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1.5—3歲寶寶,爸爸們的陪玩全攻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來了解下1.5~3歲的孩子發展的狀況,結合孩子的成長需求去陪玩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的三點,我是從「體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的,包括後面給出的建議也是。

希望能夠幫你們更方便地了解孩子,以及清楚我們最該做的是什麼。

1.5~3歲孩子的體能方面,運動能力有了飛躍

1.5~3歲,孩子可以走了;可以跑了;可以跳了;甚至可以發展到雙腳跳、單腳跳;倒走;上樓梯、下樓梯都不費勁。

總體而言,孩子身體能力已有很大提升,與此同時,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也很好了。

譬如說他可以踢球,他的手眼協調能力也發展的不錯。

可以打球了,譬如說類似於羽毛球、桌球的運動就能稍微能接著點了。

這個階段相較於1.5歲之前的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

1.5~3歲孩子的智能方面:需要重視注意力的訓練

這個階段,主要訓練寶寶的是什麼呢?就是他的注意力。

很多家長都會反映,說我家寶寶注意力的時間總是很短。

實際上,1.5~3歲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在2~5分鐘左右。

所謂的注意力時間,指的是他特別用心的、有意注意的時間。

還有些媽媽跟我說,我們家寶寶有的時候玩一個東西,譬如說他玩IPAD,他可以玩半個小時他都不累。

對,因為他在玩IPAD的情況下,他實際上是一個無意注意的過程,所以他那個時間就會比較長。

但這對孩子的注意力發展並無太多益處。

我們其實是想培養孩子一個有意注意的時間,也就是他有意識、有目的的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投入的注意分配、注意的時間和能力。

1.5~3歲孩子的心理能力方面:該給孩子立規矩了

基本上,現在1歲半的孩子,就已經進入他們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了。

孩子的自我意識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如果這個時候過於寵溺而缺乏規矩設置,父母就會發現孩子的脾氣更倔、更加不能等待,更容易無理取鬧,以及各種行為問題。

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將來的社會化。

所以,我們強調這個時候起,爸爸尤其要多參與到育兒中來。

即從1.5歲起,爸爸就要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了。

那麼,爸爸們如何結合上述三點孩子的成長需求,更好地陪寶貝們有效地玩起來呢?我們先看看這四格漫畫。

這四個漫畫講得就是爸爸在給孩子立規矩。

有的時候,爸爸必須堅定地說不行,不許,不可以;有的時候,爸爸則是可以、是行的、是允許的。

比如關於孩子能不能吃冰淇淋這件事:如果爸爸堅定地說,在外面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許吃冰淇淋,那麼爸爸就需要堅持,不管別的小朋友是不是在吃。

但是如果爸爸本來就允許孩子吃冰淇淋的話,就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

當然,生硬地立規矩,對於這個時期開始想要獨立和爭取話語權的孩子而言,效果定然不好。

那麼,爸爸們該如何做呢?當然,立規矩還只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需求。

在體能、智能方面,爸爸們又該怎麼做呢?

下面我給出了5點建議,供爸爸們作陪玩參考:

NO.1 體能方面,多帶孩子出門去動起來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議爸爸多帶出去玩兒,做戶外活動。

尤其孩子2.5~ 3歲的時候,在奔跑的過程中,跨越的能力也有了,他可以主動躲過一些障礙物的時候,爸爸們就可以帶孩子做一些球類運動,比如籃球、排球、足球。

手上的、腳上的,都可以試一試。

我們之前一集,主題是爸爸對男孩子性別認同的重要作用,包括如何讓男孩更像男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這樣的遊戲去實現的。

在球類遊戲中,可以有很多同伴去參與,爸爸此時就可以扮演一個教練的角色,帶著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爸爸當教練引導大家去踢。

在這樣的過程中,爸爸也得到了鍛鍊,孩子也有了更好的參與意識,同時還會為孩子的社會化打下很好的基礎。

此外,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釣魚的小遊戲,這個比較適合年齡偏小的寶寶。

有一些電動的釣魚板,我們經常也可以在玩具店買到,可以讓孩子試者去練一練。

因為這個小遊戲特別能夠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以及手部的精細動作和肌肉控制力量的發展。

NO.2 智能方面,剪紙遊戲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的培養,首先當然是少打擾。

當然,恰當的遊戲同樣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的,就是剪紙遊戲。

如果家裡有很多的廢紙,這些廢紙與其扔掉,不如讓孩子玩一些遊戲。

比如報紙,在我們的《積木寶貝闖世界》欄目里,也跟大家介紹過,把報紙揉一揉、捏一捏,就可以扔著玩。

在幫孩子專注的同時,其實這也會鍛鍊到孩子大臂和小臂的力量。

可能你經常會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動作。

孩子到2歲半,或者將近2歲半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可能往後扔,或者往上扔,這就是因為孩子大臂和小臂的力量不夠,手腕的不夠靈活,所以帶動不起來物品往前走。

