觀察,有情況再立馬到醫院。

但「幼兒急疹「通常需要「燒退疹出」方可完全確診。

所以這裡需要父母的冷靜思考,頂住壓力,多多觀察,避免極度高熱可能引發的驚厥,一旦超出「幼兒急疹」的病況,再到醫院。

回家後繼續大量喝水,到了下午體溫再次升高,期間洗了溫水澡,並使用退燒滾珠在腋窩等相關位置(物理降溫的一種方式),切記使用老辦法——酒精擦拭,有的媽媽會問如果燒高了怎麼辦,比如再次到了38.3度或更高,擔心持續是否會燒壞腦子,「幼兒急疹」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持續高熱,所以高熱是難免的,而且發燒也並非全然不好,借用崔神醫的話說:「發燒不會燒壞孩子,退燒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高熱驚厥和降低體內過多的消耗。

」發燒是人體免疫力的體現,有發燒說明免疫機制在起作用,還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只要孩子的精神狀態比較好,就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直到服藥的間隔時間。

還有一種說法是能否用兩種退燒藥交替使用,建議最好不要,兩種藥交替使用,它們的藥理是否會發生作用不知,況且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不是別的孩子吃了沒事,你的孩子也沒事兒,是吧,所以還是單獨使用一種退燒藥實在!下午四點,迪寶再次燒到了38.7度,立馬餵了泰諾林,記下餵藥時間,大量喝水,半小時後出汗,退熱。

基本就是這樣,每隔兩三個小時量一下體溫,物理降溫,38.5度以上到服藥間隔時間餵退燒藥,連續高燒四天,其間,最高腋溫一度到了39.8度,共服用泰諾林9次,第五天燒退,第六天疹出,類似玫瑰似的一大片,在背部和肚子等處無瘙癢脫屑,後來疹子逐漸消退恢復如初。

幼兒急疹腹部症狀

很多說法上,「幼兒急疹」只有一次,可是迪寶卻發生了第二次,因為考慮不會是「幼兒急疹」了吧,但是症狀一樣,是在兩歲半時發生的,基本還是按照上面的方式做的,只是內心比較擔心,直到退燒,疹子出來。

總結一下吧,「幼兒急疹」多發生於6個月——2歲幼兒,一般來說只會得一次。

症狀如下:

  1. 年齡在6個月——2歲幼兒;

  2. 突然的高熱,體溫可達39-40度,期間反覆發燒;

  3. 除高熱以外,精神狀態良好,能吃能睡,無其他症狀,如感冒的相關表現咳嗽、流鼻涕等,排除疫苗反應;

  4. 查血顯示是病毒性感染;

以下這些是病好時的表現:

5.持續發燒3-4天,燒退,疹子再持續3天,疹子是紅色疙瘩在前胸、後背、腹部或面部,無癢感,不影響食慾、睡眠,之後皮膚恢復如初。

如何護理讓它自愈?重點是避免高熱引發驚厥、降低體內過多的消耗:

1.38.5度以上服用退燒藥,泰諾林或美林,最好不要兩種混用,注意用藥時間間隔;

2.物理降溫為主;額頭的冰冰貼,如小林退熱貼;洗溫水澡;外用降溫滾珠等,大量補充水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3.不要捂著了,儘量輕薄,便於散熱;

4.對於已經吃輔食的小孩,吃流質食物,一方面好吞咽,另一方面也可補充水分,如各種粥類。

「幼兒急疹」是一種可以自愈的病毒性疾病,不需要吃抗生素,打針輸液等,是幼兒自身免疫系統成熟的表現,也是自身抵抗疾病的一次機會。

經歷這次「幼兒急疹」後,父母會對發燒有新的認識!

這是迪媽的個人帶娃經驗,純乾貨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不過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希望結合實際情況加以處理,更好地帶好您的寶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