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熊孩子 責任在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19日,江西萍鄉一農戶種植的9000多斤西瓜,一轉眼工夫,都被人為破壞了。

據警方調查,破壞西瓜的是當地4個小學生。

近年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乃至氣憤不已的「熊孩子」可謂層出不窮,有小學生模仿動畫片把同伴燒成重傷,有小朋友趁家長不在將5萬元人民幣撕成碎片,有4個小孩半夜劃花54輛車,有小學生玩手機遊戲8天花掉上萬元……「熊孩子」這個頗有一點兒無可奈何意味的詞,成了行為頑劣、惹人厭惡的孩子們的專有名詞。

品行出問題的是孩子,但病根顯然在大人身上,正如古人所說「子不教,父之過」,熊孩子的家長是難辭其咎的。

今天有不少中國父母在養育子女方面存在4種錯誤傾向,即: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其精神需求;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其思想品德;注重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而忽視其知恥心;注重保護孩子的個性,而忽視必要的禮儀教育。

結果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惟我獨尊、情緒多變、不拘小節的壞毛病,即使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會因為這些壞毛病而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製造無窮的障礙甚至災難。

一位網絡作家曾講過一個故事。

某市的少年合唱團應邀赴歐洲參加合唱比賽。

在後台候場期間,這些中國的小朋友大聲喧譁、追逐嬉鬧,扔了一地的零食包裝,雖然比賽成績很好,但合唱節的主辦方卻表示下次不打算再邀請中國合唱團了。

帶隊老師聞聽此言羞愧得無地自容。

網絡作家獨獨沒有講到合唱團的孩子們對此是什麼感受和反應。

我想,這些小孩將來長大了會不會就是那些隨地吐痰、插隊、大聲喧譁、隨地坐臥的中國遊客?最令人鬱悶的就是這樣的可能性不可完全排除。

「孩子還小,懂什麼?」這是不少熊孩子家長在受到指責時慣常的說法,但如果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不嚴加管教,你還能指望他長大了自然變得品行出眾?孩子可以不懂事,但大人豈能不懂事?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是家長應負的責任,但顯然有的家長對此並不理解。

有一次,我在一家鋼琴培訓機構採訪,一會兒一個小女孩和媽媽走了進來,小女孩嫌在琴房門口等待太無聊,就自顧自玩了起來,辦法是用倆手倆腳撐著兩邊的牆挪動,一會兒工夫,雪白的牆上都是黑乎乎的小腳印。

小女孩的媽媽笑盈盈地站在一旁欣賞女兒的表演。

我實在看不過去,上去說了一句。

孩子的媽媽顯然也意識到女兒這樣玩不妥,拽著女兒上樓去了。

另一次在飛機上,坐在我後面的乘客時不時就踹我座位,我扭頭看了一眼,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正戴著耳機看動畫片,孩子家長見我回頭看馬上說:「對不起,他看動畫一激動就這樣,快跟叔叔說對不起!再踢就別看了!」此後一路安靜。

同樣是家長,但對於熊孩子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前者迴避,一言不發,後者直面,批評教育,兩個孩子因此而得到的教益也就截然不同。

「管教」是有深刻針對性的,「管」強調的是不可做,「教」強調的是如何做,都是對家長說的。

只有家長在熊孩子犯錯時及時制止並指出其錯誤,才能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這樣的管教多了,孩子也就有了教養。

否則只有「養」,而沒有「教」,熊孩子就會繼續層出不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動畫片會帶壞你家娃?家長可別不當回事!

生養孩子本來就是難上加難的「重點工程」。媽媽在孕期就開始擔心孩子的健康,生下來後擔心自己手腳不麻利帶不好孩子,等孩子稍大一點了,又開始擔心孩子的智商,再大一點就要擔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為人處事人際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