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孩子「學習方法」的技巧,你知道嗎?(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有好的「學習方法」有多重要呢?

《禮記•學記》中這樣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

意思是說,會學習的人,老師不用費力教,他自己的收穫卻很大;不會學習的人,即便是老師再勤奮,他自己也可能會一無所獲。

在孩子的「學習方法」的培養方面,家長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家長採用科學的方法後,孩子的「學習方法」必然可以得到改善與增強。


演講者|趙軍燕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孩子不喜歡學習的原因

要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關鍵性的就是找到孩子不喜歡學習的真正原因:

  • 原因1:

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比如上課聽不懂老師的課,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或者是無法記住老師講的內容,不知道怎麼樣做筆記?不知道怎麼樣制定學習計劃?或者不知道怎麼運用適合的學習方法,等等等等。

這些關於學習能力的問題,我們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進行一些學習能力方面的輔導來解決。

  • 原因2:

孩子的內心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也就是說偏科、厭學、網癮、早戀、不想上學都不是他們真正的問題,他們真正的問題是內心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些問題僅僅是他們解決困難的困難的一種方式。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那些整天忙著玩網路遊戲和在QQ上聊天的孩子,他們想獲得的就是和人建立關係、而且在一個在團體里有一種歸屬感,或者是被人欣賞,這些東西,他們需要的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沒辦法得到,他們就在網絡中去尋找。

有的孩子他們想把在學校發生的事告訴父母,那麼家長的幾句話可能就把孩子給堵回去了,這樣,就阻礙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渠道,孩子可能就認為,在父母心裡,作業比我更重要、學習比我更重要、我不重要,他們傾向於從網絡上來獲的這種關係,在現實中他們得不到這種支持。

還有一種孩子,在學校里沉溺於戀愛,他們在戀愛的關係中,他們可以得到和別人建立連接,得到我是被重視的、被愛的這種需求。

所以他們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在自己的家庭當中得不到的時候,他們傾向於從異性的關係中去尋找。

我們並不討論男女之間在青春期的那種朦朧的好感啊,而是主要是說,當孩子沉溺於一種行為的時候,他可能是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那麼嚴重偏科的孩子是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比如一個孩子,他不喜歡英語,老師不喜歡自己,英語老師不喜歡他,也可能是因為呢媽媽對她的嚴格要求,媽媽每天要求他背過多少英文的句子或者單詞,那麼沒有背過呢,媽媽就會批評他;那麼還有呢是因為這個孩子自己發音不好聽被同學嘲笑等等等等。

所以我們說孩子不喜歡一門課程,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需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那麼更重要的是,很可能是孩子在這門課程中沒有享受到成長的喜悅,沒有被認可過、沒有被鼓勵過。

那麼還有一些孩子嚴重叛逆、討厭學習,是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有個孩子回家了,他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媽媽,我們今天幾個同學一起唱歌,特別開心,其實孩子心中呢是特別想和媽媽分享唱歌的喜悅,但是媽媽呢?馬上要中考了,你要抓緊時間,現在學習很重要,孩子一下子就覺得非常的沮喪,甚至有憤怒的感覺。

他覺得,父母根本沒有看到自己的感受,只看到了自己的學習成績,那麼對於媽媽來說,我是不重要的,我的成績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想,學習又不是為了自己,都是為了別人為了父母,那麼我為什麼要學習呢?你並不是真的關心我,只關心我的學習。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把不學習作為反叛父母的工具,絕大多數的厭學都是因為關係出了問題,因此要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愛,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要理解孩子,要和孩子建立和諧、相互支持的關係。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經常的覺察自己、自我反省,而不是太忙了,沒有時間和精力用來鼓勵孩子;你是不是總是給孩子提一些要求、教孩子一些解決方法,而忽略了讓他去參與、讓他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真正地體驗到那種解決問題的快樂;那麼家長是不是讓孩子感覺到有條件的愛,你只有學習好了、你只有行為足夠好,我才會愛你,說教得太多了讓孩子感到厭煩,所以當家長自己改變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第二部分:越教育越叛逆,學習輔導中不可忽視的關係

就是說,孩子叛逆家長、反抗家長,那麼他真正反抗的是什麼?一般來說,孩子和家長之間進行的權力的一個爭奪,尤其是到了孩子逐漸長大,到了初中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發展,越來越想獨立,這個時候家長如果給他們一些指令和要求,這是過度的管教控制孩子就會反抗,每個父母都想盡其所能的去幫到孩子,都想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卻收不到,那麼發生了什麼呢?

