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教訓孩子原來是錯的,80%的人躺槍(建議轉給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門在外我們總會碰上一兩個「熊孩子」,在電影院大喊大叫,在列車上跑來跑去,在電梯裡亂按樓層……最近,網友@屠龍的胭脂井就在微博里講述了自己遭遇「熊孩子」的經歷,其中的觀點引來眾多網友跟帖討論。

我覺得有些家長管教小孩的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我上次坐高鐵,後面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上百下。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接著,她就跟孩子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到生氣的程度。

其次,就算我生氣了,那也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就像我經常說的,孩子的大腦只能記住從大人的教導里推測出來的直接結論。

從大人的話里,如果直接推導出來的結論是「別人不生氣就行」,那麼他就可以繼續做任何事情,只要沒人抱怨。

隨後,@屠龍的胭脂井還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

今天我在火車上還遇見一個媽媽,也是一樣的問題。

三個7-9歲的孩子在車廂追跑打鬧,聲音特別大。

一個孩子的媽媽指著同行的嬰兒跟他們說:「寶寶在睡覺,不要鬧了。

」她的話雖然是一種教訓,但是同樣的,教訓的點不對。

不是因為有寶寶在睡覺就不能在車廂里尖叫,而是在車廂、飛機這類狹小的公共空間,本來就不能尖叫。

就算是一個睡覺的人都沒有,也不能這麼大喊大叫。

大人應該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不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等到有人指出來後,再讓孩子收斂自己的行為。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反而把問題都歸咎在別人身上,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1

家長每次教訓孩子,都是告訴他因為有人會生氣,所以不能這麼幹。

但是孩子天性好動,他會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認為只要沒人發火,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

那麼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出格的行為就可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2

受父母的影響,孩子長大後在面對衝突時,也會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他人,而不會從自身找原因。

因為從小就沒人告訴他正確的是非觀,他學到的是第一時間轉移矛盾焦點,把所有出現的問題都賴在別人的抱怨、生氣上。

3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還有一種極端的可能——形成外在評價型人格。

他習慣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一切行為都以他人的眼光為是非標準。

這樣凡事以取悅他人為主,過度在意外部的評價,從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就會給自己造成各種不必要的壓力。

教育孩子不能只停留在令行禁止上

孩子做錯了事,有些家長雖然會制止,但市只會說「哎呀你怎麼這樣,下次不許啊!」「你再不停下來,我就揍你了!」可是,為什麼不許?這麼做錯在哪裡?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這些家長卻都沒有跟孩子講清楚,所以下一次,他依然會在公共場合喧譁吵鬧。

面對孩子的「熊行為」,家長不能一味責怪、禁止,更重要的是要把背後的道理和準則教給孩子,讓他學會懂禮貌、守規矩。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就請億童幼教機構的資深教師來為大家支幾招吧。

平時教孩子懂禮貌

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是從學習禮貌開始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多教孩子主動向人問好,學會用「請」「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語;不小心打擾到別人,知道馬上誠懇道歉;和小夥伴玩耍時,懂得先來後到,不爭搶玩具。

讓孩子明白只有講文明、懂禮貌的人大家才會喜歡,長此以往,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能自覺掌握各種規則。

提前告知孩子規則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沒有提前做好工作。

例如在出發去餐廳吃飯前,家長就要先告訴孩子在餐廳不能喊叫、亂跑,不能影響別人吃飯、工作,應該安靜地在座位上聊天、看書或者玩玩具,大家一起等菜上齊了才能開始吃飯。

如果孩子到餐廳後調皮亂跑,家長要及時提醒、制止,告訴孩子他的行為違反了之前講到的哪條規則,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同時還要教給他正確的行為規範;如果孩子在餐廳表現良好,家長要加以稱讚,告訴他哪方面做得好,一定要具體到微小的行動細節,這樣有利於加強孩子的認知。

必要時帶孩子離開

最近有乘警在高鐵上見證了這樣的一幕:一位持一等座車票的父親,陪著兩個孩子在車廂連接處玩耍,就這樣蹲了全程。

這位父親表示:「孩子頑皮,怕影響別人。

」廣大網友紛紛為如此高素質的父親點讚。

(此圖來源微博)

當孩子不聽勸說,仍然在公共場合大聲吵鬧時,家長可以直接帶孩子離開,不要大聲呵斥孩子,或者繼續給孩子講道理。

這麼做不僅是對周圍人群的尊重,也是在給孩子強化一種理念,公共場合不允許喧譁,要想玩鬧就得另外找合適的地方。

孩子情緒腦的發展先於理性腦,所以他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聽不進道理。

我們教育孩子不能只停留在令行禁止上,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其中的原因和利害關係。

家長的教育不應只在事發後進行,只有注重平時生活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教育,才能真正把文明禮貌印刻在孩子心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