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教養孩子不能犯的錯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途旅行三寶貝:耳塞,眼罩,U型枕

長途旅行三魔鬼:嬰兒,幼兒,小朋友

帶小孩的辛苦,被小孩吵的更辛苦。

記得有次乘高鐵,後面坐了一對母女,小姑娘看起來五六歲,穿著粉紅色的花裙子,長睫毛忽閃忽閃,活潑可愛又漂亮,正開心地和媽媽小聲聊天。

我放好行李,喝口水,調整中心狀態,抓好看書的好時機。

剛翻兩三頁,椅子咚咚咚被踢三下,沒理會接著看書。

又過了十分鐘,椅子咚咚咚被踢個不停,持續快上百下。

我回頭,笑著對小姑娘說:「小朋友,不要踢我的椅子,好嘛?」

那位媽媽急忙跟我道歉,接著轉頭教育姑娘:「不許再踢了,叔叔都生氣了。

這個理由,好像不太對吧。

第一,講真,我當時確實沒生氣;

第二,即便我當時生氣了,也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最重要的是,應該教育小姑娘,「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錯誤的,是不禮貌的」。

有些家長管教小孩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這個媽媽教訓孩子的原因就是錯誤的,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做什麼都可以。

孩子大腦只能記住,從教導語言中推測出來的直接結論。

從你的話里,如果直接推出來結論是「別人不生氣就行」,那麼他就可以繼續做任何事情,沒人抱怨就好了。

再比如,有三個十來歲的孩子在車廂追跑打鬧,時不時大聲尖叫。

其中一個孩子媽媽指著同行的嬰兒跟他們說:「噓!小聲點,寶寶在睡覺~」

這也算教訓,但教訓的理由不對。

不是因為有寶寶在睡覺,就不能在車廂里尖叫,而是在類似於車廂這種狹小公共空間裡,壓根兒就不能尖叫。

哪怕一個睡覺的人都沒有,也不能這麼大喊大叫。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訓的特點是,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在他人身上。

因為別人抱怨或者別人有可能會抱怨,所以我們可以教育孩子收斂一下。

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本來就不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即便沒有任何人指出來。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式,配合兒童大腦發育期特徵,孩子很容易就形成以下行為特徵:

1. 不斷試探家長底線

每次教訓他的理由都是因為某某生氣了,某某在睡覺,而不是他自己哪裡做的不對,正確的應該怎樣做。

孩子就很容易想試探家長的底線。

他覺得只要踩著別惹你發火的線就可以了。

旺盛的好奇心,還會驅使著他不斷試探你底線。

2. 伴隨年齡增長,自己也會形成這種歸因方法

所有和他人的衝突,都會先歸因到對方,包括對待父母也一樣。

因為你不喜歡怎麼樣,所以我才這樣的, 結果你居然還不滿意。

青春期的叛逆孩子覺得我一直都在取悅父母,但他們還是不滿意;

父母總覺得,這孩子太不聽話,什麼都做不好。

根源很可能在於,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沒告訴他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客觀的依據和準繩。

父母教育的人生觀是: 一切以別人眼光為是非標準,取悅別人,或者試探別人底線。

孩子在這樣教育下,沒機會建立自己的是非觀,而父母的教訓又總是把矛頭引向別人。

孩子自然就學會把能賴在別人身上的都賴在別人身上,包括教他這樣做的父母。

雖然這樣及時教導小朋友的行為看起來蠻正確的,但是教育的大前提——理由不對頭,最終可能對孩子的三觀會產生影響。

這樣的惡性循環,真的需要儘快終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