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年輕父母 如此多「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特別多,五花八門的「育兒經」,讓父母看得眼花繚亂。

不同的「育兒經」從不同方面闡述著各種「高級理論」,細品起來,似乎篇篇言之有理,問題是,有些「育兒經」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闡述的理論大相逕庭甚至相悖,讓年輕父母們無所適從;事實上,正如電影《後會無期》電影海報的標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育兒經」念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做好親子教育。

於是,父母們開始懷疑、否定自己,強烈的無力感襲上心頭,內心變得越來越焦慮。

淮海晚報記者姜晴

現實很糾結

育兒「雞湯」滿天飛,不知道哪個說的對

如今,作為孩子的80、90後已為人父母。

相比於上一輩,年輕的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他們自己缺乏育兒經驗,也不贊同老一輩的傳統做法,於是開啟了各種學習模式。

買書看書、求助於網絡是年輕父母的普遍選擇。

記者向10位80、90後爸媽了解他們的手機安裝的app和微信里關注的公眾號,其中8人手機中裝有各種家庭教育類app,微信中關注了諸如「一小時爸爸」、「崔玉濤家庭育兒」等公眾號。

除此以外,其中6個媽媽分別加了好幾個育兒群、家教群。

的確,現在隨意打開一個網絡瀏覽器和微信公眾號,都會有關於「教養孩子」的話題推送。

什麼「自信的孩子是這樣教出來的」、「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父母做事的細節影響著孩子」、「孩子6歲前父母必做」、「萌娃與熊娃間,差是不僅是一個陪伴」等等,似乎每一篇都說的很有道理。

然而,這些道理有些雷同,有的卻相悖。

比如一篇介紹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的育兒經里說,孩子正在專心玩耍時不要打擾他,到了吃飯時間也不要打斷他,等他自然轉移注意力時再讓他吃飯;而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育兒經」則強調孩子的規律生活,到什麼點做什麼事;同樣在對待寶寶是否需要多抱的問題上,有的育兒經強調孩子吃飽喝足換洗乾淨就讓他自己玩,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的則強調孩子需要多多撫觸和滿足,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五花八門的育兒經,時常讓年輕的父母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該參照哪一樣才會對寶寶的成長形成最好的影響。

當心誤導

多少育兒經,父母越參照越焦慮

「斯托娜自然教育法」、「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蒙氏教育」、「馮德全早教理論」……眾多的80、90後父母,都對這些「高大上」的名詞耳熟能詳,再加上微信公眾號里那些知名爸媽一邊帶娃一邊總結出來的各種經驗,可以說,很多年輕父母從備孕開始,就鑽進了各種育兒理論的海洋。

市民杭女士有個4歲的女兒。

從懷孕開始,杭女士便買了不少有關胎教和育兒的書籍,這兩年微信普及,她更是關注了眾多有關育兒的微信號。

「看了那些『高招』,我覺得都很有道理,要是都能做到,對培養孩子肯定特別有好處。

」杭女士說,既然這些「育兒經」說得有理,平常生活中,她難免有所對照。

杭女士的女兒愛美,小小年紀對穿著打扮非常挑剔。

「只穿她自己喜歡的,如果覺得哪件衣服不好看,怎麼哄勸、訓斥她都不會穿的。

新衣服穿到幼兒園,如果沒有人誇她好看,回家以後死活也不穿了。

」杭女士無奈道。

杭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和老公都不算講究的人,為什么女兒卻這樣?按照「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理論,杭女士很惶恐,實在不知道自己哪裡影響了女兒。

女兒不僅愛美,還很膽小,在家上衛生間都不敢一個人去。

按照很多「育兒經」里的說法,這是安全感不足。

「可我已經很注意了,從小到大除了上幼兒園,她沒有離開過我,我也從來沒說過媽媽不愛她了、不要她了之類的話。

」杭女士苦惱地說,一想到這些,她就有種挫敗感。

理論管用嗎?

要求太高,難以持續執行

無論是早教理論書籍還是微信、微博中大v的育兒「實戰」經驗,其中的確有不少很有道理的「乾貨」,問題是,學習理論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了。

「孩子需要高質量的陪伴」、「愛是恆久的忍耐」……這些育兒經幾乎在80、90後父母中達成了共識,可事實上,能夠做到每天保持高質量陪伴,對孩子始終耐心,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

市民趙女士說自己家有個「淘氣包」,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活潑好動,闖禍是家常便飯,讓他看書做作業他也安定不下來,而且性格比較執拗。

「越管他,越跟你對著幹,反正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控制和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差。

」趙女士說,她想讓兒子改變,也時常提醒自己對孩子要有耐心。

「有時候工作忙事情多,再看他那個樣子心裡肯定比較煩,控制不住要對他發火,但是發完火又感覺很後悔,覺得不該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頭上。

」趙女士表示,煩躁、發火、後悔、煩躁……自己經常陷入這種惡性循環。

而女兒正在幼兒園上大班的全職媽媽王女士則感慨,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比上班累百倍的事。

她說,按照「孩子的童年會影響一生」的育兒理論,父母不僅要時刻考慮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避免童年不好的經歷導致他們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跌跟頭,「更得做個精通外語數理化,才藝、手工活俱佳的全能媽媽,否則就成了不稱職的媽媽。

解決之道

不被教條所限,做成長的父母

豐富的育兒理論,衝擊著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又與商業利益相互交織,以至於家長真假難辨,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

可以說,很多人從初為父母時起,內心就充滿了子女培養的焦慮。

一直關注兒童情商培養的本報特約心理諮詢師劉玲說起育兒焦慮,也深有感觸。

在她看來,父母的焦慮並不是因為孩子真的有多大的問題,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焦慮的父母往往攀比心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過度付出和重視,而社會對於個人成功和幸福的評價標準的單一,更加大了父母的焦慮。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捨得投入,無論是金錢和時間還是精力,深怕自己一個疏忽導致孩子『落後』,這種恐懼就是焦慮的重要來源。

」劉玲說。

「輕度的焦慮並沒什麼,但不能每天都處於緊張的狀態。

」劉玲認為,如果家長太緊張,孩子也會受影響,即使你認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直克制自己的焦慮,但實際上還是會第一時間將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育兒經』可以看,但千萬不要教條,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都不一樣。

」劉玲說,父母需要做的,首先是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特徵、興趣特長,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其次,還要了解作為家庭這個土壤,包括父母、祖輩都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生長環境,是否用自己擁有的好的習慣、好的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劉玲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父母自身也要隨著生活而成長,這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家庭教育教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俗話說 十個寶媽九個商 寶媽你準備怎麼做呢

寶媽在家做什麼好呢?這個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現在社會上的現象是寶媽不是以照顧孩子和家庭為主,而是想著帶孩子之餘會去做兼職、微商、淘客之類的。俗話說「十個寶媽九個商」一點也不誇張。我在貼吧...

80後獨生父母調查報告,80後父母的教育觀念

獨生父母,即獨生子女成長為父母。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相繼進入而立之年,他們正式從孩子變成父母,從「小皇帝」成長為「監護人」。未來十年,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出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