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住孩子的童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先祝讀者「寶寶」們,節日快樂。
時至今日,兒童節早已不再是孩子們的專屬,越來越多老、中、青年人在社交媒體上撒嬌賣萌,自稱「寶寶」。
而真正的寶寶呢?似乎正變得越來越「老成」。
他們身心並未真正成熟,但一言一行卻流露出「小大人」的樣子:有的身著豹紋小西裝、緊身哈倫褲,愛情類的流行歌曲張嘴就來,還時不時飆出幾句印象里只有大人才能說出的話——凡此種種,說好聽點是萌,但倘若沒做好準備,「見多識廣」的大人還真可能被嚇一跳。
關於兒童成人化的擔憂,早已有之。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還為此寫了本書,名叫《童年的消逝》。
書里有這麼一句話:「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對比現實,這話即便有些言過其實,很多人也會心有戚戚焉。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偽大人」?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學議題,但如果把它簡化,把鏡頭對準一個個家庭,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可以直接說,童心的「缺位」,實則正是成人的越位。
首先,伸手太長。
在生活中,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小時候可愛了,不再童言無忌了,說來說去就是不再像以前那麼「不可思議」、能做出超乎大人想像的事情了。
「吐槽」之後仔細想想,孩子的童心、童真有沒有獲得「自然生長」的環境?
比如前不久,一首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髮網友共鳴,歌詞寫道:「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鋼琴過了10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相比過去,現在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生活條件是優越的,但無疑也是辛苦的。
很多孩子在起跑線上「你追我趕」,他們的業餘時間被「管控」,甚至連愛好、特長、人生都已經被規劃、被定製——於是,忙碌「打壓」了童真,憂慮擠占著童趣,童年也已經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相去甚遠。
此外,錯誤示範。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有所影響,他們的興趣、習慣也常常能體現在孩子身上。
很多爸媽對孩子的手工作業全程代勞,只為贏得老師的鼓勵;有的家長熱衷於各種有關孩子的競賽、投票、評選,為了能贏,拉票、刷票甚至賄選,費盡心機……明代哲學家李贄說:「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
」童心是一種內心的純凈,而這種純凈需要呵護,也需要引導和示範,很多大人以想當然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用攀比、功利、奢侈浪費等示範對孩子進行「催熟」,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
他們身上自然流露出的那份靈性和美好,他們表現出的小小的好奇心、奇特的想像力,都值得珍惜和守護。
而怎麼與童心對話、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這是門技術活,很多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其實是「無為」,其實是向孩子學習,讓他們的世界多一點簡單、純凈和美好。
像個「小大人」,未必是好事
受訪專家:汪玲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前段時間,在上海舉辦的內衣秀「維多利亞的秘密」剛落幕不久,吉林長春也辦了一場「兒童維密秀」。但專家提醒,別把孩子教成「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