這是因為很多的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寶貴經驗去指導孩子的將來,但是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並不一定可以指導孩子。

所以我們不是教給孩子要求孩子去掌握什麼,而是和孩子去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很好的溝通,讓孩子能夠真正接收到。

對於家長而言,一定要有十條信念:

  • 第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這對成年人也是適用的。

有一次我在做一個家長沙龍的一個活動中,我就發現每個家長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好,有一個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善於和同學交往,整天宅在家裡;但是有的家長就抱怨自己的孩子整天和同學一起出去玩,也不知道在家裡學習,這就發現了每個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我們不會明著說出來,但我們心裡會想,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能像人家的孩子一樣?

雖然我們沒有說出來,但是我們的表情,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我們話的語調,孩子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這個時候呢,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

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內心深處都是很自卑的,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也會在孩子的學業能力、學業能力上體現出來。

  • 第二,人生來就會有自我實現的傾向。

在實際的親子教育中,我們就會發現,家長從心底是不相信孩子的,經常會給孩子提一些建議,那麼這些嬰孩的背後就是我不相信你會做得足夠好,懂得的道理並不少,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現象:家長的道理越多、家長的建議越多,孩子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樣你就真的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廢的、沒用的人。

  • 第三,每個人都具有成長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每個孩子都具有學習能力,他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很正常的,出了一些一出生就有缺陷的孩子,那麼為什麼同樣的孩子為什麼學習就有差異呢?孩子他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時表想出來,那麼他並不是能力差,只是沒有在家長在乎的地方表現出他的能力來。

  • 第四,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動力。

大多數孩子在一些時候已經盡力了,但是他們行為的結果不那麼令人滿意,但是他在做這個行為的時候他已經盡力了。

那麼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可能是他很有上進心,他希望,當我們看到它們的正面動機的時候,跟孩子來溝通交流的時候一樣。

  • 第五,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

那麼這個理念呢,我們就是要家長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從中學到些什麼。

  • 第六,改變永遠有可能。

無論是外在的改變,還是內在的改變,都有可能。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有的一些困擾就是:我已經和孩子的關係改善了,那麼孩子最近也轉變的不錯,跟父母溝通的也不錯,為什麼他還沒有改變呢?他還是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寫作業呢?

孩子的改變並不僅僅都是行為的改變,比如他每天仍然是拖延仍然是不完成作業,但他心裏面可能改變了,他以前寫作業可能是恐懼、擔心,或者是憤怒、生氣老師給他留了那麼多作業,但是現在寫作業儘管他仍然完不成,但是呢,他可能會帶著一些平靜的心情去寫作業。

所以當我們看不到孩子行為的一些變化時,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肯定在變化,只不過那些變化需要我們家長去敏感地覺察出來的。

  • 第七,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之上。

有些家長認為我是家長,在家裡我的話孩子就要聽著,我的話就是權威。

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種情況可能會更明顯,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從小到大一直是很聽話的,直到上了大學。

這樣的孩子呢,在大學裡也會見到,一般都是容易出問題的孩子。

家長和孩子只是角色的不同,並沒有價值上的高低,並不是家長就一定比孩子要強、比孩子要好。

  • 第八,所有親子關係的改善,都需要家長先發生一些改變。

家庭系統中,家長的改變才會影響孩子的改變。

  • 第九,任何事情至少有三種解決辦法,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家長允許孩子探索更多方法,更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

  • 第十,要幫助孩子選擇,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長。

家長要給孩子自由和幫助,前提是由孩子自由選擇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第三部分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

敬請期待明天同一時間的內容

未完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摘錄:<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特意摘錄下來。第一部分第1節:序 言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與養育女孩相比,養育男孩帶給父母的挑戰要大得多。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在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