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零花錢,父母怎麼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零花錢,該不該給?
前段時間,女兒說,她班裡一同學,每天上學都帶一百元錢,成天去學校門口小商鋪買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誰跟她要錢她都給,差不多每天一百塊都能花完了.我很吃驚的問女兒:」她的錢都是這麼花的?」女兒說」對呀!而且勸勸她,她還翻臉.」接著問女兒:」她這麼花錢她爸爸媽媽不管?」女兒說:」她基本見不著她爸爸媽媽,她都是跟她姥姥生活在一起,要錢就給.好像她爸爸媽媽在外地做生意.」聽完女兒的話,我的心情很複雜.不知是該同情這個孩子,還是同情孩子的父母,或者兩者都有.
我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
這個問題支持與反對的家長都有,支持應該給孩子零花錢的觀點認為: 零花錢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教育手段。
反對的觀點認為:
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有了零花錢之後互相之間容易形成攀比、浪費風氣,不珍惜、不體恤父母的勞動成果,也可能拿著零花錢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其實這兩個觀點站在各自的角度與立場來說------它們都是對的.正因為兩個觀點都有他們的道理,所以才導致目前很多家長糾結這個問題,一方面擔心班裡其它同學都帶零花錢,而自己孩子沒有,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出於對孩子的那份」愛」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同時希望孩子能不亂花,管好自己的零花錢.所以當孩子對零花錢的處理方式沒有達到家長心中預期的時候,就覺得孩子」亂」花錢,而感到痛苦.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我們是應不應該給孩子零花錢呢?
我的答案是:給!
問題來了,即然要給孩子零花錢,那面對孩子「亂」花錢的問題,我們怎麼辦?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看看我們在對待孩子零花錢上經常存在的幾個誤區:
一、對孩子如何花錢很少關注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女兒同學的例子:孩子要錢,家長就給,可孩子的錢是如何花的從不關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長期在外地,從兒童性格發展特點來說,這一定會導致孩子內心愛的缺失,從而使孩子通過外在的方式去填補內心的空虛.他想要引起別人的關注,想讓別人都圍著他轉……,以此來得到內心的那份存在感與滿足感,所以,孩子會衍生出一些很奇怪的行為表現:在課堂上想說話就說話,甚至上課時下位走動,同學誰要錢都給,要多少給多少.而家長對此毫無查覺.
單從事情本身來說,貌似這孩子的問題挺嚴重,可能更想如何能讓孩子改變.可事實上問題卻不在孩子,而在於家長.試想孩子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難道他天生就是」敗家子」?這個孩子讓很多人討厭,難道是這個孩子有怪僻,他喜歡討人厭?沒有不想上進的孩子,沒有壞孩子,只有缺失愛的孩子.
二、習慣性控制孩子對零花錢的使用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會告訴孩子你可以買…或不能買…,比如,家長不允許孩子買雪糕,辣條......。
一旦孩子買了,我們便會跟孩子說」我不是說了,只能買…….?或不能買……..?你怎麼又買了.」說完也就結束了,有的會通過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可問題是說完之後孩子一點不會長記性,反而卻「長心眼」了,他會偷偷買,甚至在沒發現時,一下子買兩個。
有一次,我見到一個8歲的孩子,媽媽送他去補習班,由於中午不能接他回家吃飯,媽媽給十元錢,當做午飯錢,可是他媽媽前腳剛走,他後腳就買了兩包辣條,一手一個,吃的時候很得意的樣子,想想這個孩子吃這兩包辣條時,會是什麼心情?有的孩子因此被打,可打完之後孩子會好幾天,幾天過後又開始了,父母跟孩子不斷重複著,反反覆復多次以後,父母便會疲憊於此而不再管或乾脆不再給孩子零花錢了.
三、對孩子花錢很少引導
做為孩子來說,經歷較少,自控能力較弱,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用錢是正確的,所以隨性想買什麼便買什麼,這本在合理之中,但很多家長總把孩子當做神童,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規劃使用自己的零用錢,面對孩子隨性購買的」小玩意」又把問題歸於孩子」亂」花錢。
四、把零花錢跟家務勞動聯繫到一起
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把零花錢跟做家務聯繫到一起,跟孩子約定洗一個碗多錢,拖一次地多……,對於這種方式,我個人非常不贊同,可以確認:這種方式下孩子一定不會把做家務持續長時間,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具有一定行為能力的時候,會尋找在家庭中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做家務是孩子體現家庭存在感最有效的方式,把零花錢跟做家務聯到一起,將原本孩子源自內心的自主性需求演變成通過勞動獲得報酬,一段時候後,孩子將會對報酬進行討價還價要求更多的報酬,就像當一個員工認為他很好的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工作以後,會期待漲工資一樣。
做為家庭成員,每個人有責任為整個家庭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把做家務跟零花錢聯繫到一起,不僅不能培養孩子愛勞動或做家務的優秀品德,反而有可能讓孩子失去責任心,變的一切向錢看。
面對孩子零花錢,我們該怎麼辦?
