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小小夢想,就是你能溫柔待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西方聖誕節,平常不關注節日的我,突發奇想,讓妻子去問孩子想要什麼聖誕禮物。

過了一會,妻子打電話過來,聽筒里傳來她略帶哭腔的聲音。

怎麼了,我急忙問道。

妻子沉默了好一會,她說:「你知道嗎?我問孩子他想要什麼禮物的時候,他說我希望媽媽能天天像現在這樣對我說話,不發火,不凶我,因為媽媽生氣吼我的樣子好可怕好可怕

沉默……

台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是如何用吼叫傷害孩子的。

短短兩分鐘的視頻,有沒有讓你覺得很熟悉?當父母累了、著急的時候,就容易為了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他「惡語」相向。

現實中,這樣的傷害每天都在發生著,看不見,摸不著。

1

你經常吼叫孩子嗎?

妻子是那種性格比較急躁的人,孩子穿衣、吃飯、走路比較磨蹭,經常可以聽到他因為這些事情朝孩子吼。

父母吼叫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件事。

當孩子拖拉磨蹭 、當孩子犯了小錯誤的、當孩子想半天還是做錯作業、當孩子怎麼也叫不應……怎麼會有這麼煩呀這孩子,很多家長心裡就會生起一團無名火,然後……

更令人恨欲狂的是:每次吼完孩子,罪惡感又湧上心頭。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測試,在一次為期七天的親子課程中,其中一項活動叫不吼不叫。

向每個家庭收取100元PK金,在這七天內,吼叫過孩子的家庭不退回而是做為激勵金獎勵給沒有吼叫孩子的家庭。

結果,120個家庭,沒有一個家庭可以領取到這筆激勵金。

不想當「噴火龍」家長,但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2

越吼,孩子越聽不見

妻子對我說:「我也想和他好好說,可他根本不聽,不管用,最後,我只能是吼叫,甚至打」

然而,吼或打就能教育好孩子嗎?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

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帶著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你怒火中燒,帶著情緒甚至恨意去吼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大腦會自動封閉,轉入逃生機制,換句話說,就是左耳進右耳出。

等到次數多了,孩子已經免疫,根本不在乎你說什麼。

而且 ,父母的比如你真笨、你怎麼這麼討厭、你給我滾等等帶有攻擊性的言語,很容易摧毀親子之間的信賴和尊重。

當父母在發火,情緒很糟糕的時候,自己都不能好好思考,好好話說,更不要說教會孩子任何道理。

3

吼叫是一种放肆,教育需要克制

很多人常常把莫生氣掛在嘴邊,而且在外為人處事的時候,他們可以做到,也做得很好。

可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似乎不生氣這三個字從來沒有在字典里出現過。

生活逃不過雞毛蒜皮,每個人都會有生氣、不耐煩等負面情緒,父母也一樣。

不吼孩子很難,但並不代表爸爸媽媽無法遠離吼叫。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願意為孩子改變,收斂自己的脾氣,學著情緒管理。

給自己一個心理的冷靜時間,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為什麼會生氣?

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嗎?

除了沖孩子發脾氣,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

有了諸如此類的心理對話,才能避免帶著脾氣的教育,喚回理智。

不同的家庭,親子之間的表達方式也不同。

有的父母偏重外在的語言表達,有的父母偏重內心和行為,無論哪種方式,真切的愛及和善的態度,才能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馨。

幾米曾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寫過:」為什麼風可以那麼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我有一個小小夢想,就是你能溫柔待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