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半小時作業換一個冰淇淋,這樣激勵孩子真的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願意的事情應該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常用的辦法:
不願意吃飯或者吃得少了,就用玩具或者零食作為激勵鼓勵孩子多吃一點;
做家務就可以領到獎勵,比如掃一次地5塊,洗一次碗10塊;
跟孩子許諾,如果這次期末考進了第幾名,就帶他去迪斯尼玩;
想看電視?可以,不過要先看半小時書
……
這種激勵的辦法無疑是有效的,而且見效很快,但是久而久之問題就會浮現
比如在陳老師家裡,孩子特別愛吃冰淇淋,但冰淇淋又不健康,於是陳老師就規定了一天只能吃一個冰淇淋,但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練琴的時候,陳老師就會想各種辦法「引誘」孩子去做,冰淇淋就是陳老師最常用的辦法,比如你認真拉半小時琴,今天就多獎勵你一個冰淇淋
往往這種時候,孩子就會歡呼雀躍,拉琴的熱情也會高漲
就在最近,陳老師發現這個辦法竟然在逐漸失靈,起因是孩子越大越「狡猾」,她開始學會討價還價,比如說用半個小時做作業或者拉半小時的琴來交換兩個冰淇淋,或者是兩集《小豬佩奇》,如果陳老師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直接不拉琴
陳老師不禁開始懷疑,用獎勵來刺激孩子,這種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最常用的辦法,真的是正確的嘛?
翻閱了一些資料,也看了一些成功家長的親身經歷,發現這樣的激勵行為只適用部分情況,如果經常使用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最直接的一個壞處,就是如若孩子習慣了外在誘因的驅使,便會喪失內在的誘因,將不會自動自發自覺地去做一件事
比如孩子最開始是因為興趣而讀書,但父母為了提升孩子的興趣,告訴孩子如果一周讀三本書就可以看一小時電視,那孩子讀書的目的就變成了看電視,為了能多看一會電視,開始強迫自己讀書
孩子會因此特別注重自己表現得好不好,父母或許覺得這是好事,但當孩子只在乎結果、注重能不能得到獎勵,更會變成「過程以及書本的內容已經不再重要」,從而對這些失去興趣
當孩子覺得自己已經使出洪荒之力了,都沒達成父母的期望時,自己就會越來越沮喪,讀書還會成為讓人反感的一件事,甚至討厭讀書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列帕(Mark Lepper)做過這麼一個實驗:找一個很愛畫畫的兒童班級做實驗,並將小朋友分三組:第一組的小朋友若繼續畫畫,就有藍色絲帶當獎品;第二組的小朋友其實也會收到絲帶,但事先不知情;最後一組則什麼獎勵都沒有。
2星期後,第2和第3組的小朋友仍熱愛畫畫,第1組的卻越來越不積極了。
據了解,不少類似的研究也對許多成人做過,結果則大同小異。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獎勵的出發點是希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但我們根本無法永無止境地去為孩子,提供外在獎勵。
所以獲得獎勵不應該是孩子做事情的唯一動機,興趣、喜愛、孝心、善良的內心等等各種非物質的內在動因都可能是驅使孩子去做某件事的原因。
在這些事情上,儘量不用物質獎勵去激勵孩子。
比如小提琴這種興趣愛好,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孩子去喜歡上這項活動,多帶孩子去聽一些演唱會,陪著孩子一起感受音樂之美,而不是靠獎勵去刺激孩子每天練琴
除此之外,靠物質獎勵激勵孩子,還有一個危害
做家務就給零花錢,考進前幾名就帶你去迪斯尼,考到多少分就買手機買ipad買遊戲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他是為了零花錢才做的家務,為了去迪斯尼才認真學習,影響了孩子責任心和上進心的培養
事實上,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玩完的玩具及時收起,再大一些幫著爸爸媽媽適當做一些家務都是孩子應該養成的習慣;學習就更不必說了,學習的好與壞,應該是孩子自己要負責的事情,而不是需要由父母用物質獎勵引導去做的。
長期以一種交換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他也會以一種功利原則來和你相處。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孝心,就培養不出這種恩義、情義和道義的處事原則,這樣的孩子很難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而且最終首先受害的是跟他最近的人——他的父母。
當然,也不是獎勵激勵的方法沒有一點優點,相反,在一些事情上,使用「獎勵」的回報會特別高。
比如,孩子不願意每天早上刷牙,家長可以用獎勵激勵孩子,讓孩子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
等孩子這個習慣養成了,不用家長的獎勵,孩子因為習慣養成了,也就不會中斷了。
因此,對於這種能夠養成習慣的事情,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讓他們養成習慣,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當然,即使是這些事情,也需要給孩子強調這些事本身的正確意義。
比如早晚刷牙是為了健康、每天吃飯收拾碗筷是好習慣等等。
等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家長的獎勵就可以逐步取消了。
這些情況下,也可以適當使用激勵原則,比如,激勵可以作為遇到困難的「助推」。
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比如學習,可能開始會有一些興趣,但是後期的確會陷入枯燥或者遇到一些困難。
這時候,適當的外部刺激是必要的。
它可以給孩子一個繼續堅持下去的理由,讓孩子更上一個台階。
比如,孩子上數學課從普通班上升到提高班,學習難度加大,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
這時候,家長的獎勵可以讓孩子度過這個困難期,保持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總的來說,家長要把獎勵用在「刀刃」上,用在關鍵處。
同時,獎勵不要破壞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所有獎勵都是目的,最終落腳地還是讓孩子認識到事情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