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說反話需要技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於我而言是一個美好的名詞,因為他集結許多美好的特點,比如單純、善良、表里如一等。

甚至許多時候,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像孩子一樣,過得無憂無慮、單純自在。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屬於她的成長特性,而我們使用的教育方法,自然不可一成不變。

許多時候,我都提醒自己:要做個表里如一的人,孩子就像白紙,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所以,更多時候,我是不支持父母說反話的,因為如果孩子無法了解你真實含義的時候,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而我自己就曾跟孩子發生過這樣的誤會。

當反話不被理解的時候,就可能成為傷害

1、那些可愛的愛稱,也可能變成貶義詞

可可有次跑著跑著摔倒了,我連忙跑過去扶起來:「小笨蛋,摔疼了沒有?」諸如此類事情不勝枚舉,關於「小笨蛋」「小壞蛋」這樣的愛稱常常在我嘴裡蹦出來,我的自我感覺甚好,因為當親近的人這樣叫我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滿滿愛意。

然而有一天可可卻自己說:「我很笨,我是個笨蛋。

」聽到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愣住了。

問她:「為什麼這麼說自己呢?」可可:「我就是很笨呀,你不是也經常叫我小笨蛋嗎?」至此,才幡然醒悟,所有所謂的愛稱,在不被理解的語境裡,都可能成為一種傷害。

後來大費周折跟孩子解釋,用各種事例讓孩子明白,那些只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雖然孩子後來慢慢理解了個中緣由,也相信是一種愛稱,但我已經儘量不再用反話來表達愛。

本應是充滿愛意的暱稱,卻不能被孩子理解,而孩子有往往以大人的觀點來評價自己,就像可可會說出自己是個「笨蛋」這樣。

孩子讀不懂我們的反話時,我們就可能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2、用反話表達氣憤、威脅和警告,讓孩子困惑且為難

有一次,帶孩子在廣場上溜達。

見到一對母子發生矛盾,孩子打了一下媽媽,作為家長,威信受到挑戰不說,還挨了一拳,那種憤怒可想而知,能看出那媽媽已經在忍耐,嘴上說:「你再打一下看看?」作為成人,我們完全能理解語氣里的警告意味。

但孩子,明顯困惑了,如果說第一次打媽媽是情急之下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這一次,在媽媽的許可下,打還是不打呢?我觀察到孩子的猶豫,可最終他還是舉起了手要捶上去,可能因為剛才的猶豫,所以這次孩子沒有得逞手就被他媽媽抓住了。

孩子心思單一,對於大人說話的內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簡單直白。

我們想要表達的「一語雙關」或者語言背後的深意,孩子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到。

如果家長經常說反話,孩子就會很困惑,而家長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也會讓孩子無法猜測到家長的真實意思,不利於孩子理解能力的發展。

大多時候反話不可取,但有些時候,你又會發現它的神奇魔力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在某個階段特別特別喜歡說不。

要不要?不要!好不好?不好!去不去?不去……孩子幾乎不過大腦,很本能地加上不去否定。

這樣的情況大多出現在孩子2歲多,自我意識爆棚的年齡段。

這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他們需要不停地檢驗自我的存在,用直白的「不」來對抗大人,想讓大人知道,他們已經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在早教班上,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比如我說:「孩子,現在我們要去洗手咯。

」話音未落,他就本能地回答:「不洗。

」再多的道理在這樣的時候都使不上勁,後來我嘗試了正話反說。

比如:「凱,你不要洗手,先回班上。

」他連忙回答:「不要回班上,我要洗手。

面對自我意識爆棚,叛逆期的孩子,反話有時候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過說「不」的階段一般兩三個月就結束,家長在使用說反話的技巧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成長特點,一旦孩子已經成功過渡說不階段,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方式也要做出相應改變。

孩子成長過程,沒有哪一種方法始終有效,也沒有哪一個種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

所以,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你這個爸/媽,是個80後!(下)

在兒童早期教育中,我們切記以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寶寶的日常行為,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科學研究,避開教導孩子的誤區,讓他們更健康的成長。回顧上期小編分析了三點內容,這期將繼續為你分享早期教育應該注意的事情:

孩子發脾氣了,我的天使寶寶哪去了?

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每個父母都經歷過這樣情景,原本乖巧的孩子忽然在某個時期變的叛逆,不聽話、喜歡發號施令、莽撞無禮、衝動等等……這個時候,家長不可避免地會發脾氣,發脾氣之後又會後悔。那麼,我們遇到...

小孩都是「直心眼」 別對幼兒說反話

文章為本頭條號《媽媽育兒助手》整理編輯 4歲玥玥近期從幼兒園中學到,父母白天上班掙錢很累,小孩要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還了解到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大多數小朋友都是跟大人一起承擔家務的,甚至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