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之你看見孩子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與「不良行為」相伴的,論起靈魂的純真與善良,我們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孩子?可以說,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成年人給逼的,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都是因為他有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需要愛,比如需要關注。
孩子之所以可憐,就在於他沒有辦法明確地告訴你他的需要:「媽媽,我需要你愛我」「媽媽,我需要你關注我」。
如果他能說的出,那他就不是一個孩子了。
身為孩子,他所想到的辦法只有那幾種:哭、鬧、打人、摔東西,等等;而在大人眼裡,這些無疑都是「不良行為」,遺憾的是,家長看到了所謂的「不良行為」,卻沒有看到這個「不良行為」背後孩子的真正需求。
忽略這個真正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忽略了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各種預設,把那些本來是好的行為也看成「不良行為」,更別說去看看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需求了。
這也導致我們根本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也沒辦法真正去傾聽孩子、理解孩子。
給父母發信號得不到回應或者被否定,反覆發了很多次信號以後,孩子變得煩躁易怒,經常大喊大叫;憤怒的表達方式經常被父母打壓,無法向外求助,只能向內壓制,變得冷漠,不喜交流,開始逃避;逃避的行為被禁止以後,開始自暴自棄,暴戾厭世;進一步被父母打壓後,開始選擇自殘;繼續被父母「教育」,最後無路可走,自殺。
每天,我們都看到孩子在我們面前晃悠,我們確實看到孩子了,但又有幾個父母看見孩子了呢?
有多少人只看到孩子有這樣的「不良行為」,卻沒有看見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不真正關心孩子的所思所想,不去傾聽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無法與孩子建立連接,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孩子其實只是我們以為的孩子,與真正的孩子沒有關係。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誇張:「孩子是我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我那麼關心他,恨不能全部身心都撲在他身上,從他一個表情我就知道他是不是餓了,從他一個動作我就知道他是不是想要尿尿。
我怎麼會沒有看見孩子?你要說他大了,上學了,我有可能不太了解他,但現在他還這麼小,在我面前,他還不跟透明人一樣?」
孩子什麼時候渴了餓了,這樣的生理需求我們確實都能看到(事實上否定孩子生理需求的父母也為數不少,孩子明明不渴,大人強迫他們喝水,孩子明明吃飽了,大人卻說沒吃飽,還能再吃),但是,他的心理需求你看見了嗎,他雖然很小很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思想的個體,再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看見」孩子,問題是,你確定你大部分時候都能看見他嗎?
愛是什麼?愛是連接,愛是看見,愛是你在我面前,而我確實「看見」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