給大家舉一個小孩子有了零花錢學會當家理財的例子吧: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財產的大富翁,他非常重視對子女花錢的教育。
他有一個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花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
要求子女在本子上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一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加5美分。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逐漸的學會了精打細算和管理錢物的本領,後來都成為理財專家.
洛克菲勒對子女零用錢的方式有幾個特點:
1. 對孩子零花錢有關注但不控制(我不會控制你如何花錢,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如何花的)
2. 讓孩子參與到對自己零用錢的管理當中.(你可以自由支配你的零花錢,但需要記錄每筆開支)
3. 不要求孩子可以買什麼,不能買什麼,通過正向鼓勵進步的方式引導,幫助孩子樹立合理花錢的意識與習慣(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加5美分).
以上石油大王的做法,或許可以為很多爸爸媽媽面對孩子零花錢的問題提供一定借鑑意義.很多父母頭痛的,孩子花錢沒有感覺的問題,通過讓孩子記錄錢是怎麼花的,是培養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的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通過記錄,孩子就會發現他的錢在一點點的減少,這會讓孩子自覺或不自覺的產生節約的意識,在決定購買一件物品的時候,孩子會思考自己的承受範圍及是否真的需要.通常大人亦是如此,如果卡里有10萬存款,通常想買什麼就直接買了, 隨著卡里的錢不斷減少,當卡里只剩100塊錢,面對一個部品,買或不買就會反覆思考,我們的數字通過銀行卡體現,孩子的數字多少通過記帳體現,這點對於愛花的孩子來說很重要,前提是每個月的開銷是定數,而且孩子花完之後,家長絕對不補也不預支.如果父母缺少規則意識孩子花完就給或雖表達拒絕,但面對孩子的糾纏最終煩了,妥協的話,那記帳的意義就減少很多,通常情況下,這種孩子也不會認真去記帳.
對於女兒的零用錢,我跟妻子一致的原則也大致如上,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沒有單獨給過女兒零用錢,女兒的錢有幾部份:
一,壓歲錢:
女兒從一歲時,我們便把女兒的壓歲錢單獨給女兒開了個帳戶,每年的壓歲錢存一個定期,到目前為止不到兩萬存款,這個存款女兒是知道的,在女兒上幼兒園時就跟女兒說她的壓歲錢爸爸媽媽都給她存著,以後她上大學就用這個錢,爸爸媽媽不再另外拿錢供她上大學.所以每年春節後女兒就會讓到銀行把她的壓歲錢存起來留著以後上大學用.
女兒上小學的時候,我跟女兒說,一定要好好學習。
根據我們目前壓歲錢的情況算了一筆帳,告訴女兒,等她上大學時,壓歲錢或許夠開學報到用,但絕對不能滿足她讀完大學的需要,所以她有兩種方式:1.上學時勤工儉學,通過自己努力掙學費,這樣前提是學習好,在有能力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進行勤工儉學;2.好好學習,獲得高額獎學金.兩種方式不論那種,都需要她現在打好基礎。
二、考100分,爺爺奶奶的獎勵
女兒每次考100分,爺爺奶奶通常會給20-100元不等的獎勵,女兒的錢包里有800多獎勵的錢,這個錢女兒平時基本不用,都放在那裡,今年過聖誕節的時候,女兒還從中拿出300元,在平安夜悄悄的放在給媽媽的包里,說是給媽媽的聖誕禮物讓媽媽買件衣服.
對於孩子考的好,就給孩子現金獎勵的方式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方式不好,說會讓孩子發生目標偏離,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如果給的話建議是給小額的獎勵,不要進行大額的獎勵,或許是自己幸運,女兒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表現出目標的偏離。
很多爺爺奶奶都會習慣性的給孫子,孫女錢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有的人會跟自己的父母說:「不要給孩子錢進行獎勵,別把孩子貫出毛病來。
」我想說的是:做為爺爺奶奶來說,那可能是他們知道的唯一表達對孩子關愛,鼓勵孩子的方式,做為子女,我們懷有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向父母表達感謝就好,而不必因此去跟老人爭論,我們用行動告訴孩子,學會感恩.一個有正確學習態度的孩子絕不會因為物質獎勵而偏離學習目標。
三、女兒平時通過自己的表現賺的零錢.