在家裡的時候,爸爸就可以幫孩子練習,把報紙折成球,扔扔報紙。

用小小剪刀剪一剪,譬如孩子看了一本書,上面有條魚,爸爸可以說:「今天你能不能剪一條魚給爸爸看看」,不管孩子剪得像不像,這種方式就是在提示孩子去想:我的魚是什麼樣子,我應該剪成什麼樣子。

如此調動孩子的有意注意。

剛開始教孩子去剪的時候,孩子都不是特別會用剪刀,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買一個安全剪刀(齒必須粗的,不容易剪到手的),等到他兩歲半以後,就可以給他換一個稍微鋒利一點的剪刀,但是一定要保護好,跟孩子說清楚,在用剪刀的時候,要注意離手遠一點。

剛開始剪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孩子去剪直線,不要一上來,就引導他去剪個斜線,或者剪個曲線,這會很難做到。

當孩子的手形正確了,會使用剪刀了的時候,你再慢慢引導他剪一個之字形,或者引導他剪一個曲線……

需要提醒一下:剛開始引導孩子剪直線的過程,可能孩子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關係,孩子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會熱衷於在不停地剪,甚至他開始從剪直線,變到他把一張大紙,剪到很小很小,剪成小紙片那種。

不要干預或批評。

這些都是特別好的遊戲,爸爸鼓勵孩子去做就好。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的作用,第一就是陪伴,你就坐在寶寶跟前,看看寶寶是怎麼剪的。

第二個就是在過程中,爸爸憑藉自己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指導孩子: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剪一下;我們可不可以那樣剪一下……適當的引導。

但如果看到孩子特別專著地在剪自己的東西時,爸爸最好就是觀察,不多說話。

實際上,我覺得在這一點上,爸爸比媽媽應該做得更好,因為媽媽總愛插話說,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能那樣,爸爸通常會更放鬆一點。

NO.3 心理能力方面,在「過家家」遊戲中給孩子立規矩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具有一些模仿的意識了,所謂的模仿就是,你說什麼孩子可能就會說什麼;你做什麼,孩子可能就會做什麼。

曾經有一個爸爸非常驚訝地跟我說:有一天,2歲的孩子問他,說,咱家老太婆去哪兒了?因為他有的時候叫自己的愛人『老太婆』,所以就被孩子給模仿去了。

也許大家還會發現,大人在家裡做家務活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幹,像模像樣地拿一個小東西在地上掃一掃,拿著簸箕在地上蹭兩下,其實他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勁去掃,他也不能把垃圾掃到一起去,但是他已經開始做很多這樣的模仿性動作了。

所以,發現孩子開始模仿你幹活的時候,就可以找一些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調動起他們參與家務的積極性。

等孩子2歲以後,就可以開始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些簡單的過家家遊戲了,比如,你當醫生,我當老師,或者是你當媽媽,我當爸爸類似於這樣的。

孩子的這種經驗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從他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他看到的、他聽到的、他學到的過程來的。

當孩子開始要玩過家家的時候,爸爸就可以充分地跟孩子可以互動起來。

因為這個時候的小孩,同伴交往還沒有那麼強烈的需要,必須跟哪個同伴一起玩這種過家家,他最喜歡的就是跟爸爸媽媽玩過家家。

爸爸不要覺得過家家是小女孩玩的,過家家遊戲一樣會對小男孩的認知建構非常有好處。

在家裡的時候,爸爸就可以跟寶寶一起,今天我當爸爸,你當媽媽行不行,或者你當爸爸,我當寶寶行不行,可以跟寶寶交換角色,我們一起來搭個房子好不好,我們一起來做個早餐好不好,爬個山好不好。

比如在家裡的時候,可能不具備很多外出遊玩條件的時候,爸爸在家裡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設想,其實在設想一種情景的時候,就是在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這種玩法也是一種角色置換。

在遊戲中,爸爸留心觀察,也許會發現孩子能通過他所扮演的「爸爸媽媽」,表達出他眼中的父母,以及平日裡無法說清楚的一些挫折感、失落感、不安全感或者憤怒等等。

遊戲中爸爸的傾聽,尤其有利於幫助孩子疏導日常積累的負性情緒。

比如一個小孩,若他扮演爸爸的時候,都是兩手叉腰,比較專制的架勢,那大人可不要單純只是覺得好玩,要考慮平日裡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是否要調整了。

NO.4 搭積木遊戲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搭積木是個好遊戲,從三維平衡的角度看,它對孩子的三方面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孩子操作的過程就能很充分地鍛鍊到精細動作,而積木對孩子專注力、想像力、耐心等促進作用也非常明顯。

為什麼推薦爸爸們多陪孩子玩兒這個遊戲呢?因為男性的空間抽象思維是比較發達的,而且他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都會比媽媽更好。

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在用積木搭建各種各樣的房子的時候,爸爸能夠用自己的想像力和不一樣的玩法,讓孩子體驗到更為新鮮的刺激。

所以我鼓勵爸爸帶著孩子一起來搭積木。

兩歲左右的孩子,大概能夠把3塊、4塊積木壘起來。

到3歲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搭一個比較平面的圖形了,因為此時,孩子已經能兼顧到上、下、左、右、前、後。

