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孩子的陪伴,一定一定要儘早償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某天閨蜜給我發來上面這張圖,並附了一段說明:
這張數據圖顯示,兒子從6歲以後,女兒從12歲以後可愛指數開始直線下降,兒子在青春期「討厭指數較輕緩」,而女兒的青春期討厭指數直達谷底。
而孩子成人之後,女兒能慢慢恢復對父母的親近,兒子將一直保持一段距離。
所以,有女兒的父母,請在女兒青春期時一定頂住。
告訴自己,黎明前的黑暗終將過去,而有兒子的父母,祝賀你們,兒子6歲以後就可以計劃空巢以後的自由生活了。
艾瑪,原來我已經可以開始計劃晚年生活了。
可我全然沒有感覺到自由生活來臨啊。
因為孩子現在仍然非常粘我和他爸爸。
凡事都喜歡跟我倆在一起,換成別人就極不情願。
這一年多,我和老公儘量把出差時間錯開,一個出差,一個就儘量在家陪著他,避免把他獨自丟給爺爺奶奶。
即便如此,每次我出差,他還是要對爸爸囉嗦「想媽媽,不想讓媽媽出差」。
換成爸爸出差,他又會對我念叨「爸爸什麼時候才回來啊」.....
倘若我倆工作調不開要同時出差,他更是賴賴嘰嘰一萬個不願意。
有時候我很不理解也很不耐煩,都這麼大了,不都到了開始厭煩父母、想擺脫家長的階段了嗎?小時候一兩歲就經常被姥姥帶回老家住一兩個月,啥毛病也沒有,現在怎麼越長越退步了呢?
我是個從不拖泥帶水的行動派。
既然有自己解決不了的疑惑,那就求助專業人士。
我找了一個兒童教育心理諮詢的朋友,直接坐在他的諮詢室里。
他從諮詢師的角度,詳細詢問了我家庭的具體情況:包括母乳餵養時間、產假多久、孩子生長發育情況、我和先生的工作性質、出差情況、對孩子教育所做的投入、參與孩子養育的家庭成員情況、過程中出現過的問題等等。
我開門見山拋出我的疑問:「孩子長到六七歲,不都開始推開父母了嗎?甚至都反感父母陪伴。
我家這個怎麼完全相反,什麼事都希望我倆陪著他。
」
他直接笑了:「你說的沒錯,但這種情況,是理論上正常的成長軌跡,在六歲之前,孩子和父母有大量的親密相處的時間,安全感被完善的建立起來,長到六七歲,他會萌生獨立意識,開始脫離父母。
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做不到?因為小時候,家長陪他的時間太少了。
幾乎所有問題,都與這個根源有關。
」
他繼續分析:「你看,你兩個半月就斷掉母乳,這是非常早的。
餵奶不止提供營養和健康外,更是母子之間的一種親密聯結。
雖然你也有特殊原因和情況,但必須承認,這個聯結,在兩個半月的時候斷掉了。
斷掉母乳之後,你直接去上班,早上走,晚上才回來。
孩子一整天見不到你,他的內心在渴望和尋找。
孩子一歲左右開始,你和先生頻繁出差,孩子時不時被姥姥姥爺帶回老家,看上去他很適應,離開你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反應,甚至比起媽媽,他願意跟姥姥。
你們覺得很省事,但實際上,在他心裡,爸爸媽媽的角色,被姥姥姥爺替代了。
而後來,姥姥突然離世,他最依賴的人一下子從他的生活中被抽離。
你看,在孩子前面幾年,其實一直活在動盪里。
只是,他不會表達。
他的語言能力,尚不能夠向你們傾訴他內心的感受。
」
他說完這些,我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幾乎要落下淚來。
字字句句,都是事實。
一針見血,鞭辟入裡。
在有孩子的前幾年,我和先生,的確不是合格的父母。
我母乳一直不足,重重壓力讓我十分煩躁。
兩個月時母乳量已微乎其微,兒子對奶粉也很適應,索性直接斷掉了我這點「漱口水」。
而那時我自以為是地認為,斷掉母乳,提供不出口糧,我在家也毫無用處,還不如去上班。
那幾年,我和先生的工作出差特別密集,經常一走一個周甚至十天,我錯誤地以為,小嬰兒只會吃吃睡睡,跟著誰都一樣,我們在不在家,根本無所謂。
甚至有一段時間,兒子只認姥姥,我強行抱他,他會說「不要媽媽」。
如今想來,是多麼錯誤和無知。
