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信息你必須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

寨卡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恆河猴體內被發現。

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

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一直很「安靜」,全球僅報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發病例。

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現寨卡病毒暴發疫情。

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感染病例。

同時,歐洲、北美、東南亞多國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

●寨卡病毒有哪些傳播途徑?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

埃及伊蚊僅生活在熱帶地區,但生活在溫帶地區的白紋伊蚊也可攜帶該病毒。

埃及伊蚊也是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媒介。

埃及伊蚊通常在白天叮咬人,在靜止的水域中繁殖。

接觸患者唾液也可感染,寨卡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尿液、精液、唾液、腦脊液、羊水以及乳汁中均檢測到寨卡病毒核酸。

研究證實病毒亦可通過母嬰傳播,寨卡病毒母嬰傳播包括宮內感染和分娩時感染。

還沒有報告乳汁傳播寨卡病毒病例,但有其它蟲媒病毒通過母乳餵養傳播的報告。

●寨卡病毒病有哪些臨床症狀?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

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

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老病毒緣何「興風作浪」?

寨卡病毒並不是「新生事物」。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寨卡病毒首次在非洲被發現,多年來主要為散見、症狀輕微的病例。

這次在美洲發生的疫情,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寨卡病毒疫情爆發發,它在很短時間擴散到20多個中、南美洲國家,並有繼續向世界其他地區擴散的風險。

近年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

這些傳染病在全球範圍內的持續出現和擴散,主要源於其動物源性疾病的特點。

●寨卡病毒跟登革病毒有什麼區別?

寨卡病毒跟登革病毒類似,都屬於黃病毒科和黃病毒屬。

寨卡病和登革熱一樣是種自限性疾病,臨床表現比較輕微,但前年廣東登革熱大流行時,已經出現多例重症甚至死亡病例,台灣的登革熱流行也是如此。

除了與登革熱類似通過蚊媒叮咬傳播外,寨卡病毒還可以通過性傳播和垂直傳播(母嬰傳播)。

●為什麼孕婦和兒童要格外注意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對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危險最大,目前被懷疑是新生兒小頭症的罪魁禍首。

該病毒會干擾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

頭小畸形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頭顱明顯小於常人,完全發育後頭圍也不超過42厘米,其智力、行動和視覺都會受影響,預期壽命較短。

目前,該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也尚無疫苗。

●如何預防寨卡病毒?

防患寨卡病毒的最佳保護方式就是防止蚊子叮咬。

防止蚊子叮咬會保護人們免患寨卡病毒,也不會患上通過蚊媒傳播的其它疾病,比如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

使用驅蟲劑;穿戴可使儘可能多的身體部位得到覆蓋的衣服(最好是淺色衣服);採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以及在蚊帳內睡覺。

●八成感染者為隱性感染

寨卡病毒病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熱、皮疹(多為斑丘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後,一般持續2-7天後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見。

但要命的是,約80%的人為隱性感染,僅有20%的人出現上述臨床症狀。

從目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寨卡病毒的隱性感染者比例遠高於登革熱,這些隱性感染者感染病毒後未發病,成為隱性傳染源,給防控帶來更大的難度。

(本報綜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寨卡兇猛如何預防

寨卡病毒近來引起全世界的關注。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寨卡病毒的暴發和傳播已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月9日通報,我國確診內地首例寨卡病毒病輸入性病例。這是一種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