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愛你,我的「倔」寶寶?(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我碰到了一位為孩子的「倔脾氣」煩惱的媽媽。

背景

媽媽介紹說她有個3歲的男孩,平時經常愛發脾氣,而且脾氣一上來,表現得特別暴躁,家長用什麼辦法也「壓不住」他。

一方面媽媽感到很無助,另一方面媽媽又很心疼孩子。

焦急的媽媽為此作了很多的努力,甚至還會自責,覺得孩子這麼「倔強」的性格,可能是因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爭吵的家庭氛圍影響了孩子。

媽媽非常苦惱,想了解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和改變孩子。

我的分析

孩子的表現更多可能是情緒問題,而不是性格問題。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發生激烈的情緒反應其實是很常見的,而且是與他們大腦發育的階段性特點密切相關的。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簡單地說左腦是邏輯腦,負責語言和求實的信息;右腦是情緒腦,負責非語言和經驗式的體驗。

幼兒在3歲以前是右腦占據主導地位的,當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Ta的左腦才開始發展和起作用。

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Ta的行為主要靠右腦支配,右腦的情感沒有與左腦的邏輯結合,就會有各種情緒失控的表現。

而我們大人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把左右腦結合起來,積極地處理情緒。

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

給這位媽媽的建議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整合左右大腦呢?我給媽媽支了幾招:

第一步:與孩子的右腦聯接

媽媽要意識到這時孩子受右腦控制,邏輯和道理不起作用,需要的是要回應Ta右腦的情感需要,達到「共情」的目的。

媽媽要首先幫助孩子「命名」情緒,比如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讓孩子首先知道自己正在經歷的是什麼,有一種掌控感。

接著,家長要用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聯結和溝通。

可以說出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比如「看起來你是真的不想現在睡覺」。

在這裡家長經常走入的誤區是迴避孩子的需求,對他們的需求避而不談。

但其實這樣對平復孩子的情緒並沒有幫助,反而孩子會因為認為你沒有明白他的需求而不斷嘗試讓你了解(無法藉助語言的孩子,就藉助於「鬧脾氣」來告訴成人)。

我經常會與家長分享一句話: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應該是被接納的,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接納他們所有的行為。

家長們要把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區分對待。

也可以與孩子共情,比如說:「有時候媽媽也睡不著覺,那時候媽媽就會在心裡數數」等等。

此外,媽媽還可以使用非語言信號,比如表情、擁抱等,讓孩子感受到你接納了TA的情緒。

第二步:引導孩子左腦工作

當媽媽與孩子的右腦聯結之後,接下來可以通過邏輯解釋使孩子的左腦參與進來,使左右腦開始整合和協調的工作。

比如媽媽可以說「我知道剛才你很生氣,但是你把東西打壞了,我們就不能用了。

你覺得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你變得不那麼生氣了嗎?」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開啟左腦的工作模式,往往這個時候孩子更容易接受信息,也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機。

當然在孩子的行為已經「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環境」時,家長還是應該立即制止孩子的破壞行為,然後再「共情」和「講道理」。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情緒恢復的情況,選擇更適合的時機,比如比較平靜的睡前時光。

總而言之,對於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家長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培養孩子情商的教育良機,畢竟我們希望的是培養出高智商、高情商的雙高兒童。

在與這位媽媽交談時,我還分享了如何運用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理論,處理孩子激烈的情緒。

在下期,我會詳細地與大家分享如何幫助孩子整合上下層大腦。

伊頓家長大學微信大本營:ParentsAcademy。

那裡有大量志同道合小朋友等你來相聚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歲前寶寶打人,大人會不會管是關鍵

歡迎來到 媽咪OKOK媽 媽咪OK范潔瓊 媽咪OKOK一直比較靦腆文氣,從來不會主動攻擊別的小朋友,但幾個月前的某一天,因為我阻止他去拿桌上的瓶瓶罐罐,他居然衝過來,「啪」地朝我腿上打來,嘴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