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的敏感期來了,支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我的誕生

當寶寶還不會說話時,就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他們用嬰幼兒語言交流,用眼神盯著「冒犯」了自己的對方,用肢體表達著自我中心思維模式。

「這是我的玩具,你別碰」

「這是我的爸爸媽媽,不能抱你」

「那是我的地盤,你不能進去」

「這是我的凳子,你別坐」

「你帶來的玩具也是我的,給我」

「我的,我的,你走開」

……

很多寶寶總是第一時間用「行動」來直接表達自己的強烈意願,哭搶打或者戳踢。

在大人的世界中,這些行為毫無疑問會被貼上「自私」、「暴力」、「兇惡」的標籤,但是這些標籤也僅僅是大人們的專利,和處在自我意識覺醒階段的寶寶們毫無關係

孩子總要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的,玩的時候總會出現各種小小爭執,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搶玩具時,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

娜娜是個小女娃,一歲半了,在爺爺奶奶家呆著有一個月了,比較黏人。

小果是個小男孩,剛一歲,是娜娜的堂弟。

小果的爸爸媽媽帶著他回老家省親。

對娜娜而言,弟弟的到來,似乎入侵了她的地盤。

爺爺奶奶每次要抱弟弟,娜娜都會趕緊抱著爺爺或奶奶,撒嬌哭鬧;如果爺爺奶奶把弟弟抱著,然後挨著娜娜坐著,娜娜會伸手推打弟弟,這讓迫切想抱抱孫子的爺爺奶奶有些無奈。

弟弟在把玩小玩具時,娜娜遠遠的看著,然後迅速走過來,伸手搶走弟弟手中的玩具。

弟弟還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哭不鬧,安靜的伸手想拿回姐姐搶走的玩具,姐姐會開始用手「拍打」弟弟的頭,或者用力的「推倒」弟弟,有時候還會用食指「戳」向弟弟眼睛部位。

娜娜姐姐和小果弟弟相處幾天後,娜娜也表現自己友好的一面,餵弟弟吃葡萄,和弟弟一起翻箱倒櫃,但是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弟弟手上,還是會「搶奪」。

老家的街坊鄰居們會常常逗娜娜和弟弟,鄰里鄉親們看到娜娜和弟弟的種種相處,會在娜娜旁邊評論:「娜娜,你不能這麼自私啊,玩具要給弟弟玩的,弟弟比你小」、「娜娜,爺爺奶奶也是弟弟的啊,你不能自己一個人霸占的」、「娜娜,你要知道分享」。

老大伯老大娘有時候會直接將娜娜搶走的玩具再奪走,然後給弟弟,娜娜有時會哭得很兇,有時會再去搶回來。

2

歡歡和童童都一歲了,他們住一個小區,經常被爸爸媽媽帶出去一塊兒看風景,在爸爸媽媽眼裡都是很乖巧的小男孩。

有一天,童童爸爸媽媽有事,家裡沒人照看童童,就把童童臨時放歡歡家裡帶半天。

童童被送到歡歡家時,歡歡媽媽抱著童童,童童望著門口的媽媽突然大哭,媽媽走後,童童傷心的哭了幾分鐘,阿姨使出渾身招數才讓童童平靜下來。

阿姨家裡有很多玩具,童童高興的玩著。

歡歡剛開始沒有什麼異常,過了一會,歡歡玩著玩具,然後停下瞅瞅童童,然後接著玩,再瞅瞅童童。

再過一會,童童玩了另外一個玩具,歡歡開始爬到童童跟前,用身子和胳膊擠童童。

歡歡媽媽看到了,告訴歡歡:「讓童童先玩會吧,我們去玩其他的」。

然後抱開歡歡,拿了另外的玩具給他。

歡歡開始把玩媽媽給的玩具,幾分鐘後,他又爬向童童,用身子和胳膊擠童童,把童童擠倒了,童童委屈的哭了。

歡歡媽媽還是把歡歡抱開,用其他東西分散歡歡注意力,然後抱起童童,讓他繼續玩剛才的玩具。

兩三個小時過去了,歡歡手上拿了一個小車模型,童童觀察了一會,伸手搶過小車模型,歡歡很安靜的伸手再搶回來,來回了三四次後,玩具在歡歡手上,童童停止搶玩具,爬去旁邊玩了。

過了一會兒,歡歡也會去搶童童手上的玩具,來回搶又開始重播了。

有趣的是,歡歡和童童的爭搶畫面比較溫和,哪怕是用力搶也是靜靜地用力搶。

自我≠自私

一般嬰兒長到1歲半,甚至不到一歲半,就開始發現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自我意識在悄無聲息的萌芽。

