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參與的「五部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試想,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小時候沒有在家庭中給予他們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參與能力,我們又如何期待他們在日後的學校學習和社會工作中具備更多的參與能力,並能夠積極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呢?

最近接到了一位母親的諮詢:離異後獨自撫養兒子,也曾給孩子報過各種課外培訓班,兒子雖然不太情願但還算聽話。

但是孩子後來上初中後,開始變得經常曠課、夜不歸宿、出入網吧、不喜歡和她交流,更不聽從她的管教,性格越來越逆反。

學校對此也非常無奈,多次勸告這位母親要好好教育、嚴加管教。

這位家長也希望獲得一些家庭教育方法的幫助,甚至希望將孩子送入專門學校(工讀學校)去接受教育和矯治。

這個事例從表面上看是一個涉及未成年人教育和法律的問題。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很多家長在撫養教育孩子過程中,常常會忽視孩子的參與和意願。

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經常會遇到一些情況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做決定,這時候,一些家長就會自己替孩子做主。

例如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少傾聽孩子的意見。

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不能充分理解一些事務,怎麼能自己做決定呢?家長的意見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讓家長在教育撫養孩子過程中往往「好心辦壞事」,孩子並不領情或者產生逆反,甚至於明明是出於教育孩子的好意卻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讓孩子參與與自己有關事務的安排、決策,並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傾聽,這是未成年人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也是未成年人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需要。

未成年人的參與權,就是指未成年人有權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就影響他們生活的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成年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看法和意見。

使用參與權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了解自身的處境、積極參與與自身相關事務的決策,並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其表達和處理事務的能力。

眾多的研究和事例表明,對於孩子而言,培養其參與的習慣,有助於培養他們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參與習慣的未成年人長大後在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都會比其他同齡人強很多。

對父母而言,未成年人參與意識同時會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一個順暢的、平等的交流平台。

絕大多數孩子12歲左右就開始進入叛逆期,如果父母與子女沒有順暢的交流渠道,就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失控,複雜的社會很容易將孩子捲入到違法犯罪或被傷害的狀態。

如果從小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相對容易,這不僅能幫助父母和子女平穩度過這個危險期,還能夠更好地實現未成年人的社會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