在二年級之前,女兒買東西都是直接跟爸爸媽媽說,通常我們很少拒絕,當然,女兒也不會亂買東西,上了三年級後班裡同學很多都帶零花錢買些小東西,女兒也每天買件喜歡的小橡皮、鉛筆、卡紙……,覺的女兒天天要錢買東西實在有點麻煩,女兒長大了,應該有自己的零花錢,但不想直接給女兒錢的方式,這有可能會讓她覺的來的太容易而不珍惜。
跟妻子商量後,與女兒達成一致意見:將整個房間分成三個區域,爸爸,媽媽,大女兒各負責一個區域,每周進行二次家庭衛生評比活動並相互進行打分,最終將每個人的得分進行累加求和,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三名給第一名三元錢,單獨給女兒準備了一個小錢盒,只要盒子裡有錢,女兒完全自主支配盒子裡的錢,爸爸媽媽不干涉,但需告訴爸爸媽媽是如何花的.如果購買單件物品價格超過10元,或單次購買超過20元則需徵求爸爸或媽媽同意後才能購買,如果爸爸媽媽不同意,一定需要給她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告訴她為什麼不能買.這裡與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的不同之處在於,女兒不是做了家務就可以得到零花錢,必須做的優秀才可能得到,如果只是做了卻沒做好,有可能是要支出費用的。
關於是否應該對孩子進行獎勵的問題,有的人認為不應該對孩子進行獎勵,依據是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動機理論》說的是外部獎勵其實只是增加了外部的積極性,而不是關注自己跟那件事的關係,或對某事的探索樂趣,會使內部動機降低。
有個動機理論的典型例子,一個心理小故事:
一位獨居的老人門外總有一群頑皮的孩子互相追逐打鬧。
喧譁的吵鬧聲常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服務報酬。
等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報酬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並且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而且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然後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這個經典的故事揭示了獎勵操控動機的原理,很多家長及一些教育工作者以此為由提出我們不應該獎勵孩子,認為獎勵會降低孩子對事件本身的內部動機,這個理論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所有的高校及好的中學、小學都存在獎學金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取得進步,而且越知名的學校獎學金通常也越高,難道這些高校不擔心高額的獎學金會降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心理故事中的老人之所以成功,不在於他給孩子們進行獎勵並減少獎勵的行為,而在於通過一定的」話術」將孩子們源本為尋求快樂的自發行為變成了為」老人」服務的行為.所以當孩子們的「報酬」減少時孩子們就會表現不出悅,當「報酬」沒了,孩子就會停止之前的行為.這個改變不是外部刺激導致改變,而在於內心觀念的改變影響思想以及行為發生變化.如果孩子們沒有被老人的話術所影響,之所以追逐打鬧只為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老人給錢獎勵會更開心,當老人不給錢了也無所謂,因為行為本身只為尋找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那老人的「操縱」便會失效。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績,以獲得爸爸媽媽的獎勵,然而當孩子得到獎勵後,就會放鬆,不再有得獎勵之前那種學習勁頭。
由此得出結論「不能獎勵孩子!」。
獎勵本身不會讓孩子變壞,而是爸爸媽媽的引導方式讓孩子覺的我只有學好了才會得到獎勵,爸爸媽媽更愛的是學習而不她!亦或是父母生活中通過言行讓孩子無意識中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是在為爸爸媽媽學習。
所以,當孩子達到目標得到獎勵後,便認為事情結束了,自己不再付出努力學習,除非有自己喜歡的更高級的獎勵。
但是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獎勵通常都是隨性的,沒有成體系的規劃,孩子找不到成長的目標與方向,導致孩子只是為了眼前的獎勵而學習,從而在獲得獎勵後便不再努力。
就像很多優秀員工在公司看不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會選擇消極怠工一樣。
這不是獎勵的問題,而是孩子的認知出了問題,他們不是在為自己心中的目標與理想而努力,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學習過!
不論是學習,還是零用錢,有一點很重要:讓孩子參與到自己事務的處理當中,通過實踐去發展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與處理事情的技能,發揮零用錢的正向積極功能,訓練存錢、用錢的方法, 在使用零花錢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家長學習微刊>> ID:jzwk366,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關注並留言,獲取世界記憶大師記憶秘訣!
美國父母這樣培養孩子的財商!|商業新知
春節的餘溫漸漸褪去,孩子口袋裡大把的壓歲錢依舊溫熱。上一代那批直接沒收孩子壓歲錢的父母,已經開始給孩子的孩子壓歲錢了。這一代父母頭疼的更多是,怎麼教孩子管理壓歲錢。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3歲...
趣談 | 財商教育: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給錢?
兒童的財商教育,即結合品格教育培養孩子對於金錢的正確認知和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學會財務管理並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在美國,許多孩子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受金錢觀念的薰陶與實踐。孩子們可以通過幹家務活...
孩子的紅包多了怎麼辦?美國人這樣教孩子用零花錢,太有用了!
在美國,很多孩子通幹家務活獲得零用錢。比如,朋友家的兒子,11歲,他每次幫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元。這種情況在美國十分普遍,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受金錢觀念的薰陶與實踐,付出勞動便理所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