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媽媽希望你做真實的自己,不要那麼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媽媽希望你做真實的自己,不用那麼乖也沒關係,也不用做一個人人誇獎的「乖小孩」,媽媽希望你可以再調皮一點,再活潑一點,再開心一點,媽媽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想法、情緒大膽的表達出來。
做一個堅持、樂觀、開心的寶寶。
不需要為了讓大人滿意、為了一廂情願的滿意,並非孩子最開心的抉擇!
我身邊的一位寶媽,孩子童童都快三歲了,睡覺的時候愛吃手指,嚴重到把手指都吮吸爛了,還是接著吃,仿佛感受不到疼痛一般。
童童的媽媽為此特別苦惱。
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她甚至曾求助於心裡諮詢師,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媽媽自身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一直以來都為有個人人都誇獎的「乖寶寶」而感到很自豪。
卻忽略了孩子心裡的想法,得到的就是一個活得跟壓抑,很令人心疼,很可憐的小寶寶。
童童媽,希望童童從小獨立,所以,從小一直堅持讓寶寶睡嬰兒床,再後來孩子跟著爺爺睡。
而且她家寶寶從小都是自己睡覺,根本不需要哄睡!經常聽她誇獎童童特別的乖巧、自己一個人能睡覺、自己一個人玩的挺好。
孩子在遊樂場玩時,她覺著應該帶孩子回家了,就會對童童說:「童童你再跳五下蹦蹦床我們就回家吧!」,結果孩子真的跳完五下後,就面無表情地離開了,看到旁邊那位因為不肯離開而打父母的寶寶,童童媽覺得很自豪,為自己有個乖孩子,為自己的教育方法。
但事實是我看到了一個情緒看似很平穩,其實卻在壓抑自己真實內心的孩子。
一個兩歲多的小孩兒怎麼可能這麼聽話呢?
一個兩歲多的小孩怎麼能如爸爸媽媽所說,沒有自己特別喜歡,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呢?
一個兩歲多的小孩怎麼可能每次都做到不用哭鬧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呢?
寶寶,媽媽不希望你像童童姐姐那樣乖巧、那樣省心、媽媽希望你可以活潑一些。
勇敢一些,大膽一些,心裡的想法都可以大聲向媽媽表達出來。
不要什麼事情都放在心裡,媽媽覺得家是「有愛的地方」,不是讓人害怕的地方,如果一個人連在家裡都膽戰心驚的。
那可想孩子的心裡得壓抑成什麼樣子,長久以往,不生病才怪!
家庭教育關乎孩子的一生,作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
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事。
就不注意平時的一言一行,可能我們無意中的行為舉動已經深深的傷害了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建議小事抓起,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溫馨、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
童童才兩歲啊!他只是個孩子!只是一個沒有安全感,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孩子的思維是很直接的,還不知道拐彎。
這就意味著平時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想一想再說,切不可用開玩笑的方式對孩子說話,孩子還不能體會父母對自己開的是玩笑。
他會當真的以為爸爸媽媽在取消她,嘲笑她。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心思會越來越細膩,心事也會因為得不到認可而埋在心裡。
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問題,根源往往都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不願意改變,並且沒有那個需要改變的意識的話,那孩子的問題永遠都得不到解決。
很多心理諮詢師都說: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因為小小年紀就乖的孩子,並不是他從心理上就已經達到了某個認知,而是壓抑自己的內心和情緒,盡力的去討好大人,讓大人滿意,大人開心。
那麼,長大以後,他就會變成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一個連在媽媽面前都不能隨意哭鬧,發泄自己情緒的孩子,內心該是多麼的壓抑啊?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
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那麼一個完全按照別人的意願活著的孩子,表面看似很獨立,內心真正獨立了嗎?他連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都不敢說,不敢去追求,何談內心獨立呢?
所以,通過這個案例想給親愛的寶媽寶爸們分享下面幾個育兒啟示:
1、0-3歲,孩子很需要安全感,特別是來自母親的安全感。
如果母親不能給予,奶奶或者姥姥也可以替代,但絕不是沒有母性特徵的爺爺可以給予的。
2、不要總是給孩子講道理,你們是親人,需要感情表達與表露,不是上下級關係,也不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
孩子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道理!
3、不要讓孩子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來討好大人,你開心了,他的心卻在滴血!
4、孩子不粘著你不表示他很獨立,真正的獨立來自內心的強大,敢於直面自己!
5、愛和陪伴能讓孩子變得更強大,但不是你自以為的那種「愛」和「陪著」!
總之,我寧願我的孩子不那麼乖,不那麼懂事,該哭哭,該鬧鬧,我也不願他壓抑自己,而討好我。
孩子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的,我希望他有正常的叛逆期,有「可怕的兩歲」,有童年的歡鬧,有青春期的不羈,經歷了該經歷的一切,才能自然成熟,自然成長。
而不是靠壓抑自己的內心,表面很乖,內里卻永遠沒有成長!
我們要允許孩子慢慢來,因為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寧願他現在不那麼乖!
這三種乖孩子,長大後基本都沒出息!
雖然,凡事沒有絕對。可經過小編多年的觀察:孩子,並不是越乖越好。相反,反倒是那些天天讓父母很頭疼的熊孩子,長大後都混得很不錯。為什麼?因為這些孩子,敢於直接說出自己想法,做事願意打破常規,實踐力...
反思!家長最喜歡的這種孩子,長大後卻往往最沒出息!
乖小孩最招大人喜歡,他們不吵不鬧,很少提出過分的要求,在成長過程中似乎也沒耗費父母的過多精力。老人夸孩子,經常會說「這孩子真乖,長大一定有出息」,但,乖小孩真的好麼?
你希望有個乖孩子,可是乖孩子的傷最重啊
看電影《黑天鵝》,當看到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妮娜為飾演黑天鵝內心痛苦與掙扎時,腦海里忽地跳出一句話:乖孩子的傷最重。這是一本教育書籍的名字——《乖孩子的傷最重》,台灣李雅卿著。
「乖」寶寶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當幾個寶媽在一起聊家常時,說起孩子無非就是乖」與「不乖」這是家長們嘴裡經常掛著的兩個詞!「寶寶乖一點有獎勵哦~」、「再不乖媽媽不要你了!」,這是這兩個詞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大部分的家長都喜歡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