但3歲前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還只能兼顧一個圍度。

在這個時候,爸爸就可以帶著寶寶,拓寬他的思路,比如,對孩子說:你看爸爸搭了一個什麼樣的積木?左邊也有,右邊也有,上邊也有,下邊也有,前面也有,後面也有。

孩子就能夠慢慢意識到,很多東西是立體的,怎麼來表現立體的呢?就是環繞的四面都會有東西。

慢慢地,孩子就會具有一些這樣的空間概念。

爸爸不需要刻意的拿本書跟孩子說,這就叫立體。

你只要給孩子展示出來,孩子就能明白。

NO.5 親子共讀增進父子情感

最後,我還想推薦爸爸們去陪孩子玩的一個遊戲,就是大家經常說到的親子共讀。

因為有時爸爸想捲入到孩子的遊戲中的時候也犯怵。

爸爸說寶寶不要我,只要他媽怎麼辦?當然不要,因為我們前面捲入的時間太少了。

打從出生起,孩子跟媽媽之間是一個共生的關係。

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大人的,但是媽媽是我的。

到了1歲半以後,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了,這個時候他就可以慢慢的跟媽媽做分離了。

所以這個時候,也是爸爸們更多地介入育兒的最佳時間。

若遇到剛開始沒法跟孩子玩兒到一起去的情況,建議爸爸們選擇親子閱讀。

每天晚上哪怕抽出10分鐘的時間,跟孩子一起讀一個小故事。

親子共讀的原則:

第一,爸爸在跟孩子讀故事時候,要保證心情是比較愉快的。

爸爸一回到家可能非常累,上班又特別不順心,有點小脾氣的時候,就要等一等,緩和一下,等到自己情緒稍微好一點的時候,再坐下來給寶寶講故事。

第二,跟寶寶講故事的時候,最好把寶寶放在你的腿上,採用一個環抱的方式,讓寶寶跟你貼在一起,身體的接觸也可以增加你們之間的安全依戀和親子感情,抱著寶寶坐在你的腿上,環繞著寶寶拿著書,開始跟寶寶講故事。

1.5~2歲左右的孩子,自己拿書都不特別容易,有一些優質的精裝繪本殼都很重,所以我建議剛開始,爸爸拿著書,保證把書拿到孩子的視角。

因為一般情況下,孩子坐到爸爸身上,孩子的視角會比爸爸的稍微低一點,所以可以問孩子:寶貝你看這樣能看清楚嗎?能看清楚,我們就繼續。

第三,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儘量忠於原作上面的一些詞語。

因為原作上面的詞語,都是經過特別認真的去思考,去想,他才想下那幾個詞,所以我建議,爸爸可以忠於著作。

但能不能發揮呢?當然可以。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象聲詞,比如「咕嚕咕嚕,嘰里旮旯,嘩里嘩啦」,孩子會特別喜歡,也特別想用,一聽到這詞就會樂。

爸爸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這樣說:「今天干伯伯帶著我們的小動物去遊河了,小綿羊說,我能不能上船呢,然後綿羊會『咩』叫兩聲——爸爸也可以咩叫兩聲,孩子就知道,小山羊是這樣叫的,他也會跟著你再去學。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不但共讀能增強了親子感情,而且還可以讓孩子有很多知識上的開拓,這就是在促進他的智力發展。

所以共讀是個特別好的遊戲,我也一直在整理和推薦書單,在靜觀育兒上呈現給大家,不同年齡段的書,都有些什麼,大家也可以去參考。

除了我上面特別推薦的,爸爸們當然還可以帶孩子嘗試更多的遊戲。

譬如說我們經常玩的「剪刀、石頭、布」,也是特別好的遊戲。

然後還可以跟他玩踩腳的遊戲,這種追逐的過程也能給孩子帶去極大的樂趣。

再或者,玩剪刀石頭布捉迷藏的遊戲。

總之,在這個階段,各種各樣的生活中的小遊戲,爸爸都可以用起來。

要強調的是,在遊戲過程中,不需要分男孩需要做這樣的遊戲,或女孩需要做那樣的遊戲。

爸爸是不是教男孩去做一個菜,或者教男孩去縫個布娃娃,就不是男孩的行為了?不是的。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性別沒有完全分化,我的建議就是嘗試得越多越好。

請關注」玥姮心智慧」我們傾力打造最新生活、育兒、資訊分享平台

微信號:yhxz-h(公眾帳號搜索「玥姮心智慧」長按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嬰兒要不要立規矩?怎麼立規矩才好?

兒子才幾個月大的時候,讀育兒書,說寶寶哭了,必須馬上抱,不然會讓寶寶沒有安全感。寶寶想玩什麼,也要讓他玩,不能打擊寶寶探索世界的興趣。所以,寶寶想玩什麼,一般都會給他玩。但我爸爸就不一樣了,他堅...

孩子一個人玩過家家很可憐?你錯了!

最近,有一位媽媽跟小樹老師分享了她的孩子在家獨自玩「過家家」遊戲的情形:孩子抱著娃娃坐在桌子邊,對著旁邊的椅子說:「爸爸,今天我們吃什麼?」她看著空空的桌面,又說:「我們今天沒飯吃,那就叫外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