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曾經是明星,現在是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有一位媽媽在教育圈火了,她就是陳美齡。

陳美齡出生於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是個紅極一時的歌星。

但顯然,這麼久遠的事情她們都已經不記得了,而現在她之所以能受到這麼多關注是因為她的另一重身份—「教育媽媽」,這也是陳美齡最為喜歡的一個稱謂。

陳美齡曾公開稱她最驕傲的事,就是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史丹福大學。

那麼這位往日的明星到底為什麼對教育這麼在意,又有什麼教育訣竅呢?

教育,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

」陳美齡的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而成才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使他們加收良好的教育。

之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麼重視,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媽媽」,這跟陳美齡的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

陳美齡的父親出生於香港,成長於躲債多難的中國近代社會,經歷過鴉片戰爭、香港淪落為英國殖民地、二戰時被日本占領、戰後再次為英國統治,然後1997年香港回歸。

長期動盪不安的生活,讓陳美齡的父親明白了一個道理:錢財、聲譽等都是靠不住的,一旦出事就會失去,只有知識才是能夠永遠陪伴自己的。

所以,一旦有學習的機會,就一定要珍惜。

這也是他對陳美齡兄妹們的要求,無論生活有多艱苦,陳美齡的父親都會盡力讓孩子上學讀書,接受良好的教育,因為他始終抱著一個鑑定的信念:唯有好好接受教育,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父親的這句叮囑,陳美齡銘記於心,並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陳美齡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很是重視。

「教育」並不等同於「學習」

也許有人會說,「老是這樣喊『學習、學習』,孩子怪可憐的。

」但陳美齡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教育」並不等同於「學習」。

她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從孩子還不能學習時就已經開始了。

懷孕時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生個健康的寶寶,這是教育。

嬰幼兒時期,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這也是教育。

孩子上學後,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身邊圍繞著優秀的老師和朋友,這更是教育。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陳美齡為子擇校。

1992年,在為大兒子決定讀哪所小學。

她一直有在關注東京都內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學。

這所學校可以自動升學晉級至大學,只要能入學,作為家長也就安枕無憂了。

但是某日,丈夫參加完這所小學的說明會回來,突然對她說:「孩子他媽,我們還是放棄考試吧。

」原來在說明會上,老師說了一段話:「由於應徵者人數眾多,請確保面試那天孩子絕對不能感冒。

那是影響一輩子的日子,作為家長的責任,請把健康的孩子帶過來哦。

丈夫很是憤慨,「孩子感冒不是常事嘛。

說這種話,證明他們不會為孩子考慮。

那種地方不去也罷。

」聽他說完她才頓悟,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也許只是父母的虛榮心作祟罷了。

她為追隨「世界名牌」而隨波逐流的自己感到羞愧難當。

另外還有一家中意的國際學校,她覺得把孩子送進這裡上學也挺好。

可是呢,那所國際學校孩子即便在那兒畢業,也無法保證是否能進入日本國內的大學。

即便如此,她們夫婦倆還是一起去了說明會。

「面試當天,如果孩子感冒的話,請立刻通知她們,學校會另行安排面試日期。

校方想看到孩子最佳的狀態,所以請一定不要勉強自己的孩子。

」這次,從老師那裡聽到了這樣的話。

那一瞬間,她和丈夫互看一眼,同時點了點頭,決定「就選這裡了」。

她們都覺得,能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事情的學校比較好。

這所學校就是「西町國際學校」。

讓孩子進什麼樣的學校讀書,這是件可以左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情。

為此,必須預見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好比諺語「孟母三遷」,為了改善孩子的教育環境,有時候必須得有不得不搬家的覺悟。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

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

陳美齡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

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責任還是在於家長。

老師的主要工作還是傳授知識,他們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也不一定全部正確,所以,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幫助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氛圍就是家長需要做的事。

曾經有一年,有位無論如何也和她家孩子合不來的老師做了班主任。

那時候,她安慰孩子:「儘可能多看到老師好的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如果實在對這位老師喜歡不起來,也就這一年嘛。

」並且,為了不讓孩子成績因為老師的好惡有所下滑,她也更加謹慎地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

