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孩子的安全感,我們在說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培養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在日後成長道路上,親子關係、自信心、社交能力都大大降低。
很多家長對0-3歲寶寶的安全感意識缺乏。
不清楚什麼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年輕的爸爸媽媽,更有可能會在無意中破壞了寶寶的安全感。
其實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簡單,只要家長耐心的做一個孩子的觀察者、幫助者,一個單純且規律的生活環境,那麼在無形的薰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擁有一個充滿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寶寶。
什麼是孩子的內在安全感?
漢民老師:孩子的內在感首先來自生理上的需求,寶寶吃飯是否吃得好,睡眠質量如何,自己穿衣是否行,自己生理上的需求是否滿足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安全感來源。
生理上得到了滿足,就需要尋求精神上的需求,寶寶是否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孩子想做什麼事情時,家長是否會過多參與而約束寶寶。
另外,寶寶還有情感上的需求,希望被愛、被關懷。
在幼兒園、社區交往中他是否能否實現自己的價值。
價值的實現有兩方面,第一實現後是否有物質的回報,第二是否有精神上的獎勵,所有物質和精神上的都會變成孩子內在安全感的來源。
0-3個月寶寶的安全感
新生兒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從媽媽安寧舒適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被溫暖的羊水包裹的安全感不復存在。
生理上的照料是保證寶寶維繫生命和身體發育的基本要求,包含吃喝拉撒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理上的安全得到滿足才能開發更高層次的需求。
如果寶寶餓了能夠及時獲得食物來源,睏了時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尿了時能夠及時更換乾淨尿布,那麼他會覺得自己是被精心照顧與呵護的,心理會處於放鬆的狀態。
情感上的看護建立在生理安全和滿足的基礎之上,寶寶在心理層面希望得到看護人的愛與呵護。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滿足,感覺到自己處於愛的環境當中,他的安全感就能慢慢建立起來。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撫觸和語言上的關懷也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對他的身體發育很有利。
這個階段的寶寶具有循聲的習慣,當哪裡發出聲音時,他會去追逐聲音來源,實際上這個時期也是寶寶聽力和感官上的的重要發展期。
父母可以對寶寶的視覺進行一定的練習,滿足寶寶對人際的探索。
父母可以與寶寶一起嘗試一些鍛鍊視覺的遊戲,比如看一些色彩鮮明地圖畫、移動性的物體等。
孩子哭鬧時趕緊抱他,還是先讓他哭鬧一會學會等待?
漢民老師:寶寶哭鬧一定是有他的需求,哭鬧是孩子與大人溝通的一種途徑,既然是孩子的需求,作為家長第一時間應該去觀察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如果有時只是寂寞的情感需求,就抱抱他撫觸他,讓他有安全感,有時候是餓了,那就馬上提供吃的,如果寶寶是尿尿了,讓孩子感到難受,那馬上給他換掉紙尿片,這時候哭家長應該給他信任感,看事情就解決事情。
寶寶在0-1歲的階段,所有的哭鬧都是有原因的,不同於叛逆期的情緒化表達,而是寶寶內在需求的表達。
寶寶在餓了、渴了、尿濕了、要睡覺了甚至感到孤單了……的時候,如果看護人沒有及時響應,寶寶就會通過哭聲來引起看護人的注意,從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如果孩子身體處於快速發育期,可能存在生理上的某些大人不熟知的問題。
比如: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絞痛,對輔食的不適應或其他生理不適等,這些問題大人平時難以了解,需要藉助專業的書籍或諮詢專業人士,了解孩子不同發育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
同時,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和反應,以便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感官需求得到滿足,身體體能的發展得到滿足,情感上的發展得到滿足,寶寶的安全感自然能很好的建立起來,在父母愛的包圍中無憂無慮的成長。
父母不要抱著「孩子哭一哭就過去了」的心態放任孩子哭泣,可能表面上過去了的情況,實際上在心裡遺留了影響,及時的回應和給與寶寶關懷是非常重要的。
同發育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
同時,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和反應,以便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現場嘉賓媽媽——旺仔媽媽(寶寶11個月)
因為孩子還小,所以主要專注在給孩子物質層面上的安全感,吃飽穿暖,但家裡的寶寶現在安全感是不夠的,當我離開他的視線時候,他會哭鬧。
現場嘉賓媽媽——淘淘媽媽(寶寶3周歲)
對於安全感,我現在培養他儘量不要依賴,寶寶在2歲的時候走路不是太穩,尤其是在上下樓梯的時候,我就會扶著寶寶,現在2歲半就他慢慢會自己走,所有放開讓他自己走。
當家長在餵孩子吃飯的時候,寶寶會用手去抓勺子,寶寶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下,但不一定做得好,但是寶寶想去嘗試,作為家長首先要給孩子獨立的一個機會,孩子通過慢慢反覆嘗試,這些嘗試也是要在孩子未來一個月中花時間形成的。
成長,是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本身心理希望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任何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然後學會了,變成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過度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嗎?
寶寶過度黏人往往是因為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的需求沒有得到完全滿足。
看護人不能夠滿足孩子日常生活的需要,吃喝拉撒沒得到及時照料,讓寶寶感到有所欠缺,為了得到更好的照料,他就會以黏著看護人的方式來獲得幫助。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寶寶也需要得到精神關懷和情緒安撫,心理關懷的缺失會讓寶寶感到焦慮,更希望有人時刻陪伴自己。
父母和看護人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反觀自我,是否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然後彌補缺陷。
如果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狀況能達到舒適和平衡的狀態,他會感到放鬆,黏人的狀態也會有所緩解。
看護人與寶寶之間發生短暫的分離也會導致孩子過度黏人,比如媽媽有事外出,帶來的分離焦慮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受了很多苦。
新的看護人對寶寶的照料不如媽媽細心,原有的默契節奏被打亂,寶寶慣以熟悉的秩序感被破壞,會讓孩子感到焦慮,這種焦慮的情緒會讓寶寶變得非常粘人,如果媽媽回來了,他會一直黏著媽媽不放,甚至害怕媽媽再度離開。
寶寶睡覺抱抱,是安全感缺乏嗎?
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大多不是由於安全感的缺失,而是由於孩子的生活習慣導致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太多的時候總把孩子抱在手裡,孩子哭鬧時、睡覺時都是抱在手裡哄著,讓孩子進入安穩的睡眠狀態,孩子也很喜歡這種被呵護的感覺,並形成了依賴。
等到孩子睡著後,把他放回到床上,雖然孩子還停留在睡眠的狀態,但他的身體敏銳的感知到睡覺的場景發生了變化。
在場景切換的過程中,身體信號刺激大腦活動,引起孩子產生不安的狀態,很容易驚醒,一旦醒過來,孩子又會哭著要抱抱,直到哄著再次睡著。
孩子的這種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孩子的自我要求,而是在大人的「引導」下一步步強化,這是大人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所以也要由大人著手改變。
孩子成長到2-3歲,父母要給他足夠的獨立空間,不過度寵溺和代替孩子做事,給孩子機會鍛鍊和提高他的獨立生活能力。
對家長而言,對寶寶的鼓勵和守信也很重要。
因為2-3歲的寶寶已經有時間、規則、和秩序感的觀念了,所以媽媽的表述與寶寶的理解需要一致,一旦打破這一平衡,寶寶依舊會沒有安全感,甚至於更加的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