諮詢師說:「孩子自小與父母、尤其與媽媽的親密依賴太少,安全感就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
所以現在他的內心需求特別大,才會特別粘你們,總希望你們陪著他,你看,當初偷的懶,早晚都要還。
所以,你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之前的陪伴補償給他,把親密感重新建立起來,這需要你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是一個長期工程。
別擔心,現在他才6歲,補償還來得及。
如果等到16歲,那才是真的為時已晚後悔莫及。
」
是的。
我終於明白根源在哪。
我不能要求他像那些擁有強大安全感的孩子一樣,更不能強制性推開他,要求他斷掉依戀。
就像一個胃口從未吃飽的人,你要求他拒絕美食。
就像一個需求從未被滿足的人,你要求他做斷舍離。
一個孩子,從來無法強制要求父母,只能用情緒表達他的渴求和不滿。
而我們,卻把他視為矯情、嬌氣,對他訓斥、不耐煩。
這是多麼殘忍的事。
那晚我與老公深談至半夜。
這是我們第一次,各自主動檢討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並且對下一步計劃達成高度一致——我們寧可捨棄自己的休閒娛樂,也一定要彌補給孩子的陪伴。
一個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
媽媽在身邊,她的愛也在,我是安全的。
媽媽不在身邊,她的愛仍在,我仍是安全的。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只有父母在身邊的時候,他才感覺自己安全。
一旦父母離開,他就會處於不安和戒備狀態。
我更加理解了兒子剛上幼兒園時為什麼格外艱難,每天都要大哭著,被老師像揭膏藥一樣從我身上扒下來,抱進去,哭了整整半年。
也理解了為什麼小學開學的第一周,他會在早上醒來就哭著說「不想上學」。
諮詢師朋友補充說:「你要看到,孩子適應幼兒園哭了半年,適應小學只用了一個周,這是多大的進步啊!你應該認可他。
」
是的。
我一度只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進步。
我特別感謝他對我說:
「彌補陪伴,並不需要你重新拿他當嬰兒照顧,而是一家三口粘在一起,賴在一起,就像熱戀時一樣——哪怕各自捧著一本書,哪怕什麼都不做,就是願意和彼此膩在一起的感覺。
等到彌補了他內心的缺失,真正從親密關係中獲得了安全感,到那個時候,他會主動推開你。
」
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為了分離。
而在分離之前,我們要予孩子的,是最充分、足夠的陪伴。
我和先生兩個人,拿出了有史以來最高效的執行力。
先生下班比我早,回家後就帶兒子去跳繩、奔跑、踢鍵子。
我晚上就陪他練字、寫作業。
周末全家一起外出踏青餵動物,晚上在燈下一起讀書背詩詞。
我耐心聽他講幼稚的故事,認真看他模仿老師教學,我們把曾經覺得特別麻煩特別浪費時間的事,全都變成高質量的陪伴。
永遠不要在他需要你的時候,漠視不理,只顧自己玩手機。
永遠不要在他渴望陪伴的時候,丟給他一部冷冰冰的IPAD。
永遠不要在他因得到關注而鬧情緒的時候,打開電視讓他自己看動畫片。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曾經欠下孩子的陪伴,一定一定要儘早償還。
如果太遲,他的創傷將不可修復不可逆,他的心門,將永遠對你關閉。
我曾經一直以一個苦逼又牛逼的母親自居。
而在這個母親節前夕,我深深感到,在尚且能夠的時候,給孩子全情的陪伴,是件多麼幸福的事。
多慶幸,一切都還來得及。
多慶幸,我還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好好陪你。
文/李愛玲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