0到6歲的兒童(如果沒有順利過渡,有的會持續到12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幾乎將全部熱情都投入到了自我的建構中。

人天性喜歡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自我構建也是順應自然法則,只有形成獨立的自己,才能長大適應社會生活,走自己的路。

形成自我會在以後的社會表現中凸顯出來:學會拒絕,有自己的想法,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優秀的品質和意志。

自我不是自私,「自我」是無意識間發生的一系列以寶寶自我為行為目的的本能衝動,「自私」則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

寶寶還不具備分享的思想能力,更不明白大人們嘴裡說的分享是什麼。

當寶寶緊握自己手裡的玩具,不准別的小朋友碰;當寶寶想搶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大人不那麼友好的評價成「自私」,給寶寶留下了一個大疑惑和不知所措:「為什麼我的東西一定要給其他小朋友玩?其他小朋友能拿走我的玩具,為什麼我卻不能拿走其他小朋友的?」這樣的「分享」顯然對小孩有反面影響。

小孩爭執妙招

1小朋友一起玩,大人需注意觀察

當小伙幫們一起玩時,首先大人們需將潛在的危險環境因素排除,比如不適合小孩年齡段的尖角玩具,有水或容易滑倒的地面,容易打碎的玻璃器皿等。

小朋友在玩耍的時候,大人不能離開太遠,需在一旁監管著,或者至少留一個大人看住寶寶們。

如果發現小孩搶玩具或者打鬧,有必要時需及時干預處理。

2轉移寶寶注意力

小孩子都不太記仇,哭了,吵了,過一會又嘻嘻哈哈去了。

如果寶寶爭搶玩具,可以把其中一個寶寶抱開,用其他玩具轉移寶寶注意力。

或者想個遊戲大家一起玩,轉移兩個寶寶的注意力,比如玩踢球,玩滑滑梯等。

如果自己寶寶還是不肯,甚至大聲哭鬧,那就果斷把寶寶帶離現場,換個環境讓寶寶恢復平靜。

3交換比單純的分享好

和朋友聊天時,她很感慨的說,我們總是強調要學會分享,和寶寶們碎碎念著分享,然後順手把寶寶的玩具交給了其他小朋友,告訴他們這個就是分享,其他小朋友笑了,就多一份開心了,這個就是分享的效果。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分享的另一層意思,即「交換」。

如果寶寶爭搶玩具,主張「交換」比單純的分享好。

寶寶要搶小朋友玩具,媽媽就告訴寶寶「這個是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的在自己家裡/推車裡,我們和小朋友交換好不好?你的玩具給小朋友,問小朋友可不可以把他的玩具給你。

」然後媽媽再詢問小朋友,可不可以交換,如果可以交換,自然就各自有新玩具玩了,如果不同意交換,也要告訴自己寶寶,那是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不願意交換,我們不能勉強,然後抱開自己的寶寶轉移注意力。

讓寶寶學會交換,更能讓他們理解「我的」和「你的」概念。

4有時可以適當拒絕分享

帶孩子出門,也會帶上一些小玩具,當孩子在研究自己手中的玩具時,或者其他玩具擺放在室外石凳上時,其他小朋友會想要這些玩具。

如果自己寶寶不願意分享給其他小朋友,我們可以友善的幫寶寶拒絕分享。

告訴寶寶或者寶寶的家長:「我們家小孩正處在自我意識的階段,每個寶寶都會有這個階段的,寶寶不願意就算了,小朋友下次再給你玩,好嗎?」。

如果出現哭鬧情況,那就果斷將自己寶寶帶離現場。

拒絕分享絕對不是助長「自私」,相反的,友善溫和地處理爭執,可以讓寶媽寶爸們順利幫助寶寶渡過自我中心的成長敏感期。

兜媽說:兒童敏感期出現的狀況一個接一個,喜歡咬手指,喜歡扔東西,喜歡反覆上下台階,自我意識萌芽階段的寶寶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正確引導。

兜媽覺得帶個孩子,和上學一樣,需要不斷充電。

兒童教育,兒童心理,兒童飲食等每個都是一門大學問。

所以,爸爸媽媽們多了解一些育兒知識,會讓孩子更加順利平緩的度過每一個敏感期。

兜媽推薦書:孫瑞雪編著《捕捉兒童敏感期》

歡迎關注兜媽微信公眾號:兜媽趣談,公眾號ID:doumaquta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寶寶的第一個獨立宣言:這是我的!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內他們會瘋狂的工作,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

知道這些,輕鬆幫孩子找到更多的朋友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見......」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兒歌。如果像歌里唱得那樣,只要找到一個人,敬個禮,握握手,就能成為好朋友,朋友圈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