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放不下的情緒,只不過放不下面子罷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子比較貪玩,經常晚回家,有一次,12::00點之後到家,沒回來之前,父母看看錶,看看門,無比焦慮。

等孩子推門而入,心裡的石頭一下放下去了,本以為爸爸要上前擁抱兒子,結果爸爸一個大跨步到門口,批頭蓋臉:「誰叫你回來這麼晚的,也不看看幾點了,你咋這麼忙。

」好吧,你沒聽錯,對著兒子來了一陣「狂轟濫炸」。

孩子看看爸爸,徑直走進了房間,「啪」把門關上了。

看著孩子的態度,爸爸「怒從心中來,火在心中燒」,緊追不捨到門口,不是媽媽攔著就要踹門,因為兒子的態度,「和他說話都沒聽見嗎?太不給老子面子了!」

有沒有放不下的情緒?

我們來回顧一下爸爸的心理路程,兒子沒回來之前擔心焦慮,坐臥不安;聽到門響的瞬間,一顆心放下了,但等待兒子時積累的焦慮情緒化為了脫口而出的指責;指責肯定換來的是兒子的不滿,面對兒子的另類反抗,老爸又覺得「沒給老子面子」,因此而憤怒。

這個問題延伸到最後,升級出來的是不是已經不是在解決原來的問題了?而是兒子的態度,我和他說話,他沒回應,還摔門,太不禮貌,不給我這個當爹的面子了。

只有放不下的面子

我們回到問題的最初,父母最初的擔心焦慮,這個感受是第一感受,後面的生氣和憤怒,我們可以稱第二感受、第三感受。

我們以為我們表達的是焦慮關心,實際上呢,是憤怒,而我們以為這是夾著憤怒外衣的關心,可是對於孩子只能聽到憤怒,認知能力還不足以領悟到父母憤怒的背後藏著的關心和焦慮。

打開溝通的心門

父母覺得「我都是為你好,孩子太不聽話了,一點都不理解父母的心情。

而孩子的感受呢,「又批評我。

我們對孩子表達的是第二感受、第三感受,我們卻以為我們在表達第一感受,久而久之,溝通的大門就關閉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