在這樣一個狹小的世界裡,被拿來和其他孩子比較,通過學業成績和體育表現來評測價值。

真是殘酷的環境啊。

有的孩子能夠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樂在其中;有的孩子卻在學校被徹底「擊垮」。

家長要非常清楚其中存在這樣的風險。

無論孩子被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

對孩子教育承擔責任的,絕對不是學校和老師。

「孩子教育的全部責任,由家長承擔。

」首先,必須得有這個覺悟。


(年輕時的陳美齡)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被愛,才會信任他人。

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愛,才會信任他人。

相信別人,也就會相信自己。

從兒子小的時候,陳美齡就十分注意像孩子傳達愛意。

經常抱抱親親,「好喜歡好喜歡」、「I love you」這樣的話每天也都掛在嘴邊。

並且無論工作有多忙,她都會騰出時間和孩子共同度過。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和他們交往,作為父母的這份愛意一定能充分傳遞到孩子那裡。

而被愛意環繞成長起來的人,在主動愛人時也不會有絲毫猶豫,他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遇到困難時會更樂觀,更堅強,人生之路也會越加平坦。

讓孩子「在愛中成長」,這在任何時代都是真理。

不體罰,嘗試適當表揚

以說服代替體罰。

在她家把這叫做「說教」。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絕對不能進行體罰。

因為它是最差勁的教育方法。

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會有錯誤的觀點,認為力氣大的人才是偉大的。

然後在自己碰到不如願的情況下,也會靠武力解決。

體罰的手段,可能在父母比孩子力氣大的時期是有效的吧。

但是,等到孩子比你力氣大的時候,立場瞬間逆轉。

因此,絕對不能給孩子植入「力強者控制弱者」的錯誤觀念。

當她的孩子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她會一直和他們談話,直到他們接受、認可為止。

在她家,把這稱為「說教」。

並且,不要吝於對你的孩子進行表揚。

當他做了一件好事時,當他取得一些進步時,你都需要鼓勵他,表揚他。

如此孩子才能保持充足的盡頭去做這些能得到表揚的事。

如果成績進步了,他卻沒有得到預期的表揚,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無論有沒有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種錯誤的認知很可能會摧毀掉孩子的學習熱情,從而產生無法逆轉的結局。

不用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適當的表揚就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保持住父母的威嚴

對父母毫無敬意、感謝的孩子,是不會受任何人信賴的。

無論和孩子有多要好,都不要指望親子關係真的像朋友一樣。

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

父母要對孩子懷有愛護之心,孩子要對父母懷有敬意。

雖然父母並不總是正確的,但也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希望孩子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始終都在努力做到最好,保護家人;萬一有什麼突發事件,父母都是值得依靠的,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護她,給她中肯的意見」。

有一次,在機場碰到了這樣一件事。

在陳美齡前面站著一對母女,十幾歲的小女孩突然對自己的媽媽說:「去死吧。

吵死了老太婆。

」那位母親一言不發,而她卻驚訝得啞口無言。

然後,她想都沒想就對這小女孩說:「對媽媽怎麼能說這樣的話!」雖然母女倆一臉詫異地看著她,但她實在是忍不住。

最近,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一個誤解,認為父母和自己是對等關係。

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真到關鍵時刻,做不到好好管教孩子。

對這種「朋友式的親子關係」,她始終是存有疑問的。

特別是當孩子對自己態度惡劣的時候,父母雖然表面裝作無所謂,實際上真的會很心痛。

即使在美國,孩子可以直接喊父母的名字,容易讓人覺得這樣的親子關係既坦率又平等。

但實際上,父母仍然是擁有嚴肅權威的一方。

英語語法中也有一種表現這類上下關係的用法。

「她媽媽在做〇〇。

」如果主語是自己的媽媽,那麼一定得說「她媽媽」怎麼怎麼樣。

要是說「她」怎麼怎麼樣,不僅語法上被認為是錯誤的,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失禮、不可思議的說法。

對象是父親、祖父母也是同理。

世界上任何國家理所當然都是以父母為尊、為重的。

親子關係融洽本身沒什麼問題,但一定不能讓孩子產生誤會。

希望家長們要好好教導孩子對長輩有禮貌,常懷感謝之情。

了解更多,請關注訂閱號:xiaojiangbang001

高中學霸成長群:576706030

高中家長交流社區 48517308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